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桥旦曾堪布
太桥旦曾堪布

《修心七要》广释(上)一一彼二乘风息

2020-05-08 太桥旦曾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2.彼二乘风息——自他交换的呼吸修持法

为了对“自他交换”生起更清晰、更深刻地体证,《修心七要》教给我们一种殊胜的窍诀——通过呼吸的方式来修习自他交换,这就是“彼二乘风息”。“风息”就是指呼气和吸气。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端身正坐,静心观想:一切众生的痛苦、不幸、业障、违缘等,都变成黑气,从自己的右鼻孔吸进来。同时,一切众生的痛苦、业障、烦恼都减少了,就像把一个瓶子里的液体倒进了另一个瓶子。吸气吸得越深,众生的离苦越迅速;观想越真实,众生的离苦越真实;观想越彻底,众生的离苦越彻底。

第二,观想吸进的黑气在内心中的我执之上稍加停留,把这些恶业堆积在我执之上,让我执饱受折磨,压垮我执。无始以来,我们之所以没能解脱轮回,之所以遭受了无数痛苦和恐惧,根源只有一个——我执。我们一直汲取别人的善业为我执服务,于是利他之心、慈悲心、菩提心都被覆盖了,显现出自私、我慢、欲望和嗔恨。他人的善业吸得越多,烦恼越壮,我执越肥。现在,我们通过佛法,明白了幸福的根源是什么,明白了我执是最大的仇敌,所以必须把我执推翻,为自己报仇!以前我们汲取他人的善业喂养我执,现在我们要汲取他人的恶业折磨我执,让我执越来越消瘦,瘦到皮包骨头,最后连骨头都灰飞烟灭!

这是摧毁我执最好的方法。不然,即使我们跳进火坑想把我执烧死,除了伤害身体以外,我执会毫发无损。只有不断修持自他交换,我执才能被推翻、摧毁。

第三,观想自己的一切财产、功德、快乐、美好等,都变成白色的光芒,通过左鼻孔呼出去,遍满法界,融入于每一个众生的身心。由于一切有情都是我们前世的母亲,所以在给予时不能有所选择,要平等普施一切众生。

如果用流行的语言来描述“自他交换”,可以简单地说:我们吸入众生的负能量,给予众生自己的正能量。无始以来我们做得正相反:一直在吸收他人的正能量,给予他人负能量。结果却导致自己轮回六道、受苦无尽。幸好我们现在遇到了《修心七要》,才明白以前的观念都错了——原来我们认为吸收他人的正能量就能幸福,其实却消减了自己的福报;原来我们认为给予他人负能量就能快乐,其实却增长了自己的业障。现在我们要奉行佛陀的教诲,把这个坏习惯彻底反转过来。

然而,由于这个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改变起来会相当艰难。因此,对于佛菩萨和成就者来说,我们是刚强难化的。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不断地激励自己,坚持训练自他交换。否则,轮回的痛苦将永无止息。

第四,呼气之后,观想一切得到布施的众生都解脱了轮回、证得了佛果。因为我们已经把一切获得成就的条件都给予了他们,比如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等,他们怎么会不成佛呢?这时,我们会感到难以言喻的法喜。

“自他交换呼吸修持法”是随时随地修持世俗菩提心的根本法门,同时也是积累福德资粮的最佳方法之一。要经常训练,贯彻到生活中,持之以恒,培养起自他交换的观念,让这个观念深入内心、融入骨髓、分秒不忘。

(三)佛陀的三个“舍己为他”的故事

作为一名佛弟子,最大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要向佛陀学习——行佛陀所教,学佛陀所做。下面为大家讲三个小故事,看看佛陀在因地时是怎么进行“自他交换”的。

1.第一个故事:善念的力量

佛陀在因地时曾经堕入过地狱道,那时的佛陀名叫杰乾布,就是大力士的意思。在地狱中,杰乾布和一个同伴正被凶恶的狱卒驱赶着拉车。大车不仅极其沉重,车上还燃烧着熊熊的烈火,杰乾布和同伴疲惫不堪、酷热难耐。同伴实在支撑不住了,昏倒在地,狱卒立刻赶过来,凶狠地殴打同伴,同伴疼得惨叫不止。看着痛苦不堪的同伴,杰乾布的内心生起了不可抑制的强烈悲心,他宁愿去承担同伴的痛苦,于是对狱卒说:“你不要打他了,要打就打我吧,车也由我一个人拉。”狱卒一听勃然大怒,呵斥杰乾布说:“个人因果个人了,他受累挨打是他的果报,你凭什么承担!”凶恶的狱卒转而开始残暴殴打杰乾布,把他打得遍体鳞伤,最后,狱卒抡起一根铁棒,狠狠砸在杰乾布的头上,杰乾布脑浆迸裂,昏死过去……当杰乾布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投生于兜率天中,名字叫旦巴多格布,成为了一位菩萨。大家看,一个善念的力量有多么强大,这就是自他交换不可思议的殊胜伟力。佛陀在因地中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地修持自他交换,从凡夫位逐层升到了菩萨位,最终证悟成佛。

