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观心!观心的什么呢?
所以,这种人在任何地方都很多的。这样的人在藏传佛教里面也有很多,虽然他不认为他是阿罗汉,但是他以为他证悟了,其实根本不是证悟。我昨天也讲过了,萨迦班智达也批评了持这种观点的人;这种误区,宁玛派的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还有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都讲了很多很多。《坛经》里面,没有一个东西像这样反反复复地去讲,截止到这个地方都已经讲五六次了,所以这个特别的重要。我们的闻思还有这些理论的东西在这个时候用不上,因为这个时候不讲理论,要讲人的感受。这个感受没有证悟的人很难辨别。
所以这个时候六祖反复地讲,说有些人教禅修的时候,他们会说看心——你就看着你自己的心,不要有妄念就可以了,这就是证悟了。当然不是这样子,我们平时也讲看自己的心,但是实际上一个证悟的人,他要看的是什么呢?就是要看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才是佛性。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感觉到的这种意识不是佛性,它是一个最表面的现象,也就是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情绪,那看这个情绪是没有用的。
当这些情绪全部消失的时候是什么状态呢?那个时候不就是阿赖耶识吗?看阿赖耶识也是没有用的。有用还是没有用,我们该怎么去定义呢?有用、没有用当然也是相对的,这个地方凡是证悟的、有智慧的都叫有用;凡是没有证悟的、有执著的,无论是心很平静的也好,很浮躁的也好,都是没有用。所以从《坛经》的角度、真正的境界来看的话,光是看心没有用,要看心的本性才对。
但是修四禅八定的时候,我们看自己的心、看念头、看阿赖耶识是有用的。为什么有用呢?那个时候,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心平静下来,而不是要证悟。这个地方我们的目标不是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而是要证悟,证悟才是目标。修四禅八定的时候,因为看自己的心,心就可以逐步逐步地平静、沉淀,最后就可以进入禅定的状态,所以这个时候看心是有用的。但是要证悟,光是看心没有用,这个时候需要看的是佛性,而不是情绪。
但是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先看自己的心,然后通过这个再逐步地、进一步地去看佛性,这样可不可以呢?这个当然是可以的。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先修禅修,通过禅修再进一步地去了解心的本性。但是始终就看心,看不到心的本性,这是没有用的。
刚才讲,有些版本说“著心”,敦煌版说“看心”,实际上看心和著心都是一样的。看心,只是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心,或者在很平静的状态中看自己的心;著心是执著。看起来有一点点不一样,但实际上这两个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对没有证悟的人来说,任何一个念头都离不开执著的。对任何一个东西,我们只要看到了、只要心里想,就已经是执著了。
比如说我们心里想房子、车子等等,只要冒出这样念头的时候,它自然地就认为是真实的房子、真实的车子、真实的人、真实的……等等,已经是执著了。没有证悟的人,二十四小时当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没有一个是不执著的念头。虽然他没有明显地去想:这个是真实的车子、这个是真实的房子。但是只要有这个念头,它已经是执著了。所以其他版本的“著心”和敦煌版的“看心”,其实内容没有任何的区别,因此光是看心是没有用的。
“看净”,这个净是清净,但也不是佛性的清净,那是什么呢?当明显的这些贪嗔痴念头全部消失的时候,自己的心是非常平静的状态。这个状态和光明、本来清净比较吻合,所以也可以叫作“光明”,也可以叫作“清净”,当然它不是真正的光明和清净。但是还没有证悟的人看这两个是很接近的,所以他们认为“看净”就是说:当你没有杂念、心很平静的时候,这个就叫作本来清净,你看这个就可以了,这就是禅修,这就是证悟,其他不需要做什么了。你就这样安住,看心、看净。他们教禅定的时候就是这样子教的。
“不动不起”,就是身体不起来走动,或者是内心不动、不起妄念。身体和念头两个方面都可以解释。“从此置功”,从这个地方开始努力用功,那这样就能够证悟,这个就是真正的智慧、禅定。
“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因为很多人本身就没有开悟,不懂什么叫作禅定和智慧,所以执著前面所讲的这种看心和看净,执著了以后反而就变成了颠狂或者是颠倒。因为教禅修的人跟他讲:你看心、看净就可以了;反正身体不动、念头不起就可以了,这样子就是禅修。那教禅修的时候这样讲,学的人肯定认为这就是真正的禅修了,所以就对禅修产生了执著。最后得到一个非常颠倒的结果,根本不是一个证悟的境界。这个跟证悟没有一点关系的、一个内心稍微有一点点平静的状态,他就误以为是证悟。这个就是颠倒。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没有智慧的禅定有多大意义?
外在的净土和内在的净土有什么区别
感觉自己证悟了空性?那就用这个方法来观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