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桥旦曾堪布
太桥旦曾堪布

《修心八颂》讲记第一颂

2020-05-04 太桥旦曾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文:太桥旦曾堪布

第一颂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

菩提心的对境是什么?是众生。没有众生,菩提心绝不可能生起。为什么说“愿我以胜如意宝”?意思是说:众生比如意宝还要珍贵。

如意宝是极为珍贵的稀世之宝。由于现在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福报严重衰减,所以世人根本见不到如意宝。在往昔久远的时代,统一人类四大部洲的转轮圣王才能得到如意宝。现在不用说统一四大部洲,就连能够统一我们南瞻部洲(即地球)的国王都没有出现过,这是末法时代的特征之一。转轮圣王分为四个等级,分别能统治一、二、三、四个人类部洲,只有他们才能遇见如意宝。如意宝能满足世间的一切欲求,求财得财、求权得权、求子女得子女、求医药得医药,只要向它祈求,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世间需求,唯一给予不了的就是让我们超越轮回、成就佛果。只有佛法才能帮我们获得这些出世的利益。

虽然如意宝如此珍贵,但与众生相比,众生则更加殊胜。原因何在?因为如意宝无法给予我们成佛的助缘,而一切众生却能给我们提供成佛的助缘。

我们以布施为例:布施一个众生,就能完成一次布施修行,布施无数众生,布施才能逐渐圆满。那要布施到什么程度才是彻底圆满?并不是要布施所有众生,这连佛陀也做不到。而是当我们布施时,完全没有怨亲的分别,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也就是说——破除了分别心的布施,就是圆满的布施。布施圆满,就能圆满大乘修行的第一个阶段——资粮道。可是,如果没有众生,我们如何布施呢?即使我们手里拿着金银珠宝,即使我们已经破除了分别心,但如果面前没有众生,我们布施给谁呢?不仅是布施,忍辱、持戒等六度皆是如此,没有众生作为对境,六度的修行无一能够圆满。而要想证得佛果,必须要圆满六度。所以,修行必须要依靠众生。

众生就像修行的良田。如果我们想要播下种子、想要在秋天收获累累的硕果,必须依靠良田。为什么农民们都甘愿风吹日晒,千辛万苦地养护自己的良田?就因为没有良田,庄稼根本无处生长,更谈不上收获了。同样,如果我们想收获圆满的佛果,必须依靠众生这块良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一不是来源于为众生的付出。在《佛本生经》中记载了很多故事,比如说,佛陀在前世为某些众生付出了生命,于是获得了一个相好;对父母如何侍奉,于是获得了另一个相好。正是因为救度了无量众生,佛陀的三十二相才得以一一圆满。


因此,《修心八颂》开篇就说“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藏文原文的具体涵义是:殊胜的大事要靠众生才能承办,而不是靠如意宝。什么是殊胜的大事?就是成就佛果、救度众生。

“愿我”二字,代表我们的意愿。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还做不到,但是发愿将来要做到。比如说,目前我们对金钱的追求是做得到的,但饶益众生还做不到。所以我们发愿要拨乱反正——减少对金钱的珍爱,加强对众生的珍爱。我们可以把两者做一个对比:假如我们拥有一千万资产,除了能改善一点自己的生活,又能怎么样呢?人身那么短暂,生命如此无常,千万资产能带给我们的利益如过眼云烟。而如果我们能帮助一千万个众生,福报远比拥有千万资产要殊胜无数倍。所以我们要发愿,让自己对众生的珍爱超过对金钱的珍爱。

更进一步说,在众生之中,谁对我们的修行帮助最大?并不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而是伤害我们的恶人。百千位亲友对我们修行的帮助,远不及一个恶人的帮助大。亲友是顺缘,顺缘直接帮助修行;恶人是逆境,逆境间接帮助修行。从修行的效率说,逆境远远高于顺缘。

给大家讲讲月光王的故事:

月光王是远古时期一位名望极高的国王,得到了天下百姓的尊崇与爱戴。邻国的国王因此心生嫉恨,于是派一个杀手前去刺杀月光王,并承诺杀手:如果自己得到了月光王的头颅,就把一半王位赐予杀手。杀手利欲熏心,就前去行刺月光王。月光王得知了杀手的阴谋,不仅没有逃避,反而心甘情愿地主动将头颅布施给了杀手。月光王为什么这样做?因为他往昔曾发愿:要布施一千次头颅以积累福德资粮。他前世已经布施了九百九十九次,还差最后一次。如果没有出现这个杀手,月光王就无法圆满夙愿,也就不能快速地成就佛果。