2. 第二个故事:舍身饲虎

远古时期,一位国王养育了三个儿子,其中小太子生来就异乎常人,对一切众生都充满了慈悲之心。有一次,国王带着三个儿子和皇亲国戚们外出游玩,要在森林里举办一个欢乐的聚会。当三个皇子路过一个悬崖时,看到悬崖下有一个老虎的巢穴,里面有一只饿得瘦骨嶙峋的母老虎,它身边有几只瘦得皮包骨头的虎仔。母老虎实在不能忍受饥饿,不断地把目光投向虎仔,很明显是想吃自己的孩子充饥。小太子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生起了难以忍受的慈悲心,于是问自己的哥哥:“怎么才能救这些老虎?”二哥回答说:“拿新鲜的血肉给它们吃,它们就能活过来。”说完两个哥哥继续赶路,小太子对哥哥说:“你们先走,我马上就来。”这时,小太子已暗下决心,要把自己布施给老虎。等大家走远以后,他毫不犹豫地跳下悬崖,滚落在母老虎面前,想用自己的身体给老虎充饥。佛经中说,如果一个人充满强烈的慈悲心,绝没有人能伤害他。母老虎也是这样,当它看到眼前鲜血淋漓的小太子时,反而没有胆量也没有力气去吃小太子,于是小太子挣扎着拿起一个干树枝,蘸着自己的鲜血,一点一滴滴在老虎嘴里,老虎这才慢慢缓过来,走过去一口一口地把小太子吃掉……等两个哥哥赶回来寻找小太子时,小太子已经只剩一堆骨头了,这就是“舍身饲虎”的故事。小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激励了无数修行者。

3. 第三个故事:无畏布施

古时有一位国王,只有一个儿子,名叫须达努。须达努心地善良,生性好施。由于国王极其疼爱须达努,所以答应他:国库里的一切财产听任他拿去布施。只有一个镇国之宝——如意宝,国王舍不得给须达努。没想到,须达努还是背着国王把如意宝布施了。国王盛怒之下,就把须达努和他的妻子、儿子、女儿一起赶出王宫,放逐到远方。在流放的路上,须达努遇到了很多贫困交加的人,他陆续布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甚至把妻子、儿女也相继布施了。最后又来了一个人,求取须达努的眼睛,须达努毫不犹豫地把眼睛挖出来给了他。须达努的菩萨行感动了所有的人,也感动了天地。这时须达努许愿道:“如果我所做的一切都发自真实的菩提心,愿一切都恢复如初。”发愿之后,一切果然都恢复了——他的眼睛复明了,他的妻子、儿女也都陆续回来了,甚至连如意宝也被归还了,须达努最终回到王宫,取得了父王的理解,继承了王位,继续为百姓谋求幸福。

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他交换的力量,越是失去,越能得到。

寂天菩萨说:“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即不成佛,身死亦无乐。”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不以自己的快乐真实交换他人的痛苦,不仅不能成佛,就连在轮回中也得不到安乐。比如说,我们与他人交往时,给予他人的好处越多,他人对我们的回报就越多;给予他人的麻烦越大,他人给我们的痛苦就越大,这是正常的因果规律。

此处强调,自他交换要实实在在,不能只练嘴上功夫。比如说,我们答应要送给别人一件物品,嘴上答应得好好的,手里却紧紧抓着不放;或者我们看到一个人背着大包小包累得气喘吁吁,嘴里喊道:“要不要帮忙啊?”实际上我们一步也不动,这就叫不真实。

还有几种情况:我们虽然替他人代受了一些痛苦,也承担了一点损失,心里却充满了委屈和埋怨,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倒霉、这么缺心眼儿。或者我们答应借给别人一万块钱,真给钱的时候只舍得借一千块钱。又或者我们给了别人一点好处,然后念念不忘、四处宣扬,过了很多年还在不断重复这件事。这都是不真实的心态。

就像放风筝一样,如果我们用一根拇指粗的缆绳放风筝,风筝飞得起来吗?风筝就像菩提心,不真实的自他交换之心就像缆绳。如果心不够真实,我们不仅不能成佛,连世间快乐也得不到。

比如说,在舍身饲虎的故事中,小太子会不会一边布施身体一边想:“我对这只老虎实在太好了,将来它该怎么报答我呢?”小太子没有这些想法,他的付出是毫无回报之心的,属于离开执着的三轮体空,是实实在在的,所以他后来也实实在在地成就了佛果。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