寂止和胜观是什么关系
“即有数百般以如此教道者”,这样教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一百两百,有很多很多人。六祖惠能大师的时代,禅宗非常兴盛,有很多很多人开悟。那个时候是唐朝,不仅仅是出家人,还有社会上的这些文人,很多人都打禅,非常流行,就像今天在西方非常流行禅修一样。当然,西方的禅修跟那时的禅修,或者是禅宗的禅修层次不一样,但是这两个都叫作禅。所以,在唐朝的时候修禅是一种时髦,非常流行。
那个时候,也有这么多人去教颠倒的禅修,更何况现在一千多年之后,现在的禅宗以及佛教的一些传承,很多已经断层了,证悟的人越来越少,真正能够懂得禅的人也越来越少。这样的时候,教颠倒的禅修的人肯定有很多很多。
所以大家平时要注意,如果禅修的目的是想证悟,大家一定要把这些问题搞明白。如果我们的目标还没有那么高,不想证悟,就是为了化解内心当中一些压力,为了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等,为了这一点去修禅的话,那就是看心、看净、不动不起,这些都是有用的。但是我们佛教徒的禅就不应该是这样子了,佛教徒的目标应该是更高一个级别的,是要证悟。
现在有太多太多的禅,比如说动中禅,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禅,我觉得未来的禅可能会更多。实际上动中禅也是佛教的禅修,小乘佛教有,密宗也有动中禅。但是这些禅,大家一定要知道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比如说你要修动中禅,而且是修高标准的、佛教讲的动中禅,首先必须要打坐,不是一开始就在运动中修。开始一定要静下来修,有一定功夫的时候,才可以结合各种各样的运动,在走路、吃饭、说话等运动中修。如果我们还没有任何的禅修功夫,一开始的时候,就跟说话、吃饭、走路相结合,修这个所谓的动中禅,那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这样的效果最多是什么呢?比如说,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他对未来有太多太多不切合实际的担忧。现在流行的这种动中禅,对这些担忧有一点点帮助。因为动中禅可以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运动中,比如说把注意力集中在脚的运动中或者是说话的声音上,或者是其他的运动。注意力集中在这个上面的时候,他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未来,这样的话,他减少了对未来的各种各样的担忧,这就是它的原理,所以会有一点点帮助的。
但是如果要修佛教的禅,不是一开始的时候就修动中禅,开始的时候是静下来修,有一定功夫的时候,再去修动中禅,这样是可以的。现在流行的各种各样的禅,以后可能还有很多很多的禅,这些禅如果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治疗的方法来用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不仅是没有问题,还会有一些帮助,因为实际上它真正的来源是佛教的禅修。如果我们的目标不是这一点,目标是证悟,这样的话,这些动中禅以及现在流行的禅不会有什么帮助的。就是要修正统的佛教的禅,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修光明、空性,这样才是有帮助的。
“故知大错”。这样教禅修的教练,或者是禅师,都是大错特错。根本不是这样子,光看心,然后没有杂念,就认为这个是清净;身体不动,不起杂念、妄念,然后就认为这个是佛性或者是光明的话,就是大错特错的。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个已经讲过很多遍,大家肯定已经记得很清楚了。
下面讲“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定和慧它们两个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用一个比喻来讲的话,“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有灯的话肯定是有光的,所以意思就是说,有定就有慧。但只是惠能大师所讲的这个定和慧如此,否则的话,就不一定了。
昨天也讲过了,像四禅八定的禅定,就有定但没有慧,当然小乘佛教的《俱舍论》当中讲还是有一点点智慧——就是他自己知道怎么样去打坐的智慧,不是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这种禅定,它有定就不一定有慧。但是惠能大师讲的这种禅定,有定就会有慧,因为这个定和慧是一体的,所以就说:如灯光,有灯即有光。
“无灯即无光”,没有灯,那肯定是没有光。“灯是光之体”,灯是什么呢?灯就是光的来源,或者是光的本体。实际上除了灯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光。然后光是什么呢?“光是灯之用”,“用”就是作用。光是灯的作用。这种比喻,不仅仅是禅宗,佛教很多地方都在用。寂止和胜观就是灯和光的关系,寂止就是禅修,胜观就是智慧,这两个实际上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