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桥旦曾堪布
太桥旦曾堪布

《修心八颂》讲记第八颂(圆满)

2020-05-03 太桥旦曾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作者:太桥旦曾堪布


第八颂

愿我所行此一切,不为八法念垢染,

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

这是总结性的一颂。

其中的“所行此一切”就是指第一颂到第七颂的教言,当我们修习每一颂时,都要“不为八法念垢染”。“八法”就是指世间八法。

《修心八颂》的传承属于深观派,由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传给寂天菩萨,寂天菩萨再逐次传到阿底峡尊者,《修心八颂》由阿底峡尊者的再传弟子朗日塘巴大师所著。这是一个极为殊胜的传承,但如果我们的心被世间八法所垢染,这个传承再殊胜也无济于事。不仅是《修心八颂》,修学小乘、大乘、金刚乘任何一法都是如此。小乘行者追求自我解脱,但如果内心被世间八法所垢染,根本不可能解脱;而大乘和金刚乘的愿望是成就无上佛果,当然更不能染污世间八法了。总之,只要内心还被八法所垢染,绝对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冈波巴大师把八万四千法门概括于“冈波巴四法”,其中第一法是“愿心向法”——要把心转向佛法,这是一切佛法的基础。只要我们的心还被世间八法所垢染,那就意味着心还没有转向佛法,其他三法也就无从谈起。

萨迦派的“远离四贪执”中也说:“贪执此生非行者”,贪执此生就是指内心还被世间八法所垢染,那就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行者。

在《修心八颂》中,怎样才算把前七颂修持得很清净、很如法呢?“不为八法念垢”就是合格的标准,之后还有更高的要求,但前提就是要“不为八法念垢染”。下面我们逐句进行解释。

不为八法念垢染

“世间八法”是指凡夫经常生起的八种不平衡的念头——苦乐、利衰、称讥、毁誉,一共是四对。世间人对“乐、利、称、誉”非常渴望和贪执,对“苦、衰、讥、毁”四种则会排斥和嗔恨。实际上,纵观这一生,乃至整个生命轮回的历程,我们始终在为这八件事而奔波劳碌。而真正的修行人,对这八法必须做到平等对待。

苦乐

在藏族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大意是说:“当我们快乐时,要想到这是三宝的加持,因而对三宝生起感恩和信心;当我们痛苦时,要知道这是过去的业力,因而要谨慎因果的取舍。”藏地的很多修行人都抱有这样的信念,把“苦乐”平等对待。

从无常的角度看:快乐是无常的,所谓“乐极生悲”,所以快乐的时候不必得意忘形;痛苦也是无常的,所谓“苦尽甘来”,所以痛苦时没必要痛不欲生。没有人一生永远快乐,也没有人一生永远痛苦,尤其是我们南瞻部洲的人,生活的特质就是苦乐参半。所以快乐时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能过分得意,因为快乐能伴随我们多久,谁也没有把握;痛苦时也不能像现在某些年轻人,一点耐受能力都没有,在痛苦中要努力体会佛法的因果观点,明白痛苦来源于自己过去世的恶业。这样,就能慢慢在“苦乐”之间不做太多的取舍,逐渐做到“不为八法念垢染”。

利衰

对于一位大乘修行人来说,在获取利益的时候,要明白这是来自诸佛菩萨的加持,或是自己过去世的善业。这样,就会增强对三宝的信心,并愿意把获取的利益再拿去积功累德,不会被“利”所垢染。

一旦遭遇了失败,或者事业、生意遭受挫折,甚至变得一贫如洗、负债累累,要明白这是过去世欠债太多的缘故,这一世必须要全部偿还、消除业障,这样才能平和地面对“衰”。

称讥

称讥是指当面的称赞和讥讽,凡夫在此二者之间难以平和。

对于修行人来说,如果被别人称赞,应该看做来自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使得别人能看到自己的功德和优点,由此,增强对三宝的信心,生起加倍精进的愿力。

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如果自己得到了他人的赞叹,我们应该很高兴,但不要为自己高兴,而要为对方高兴。为什么呢?首先,赞叹他人能够积累福德,对方因为赞叹我们,他自己积累了福德,这当然值得我们为他高兴。其次,能够给予他人溢美之词的人都是善良高尚、心地清净的人,即使我们自身没有值得赞叹的功德,但对方却愿意称赞我们,这是对方的优点,当然值得我们为他高兴。所以,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为被别人赞叹而发现自己很优秀,而会发现对方很优秀。这样,自然不会得意忘形,被“称赞”所垢染。

对于讥讽,有些大德说:要平等对待三种人对我们的批评和指责——父母、老师和不喜欢我们的人。但我们往往只愿意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批评,面对同样的指责,如果对方是不喜欢我们的人,就不愿接受。这是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无论来自于谁的批评和指责,无论对方是什么动机,我们都要当成修行的教诲来平等接受。这样,就不会被“讥毁”所垢染。

毁誉

毁誉是指背后的诋毁和赞誉。

如果我们声誉日隆,粉丝众多,甚至名满天下,这当然是福报,但也不要觉得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名誉来于大众,没有大众的掌声,没有粉丝的追捧,我们怎么会出名呢?所以应该感恩他人,而不是洋洋自得。

再说,是不是名人,实际上对我们没什么区别,世界上有那么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一样能快乐逍遥地生活。相反,有句谚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很多名人表面上看起来精彩而辉煌,但真实生活却是苦恼和压抑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出不出名都无所谓,在“毁誉”之间我们就可以做到平和。

如果把世间八法以佛法智慧来解析观察,我们就能明白:对于世间八法根本没有必要贪执和分别,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所说:知世法者得与失,乐忧美言与恶语,赞毁世间此八法,非我意境当平息。

