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桥旦曾堪布
太桥旦曾堪布

《修心八颂》讲记第六颂

2020-05-03 太桥旦曾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第六颂

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纵非礼而陷害,亦视其为善知识。

身为凡夫,我们做事常常是很在意回报的。比如我们对一个人有恩,为他付出过很多,这样做往往并非出于菩提心,而是不自觉地期待他能有所回报,将来能知恩报恩。即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我们无怨无悔地呵护养育,但最后还是希望能得到一定的回报。如果孩子成年以后对我们不孝顺,我们马上就会想起自己对他付出的心血。所以,由于多生多劫的习性,我们在帮助他人、奉献他人时,自私之心一直都掺杂其中。这就是“愿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的意思。

“彼纵非礼而陷害”的意思是说,我们非但没有得到回报,反而遭到对方无礼的陷害,正所谓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就是“非礼而陷害”,这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如果按照世俗观点,我们应该生气、骂人、打架,将他告上法庭,甚至做出更凶恶的报复行为。但作为一个修持菩提心的人,为别人付出和奉献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要扭转观念。

首先,当我们为他人付出的时候,就不该抱有期待回报的心态,要像慈母养育儿女一样,无论儿女长大以后孝顺与否,都会全心全意地悉心抚养。

其次,即使遇到了对方以怨报德,无礼地陷害我们,我们也要这样提醒自己:“我是修持菩提心的人,要把非礼陷害我的人视为善知识。”

那么,这一颂的要求道理何在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解释:


1.督促我们修行

如果一个普通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当然会感到痛苦;而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伤害我们,我们会感到加倍的痛苦,简直是苦上加苦。而对于受苦,大乘佛法有非常独特的观点,如一位成就者所说:“让我们获得解脱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真理,一种是受苦。”真理能让我们解脱,受苦能促使我们寻求真理。

比如说,如果我们对亲友的贪执增加了,对仇人的嗔恨也会增长,仇人的数量也会增多;如果我们对亲友的贪执降低了,对仇人的嗔恨也会降低,仇人的数量也会减少。二者同步的,就像跷跷板一样。如果有一位亲友对我们恩将仇报、非礼陷害,我们一定会深深感叹——即便是亲人也靠不住啊。这样就会减轻对亲友的贪执、降低对仇人的嗔恨,并对无常生起更深刻的感悟,还能令我们明白——世界上唯一可靠的只有三宝。因此增强了对三宝的信心,更专注地修行佛法。这样看来,非礼陷害我们的亲友是不是善知识呢?

我们还可以借“非礼陷害”的机会明白因果:我们之所以会被对方非礼陷害,是因为我们过去世非礼陷害过他,他只不过是在讨债而已。所以这辈子我们要谨慎因果,不再伤害任何生命,并努力断恶行善。

在藏地,如果遇到不孝顺的儿女,父母心里会非常难过,从而体悟到轮回的可怕,觉得下辈子再也不想结婚生子,再也不想继续轮回了。他们往往会搬到寺庙旁边去住,过俭朴的生活,专心一意地修行。刚开始离家的时候会伤心、埋怨甚至嗔恨,但眼不见心不烦,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烦恼会逐渐淡漠,尤其在寺院里经常听喇嘛念经说法,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加上自己不断用功,嗔恨就会慢慢减弱,甚至消失,最后大多数人都会获得一定的成就。因此,从表面上看,儿女不孝是一件苦事,但却给了父母修行成就的机会。这样看来,非礼陷害的人是不是善知识呢?什么是善知识?不就是为了让弟子修行、成就吗?两者带来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当然应该把不孝的儿女视为善知识。

而对于那些不信佛的老年人来说,一旦遇到不孝儿女,老人们不懂得转化痛苦的方法,只能忍气吞声地住进养老院,在孤独、寂寞、凄凉、怨恨中度过余生,这是多么可悲啊……

2.增强慈悲心

假如一位母亲养育了很多子女,其中一个孩子身心有缺陷,那么母亲对这个孩子的疼爱就会超过其他孩子,会为他付出更多的心血。如果孩子是个聋哑人或者盲人,母亲不仅在白天会全心全意地照顾他,晚上在睡梦中都会梦到孩子开口说话或双眼复明。虽然母亲对病孩子加倍照顾,但这个孩子却常常会说出伤害母亲的话,甚至会打骂母亲。这时,母亲会对病孩子生起嗔恨心吗?会跟他斤斤计较吗?不会的,母亲反而会更加关爱这个病孩子。

世间的母亲尚能如此,我们是大乘修行人,更应该善待对我们“非礼陷害”的人。要像母亲对待病孩子一样,对非礼陷害者心生怜悯。因为他的确很可怜,由于无明和烦恼,所以造下这些恶业,不懂佛法开示的因果规律,没有辨别善恶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但不应该计较他的过错,还应该产生怜悯之心:“他这么可怜,怎么办才好呢……”如果习惯于这样的观点,慈悲心就会在心中慢慢增强。

3.发现自己的缺点

因为多年的亲密相处,我们的亲人、朋友往往比其他人更了解我们,所以,一旦他们指出我们的缺点,这些缺点大多是真实的。如果他们攻击我们,常常能直接击中要害。由于习气,我们经常自认为很完美,所以遭遇亲友的“非礼陷害”时,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机会。所以先不要急着反驳,先要反省自己:“他是很了解我的,我是不是真有这个问题?”如果被对方说中了,那就是他帮了我们。这个缺点自己多年以来都未曾发现,甚至还把它当做了优点,而今对方帮我们把它揪出来,难道他不是善知识吗?

由于无明、我执,我们的内心是颠倒迷惑的,对自己的缺点不仅难以察觉,还往往会当成优点。如果在别人身上发现同样缺点,我们绝不会看做优点。佛陀说过,凡夫有四种颠倒:不净为净——我们身上有那么多污秽,却自认为清净;以苦为乐——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我们反而当成快乐;无常为常——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却以为存在永恒;无我谓我——万物并不存在真实、独立的“我”,我们却以为存在一个“我”。我们是如此颠倒,所以当然会把缺点视为优点。因此,当一位熟悉自己的亲友指出我们的毛病时,无论对方是什么心态,只要说中了,就是我们的善知识。

总之,“亦视其为善知识”是又一个修持菩提心的窍诀,我们能从其中明白很多真理,更能体会受苦的正面意义,如《入行论》所说:因为痛苦的存在,我们才知道痛苦是造恶的结果;因为不愿意受苦,才能明白唯一途径是断恶行善;因为亲身遭受过痛苦,所以看到别人受苦时,我们才能感同身受,自然生起慈悲心;因为明白轮回的本质是痛苦,所以才会生起出离心,等等。这些都是要视“非礼陷害者”为善知识的原因。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非礼陷害”的逆缘,这时不要心生嗔恨,要牢记《修行八颂》的教导,提高正见,开阔胸怀,增进悲心,善待非礼陷害自己的人,并视其为善知识。能做到这样,才是合格的大乘修行者。虽然做起来非常困难,但要不懈地努力。这是现实生活的考验,是在检验我们的修行是否有所进步。遵照这样的引导,我们的菩提心才能日益增长。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