所以说,对修行人来说,众生比如意宝还殊胜。没有众生,我们无法成就;没有众生,我们无法消业;没有众生,我们的功德无法圆满。而在众生当中,对我们伤害、侮辱、诽谤的恶人,对我们的帮助尤为巨大。从消业除障的角度看,恶人与逆境是殊胜中的殊胜。如果我们想一帆风顺地获得成就,速度是极为缓慢的,而在逆境中修行,进步却是突飞猛进的。

古代大德曾有这样一种说法:成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真理,一种是受苦。历史上有无数前人,都是因为生活遭遇了重大逆境,所以才发心学佛修行,最终获得了即身成就。比如噶举祖师密勒日巴尊者,他从小受到伯父和姑母的虐待,于是奉母亲之命去学习咒术复仇,终于杀害了35个仇人。后来,他因为惧怕因此恶业而堕入地狱,所以迫不及待地寻找佛法,最终依止了玛尔巴大师,精进苦修,成为闻名世界的大成就者。后人仅仅听到密勒日巴尊者的名字,就已经种下了解脱的种子,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密勒日巴尊者的成就完全依靠恶人和逆缘。如果他从小一帆风顺,继承了遗产,过上了富二代的生活,日后绝不可能去修行。所以说,伯父与姑母对他的伤害反而促成了尊者的成就。

修持菩提心的一大窍诀,就是“珍爱众生胜过如意宝”。众生之中,有些以顺缘帮我们修行,有些以逆境助我们消业。没有一个众生不能成为修持菩提心的助缘,所以要“饶益他众之意乐”。众生对我们的饶益,能帮我们成就佛果;我们成就了佛果,又能饶益无边众生。当我们看到快乐的众生,内心能生起慈心;当我们看到苦难的众生,内心能生起悲心。众生的存在,点燃了我们的菩提心之火;众生的存在,让我们本具的佛性得以全然展现。

这就像吃东西一样,不同的食物能带给我们不同的营养。当我们看到一个痛苦的众生时,要思维她曾做过自己的母亲,对她心生怜悯;看到两个、三个乃至更多的痛苦众生,也要这样思维;久而久之,当我们看到千万个苦难众生时,悲悯心就会变得强而有力,菩提心就会在方方面面得以展现。菩提心的力量不断增长,会令我们对众生的嗔恨逐渐减少。当我们的悲悯心提升到百分之百、嗔恨心下降到百分之零的时候,就拥有了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总之,从修持菩提心的角度看,众生的价值远远超过如意宝,是我们圆满福慧资粮的对镜,是我们收获佛果的良田。

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从皈依发心开始,直到证得佛果,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不忘失菩提心,否则修行就会半途而废。《普贤行愿品》说:恒不忘失菩提心。

“恒”就等于这里的“时时刻刻”,因为“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所以才能“恒不忘失菩提心”,二者是因果的关系。如果我们有生之年能时时刻刻修持菩提心,那么在我们死后流转中阴时,乃至来世转生后,也能够牢记不忘。

“时时刻刻倍珍爱”尤其强调的是:无论对帮助我们的人还是伤害我们的人,都要平等善待,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修行的助缘。从时间上说,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众生,我们要“时时刻刻倍珍爱”。过去的众生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现在的众生是我们修行的助缘;未来的众生终会成佛,所以都要平等珍爱。

“轮回一切诸有情”则体现了大乘佛法的伟大。基督教关爱的对象仅限于人类;小乘佛法则局限于个人解脱;只有大乘佛法的关爱对象是“轮回一切诸有情”。

在这一颂里,第一句是比喻,说明一切众生胜过如意宝。第二句是理由,说明依靠众生才能承办成佛的大事,这样的排列是很有讲究的。那么要怎样对待众生呢?就是第三句“时时刻刻倍珍爱”。第四句是说珍爱的对象是轮回中的一切众生。

这四句中,“时时刻刻倍珍爱”是要点。假如说,今天来了一位朋友,你高高兴兴地拿出好吃好喝招待他;明天来了一个宿敌,你就拉长一张苦脸对着他,这就不是“时时刻刻倍珍爱”了。“轮回一切诸有情”并不仅限于亲友,而是要平等对待过去、现在、未来的各类众生。无论是在修行之初,还是在修行的路途中,乃至成佛之后,我们都不能忘记要“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