了知诸法皆如幻


在“不为八法念垢染”的前提下,还要努力做到更高的要求——“了知诸法皆如幻”。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诸法”是指一切万法,包括外器世界和有情众生,但在这里则特指世间八法。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不能完全“不为八法念垢染”,是因为我们太把八法当真了。如果我们能了知世间八法的本性如幻如梦,才能彻底根除八法的垢染。比如说,如果我们在睡梦中得到了快乐或遭遇了痛苦,梦醒之后,我们会对梦中的苦乐过分计较吗?不会的。对于人生的苦乐,我们也要如此看待。

世间的一切快乐——荣华富贵、亲人和睦、身体健康等等,都是如幻如梦的,如果在享乐的当下,能“了知快乐皆如幻”,我们对快乐的贪执就会减轻;同样,一切痛苦也都如幻如梦,如果在受苦的当下,能“了知痛苦皆如幻”,痛苦的感受也会减轻。

但是,由于我们缺乏“诸法如幻”的训练,更没有生起过任何觉受,所以在观察“诸法如幻”的第一刹那,或许还有点感觉,但第二刹那就会消失殆尽。为了加强“了知诸法皆如幻”的能力,我们首先要建立“诸法如幻”的见地,然后不断令这种见地深入内心。

例如,我们可以经常从死亡无常的角度去观察人生:人生百年之间,我们总是渴望得到、担忧失去,但生命无常、死时不定,谁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一个先来?一旦死亡来临,一切“得失”都会终结。即使我们是亿万富翁,在死亡之后也会两手空空地被送进火葬场。这时,不仅钱财和我们没关系了,连这个世界都跟我们没关系了。一生获得的一切荣华,在死亡之时都变成如幻如梦,如露如电,如天上的浮云一般消散而空。

所以,我们要感谢佛陀告诉我们如此殊胜的真理,让我们了解财产、亲人、身体的真相,了知一切万法真的是如幻如梦。从小到大,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得到过多少?又失去了多少?相识过多少人?又疏远了多少人?参加过多少次聚会?对未来有过多少憧憬?我们拥有过美好的时光,也经历过苦厄的岁月,现在回忆起来,这一切难道不是如幻如梦吗?就连我们现在的上课,时间也在刹那刹那间逝去,到了明天,今天的讲课就像一场梦,再也无处可寻。同样,明天的一切,到了后天也会变成一场梦。一切人生际遇,在轮回中都不过是一些虚无缥缈的幻相。

我们要这样反反复复地思维,让“诸法如梦”的观念深入骨髓。如果能把世间八法都看做如梦如幻,我们还有什么可贪执的?如梦如幻的事,谁会放不下呢?谁会拼命追求呢?这样,冈波巴大师所说的第一句“愿心向法”就可以做到了。

解脱贪执之束缚


现在的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得到了佛陀和圣者们的引导。虽然我们目前世间八法的垢染依然很重,但只要依教奉行,总有一天能彻底断除,真正做到“了知诸法皆如幻”。

圣者和凡夫之间是很难沟通的,因为二者的观点截然不同——凡夫把不存在的当作存在,把非实有当作实有,把无自性当作有自性,当然与圣者难以沟通。但在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很好的共通点,那就是梦。如果圣者说:“白昼所见的芸芸众生,夜晚看到的星星月亮,全部都是梦幻。”凡夫会觉得难以接受。但如果圣者说:“在梦中所见的一切,非真实、非实有、无自性。”凡夫是会承认的。于是圣者就以梦的比喻来引导凡夫明白“诸法皆如幻”。

还有一个很好的譬喻,就是“猴子捞月”——猴子把水中映现的月亮当成真实的,然后想方设法要把月亮捞起来——也许是猴子们担心月亮落水了,想把月亮捞起来放回天空……人类看到猴子的做法会哑然失笑,觉得猴子们太愚痴了。而佛菩萨看我们贪执世间八法,就像我们看猴子捞月一样。

无论苦乐还是利衰,无论称讥还是毁誉,以佛法智慧来观察,都是假象而已,并不真实存在。对于超越善恶的圣人来说,既不存在快乐,也不存在痛苦,因为快乐和痛苦是二元对立的,而佛法的最高境界超越二元对立。在“了知诸法皆如幻”以后,最终就可以“解脱贪执之束缚”。

什么是轮回?什么是解脱?当内心被贪执所束缚的时候,就是轮回;当内心的贪执被根除之际,就是解脱。解脱并不是指从牢狱中被释放出来,或是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解脱和束缚都不是指环境的变换,如同睡梦和清醒都在同一张床一样——虽然我们在睡梦中感受到另外一个世界,但觉醒之后,只是梦中的世界消失了,我们并没有离开这张床,依然就在当下。

“贪执”代表了烦恼,“束缚”代表了我执,所以“解脱贪执之束缚”的涵义,不仅指要断除烦恼,还要根除我执,乃至根除一切无明和习气,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终获得佛果。但大家不要忘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做到“不为八法念垢染”。

也许有些修行人能做到“不为八法念垢染”,但不等于能做到“了知诸法皆如幻”。前者侧重于行为,后者侧重于见地,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行为和见地。见地就像眼睛,行为好比双脚。做到了这两句,最后必然能解脱;做不到这两句,解脱是不可能的。

总的来说,修习《修心八颂》,乃至修习所有的大乘法教,首先就要不受世间八法的垢染。就像我们吃饭之前,首先要把餐具的污垢清洗干净,否则就可能引起腹痛,甚至食物中毒。同样,修行之初,也要先清洗内心中世间八法的垢染。之后,当我们真正做到“了知诸法皆如幻”时,必定可以“解脱贪执之束缚”。

(太桥旦曾堪布开示录,欢迎大家转载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