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师到生态农民,一个清迈姑娘的食物故事
在距离清迈古城驱车往东将近一小时后,我在一片红黄色泥土的森林里见到了Mae。
她有着泰国女孩常见大眼睛和鹅蛋脸,小麦色皮肤,身材消瘦,小笑起来很有精神。我们打了个招呼,她介绍了下自己,英文口音听起来有点美国化,但说话简短又沉稳,气质很东方。
这里是Mae的农场,位于泰国清迈东部的地区,一个没有多少清迈的旅行者和景点的地方,Mae家是这里唯一一个农场。
这里安静简朴,但很有田园野餐的氛围。
有竹子结构的做成的露天遮阳的饭桌和小亭子,石头做成的凳子,吊床,芭蕉叶和白色麻布遮盖的半露天厨房,一座木结构的房子,栽种的兰花、红紫色的勒杜鹃,在一颗大榕树下,还绑上了轮胎和小木板做的秋千。
我和妈妈是来这体验烹饪课的。在清迈,「泰式烹饪课」是古城和周边的旅行社常见的体验项目,旅行者大多会被领着逛当地的菜市场挑选食材,然后做一顿泰式料理——芒果糯米饭,冬阴功汤是最常见的品种。
但Mae的农场最吸引我的是「从农场到餐桌」以及「清迈本地菜」两个点,在农场里直接摘取新鲜的食材下厨,我们是要做本地人常吃的菜,听起来相当独特。
于是尽管路途遥远,我们还是来了。等其他7个旅行者来到,已经是11点,气温升到了让人出汗的29度。Mae把我们聚集在一个乘凉的小亭子里,让客人简单介绍自己。
一起做饭的伙伴们是个很多元文化的小组,除了我妈妈和我,还有一个羞涩的英国工程师,一个美籍韩国女孩,一对女儿带着妈妈旅行的韩国母女,两个热爱养生的台湾姑娘,还有四处游历的香港银行家……
还有Mae。她本来是建筑师,在纽约的建筑事务所工作3年,在上海工作8年。去年决定回家发展,看到妈妈本来在经营农场,于是开始经营森林美食烹饪的课程。在离清迈古城大概20分钟车程的地方,她还开了一个主要服务本地人的咖啡馆,农场里的特色产品也会卖,例如南姜粉。
听着她讲自己的故事我有点惊讶。毕竟她所在的建筑师事务所在美国排行前列,而她主要设计的房子是度假村和豪华酒店,这听起来是个还挺稳定,高薪又前景不错的工作。
「我35岁了,也想找个地方安定下来。我也考虑过大城市,差点就想在上海一直待下去了,但家这边跟自然很近的食物文化,太吸引我了。」
从农场到餐桌
从农场到餐桌
我还没来得及详细追问她「跟自然很近的文化」是什么,我们的旅程就开始了。
带上防晒的竹编帽子,Mae给大家发今天的菜谱,我看着完全没概念:西柚小鱼干沙拉,香蕉花椰奶Tom Kha,素肉Kao Soi(一种黄色的粗面),还有烤香蕉。
听起来有点奇怪,不知道放在一桌上是什么样子。
但农场里面摘食材简直不要太好玩了——我们用长杆和钩子勾下来香蕉,以及准备做汤的一大朵紫红色香蕉花,掂量着得有5、6斤,大家相互「传阅」,叮嘱别碰到切口的黏液;
我们用铲子翻地里的姜黄,原来是橙黄色,长成一大片,Mae说,要两年才收一次南姜,这样能保证生长和质量;
我第一次碰到了还在枝干上的洛神花,其实它并不是花而是果,咬一口,酸得眯起了眼;
篮子里摘的泰国香料植物我是闻不得的,尤其是泰国版「嘎抛」罗勒,总让我想到清迈夜市40泰铢一碟的嘎抛肉碎饭,锅气很足,香辣咸很带劲,一闻到就流口水了。
逛着农场,我开始明白为什么Mae的农场在周边只有一家——周边邻居都是树苗和橡胶的林地,因为这样维护人手不需要太多,而像Mae的农场有几十种作物,还有日常食用的新鲜蔬果,都需要雇人打理,成本高不少。
「经过这两年在农场,我知道光靠农产品卖货给市场批发商来经营,是没办法持续的。农产品都是看天吃饭的,收购价格也低,所以,我更多会把这里看作是一个教育中心。」
Mae给农场设定的盈利模式,其实是旅游业+产品直接销售。给人们展示怎么做生态农业,本地农业,国外旅行者只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Mae说,她后续也希望本地人,还有孩子可以把这边当做一个有吸引力的教育中心,也可以借此吸引不同类型的组织——教育组织和NGO的关注。
森林厨房
森林厨房
逛完农场,我们把食材都搬到了半露天厨房。
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半露天的厨房,架子是竹子搭的,架子的后头种着芭蕉遮阳,白色的麻布条状的搭下来,看着很别致又很浪漫。尤其是在阳光下,把食材都摆放好颜色鲜艳的样子,可以让人开心好几分钟。
然后就是大家卷起袖子的时刻了。妈妈变成了榨椰浆的好手,我和韩国妹妹剥了一整个西柚,台湾的两个姐姐在把香料切碎做酱,英国小伙在用蕉叶和牙签做沙拉碗,边做边懊悔自己手残,而韩国妈妈在切黏糊糊的香蕉花。
看着自己和其他人用手处理新鲜食材,不知道为何,突然会有一种安心的感觉。
烹饪过程倒是特别简单——我们把香蕉花、椰浆、香菇、香茅、南姜等汤料放上煤炉,等汤变浓稠有香味,就可以收火了;手剥的西柚粒拌上了洋葱小鱼干,就成了沙拉;然后把嘎抛辣椒、素肉和酱料搅拌均匀,就是可以放在黄色面条上的酱……一边看炉火,Mae的妈妈时不时来尝几口香料,看看味道够不够,就像是质检员一样,
Mae笑着说,她才是整个烹饪课程背后,设计菜谱的真正大boss。
而Mae妈妈也解释到,如果觉得烹饪简单,大概是因为这并非是什么精致的酒家菜肴——而是清迈本地的人们经常自己下厨做的食物,每天都吃的食物,大家肯定是想要更省力一点。
「外面的餐厅有很多很多了,我想也让大家多吃点我们自己本地人爱吃的东西,不只是电视上的『泰国菜』,因为这里也有很真实的本地文化。」Mae说。
21岁之前,她都在清迈长大,当时这里还不是一个旅游城市,没那么多给旅客准备的餐饮,城里邻里关系很近,似乎每个人都认识每个人。对于本地人,自己下厨是最主要的进食方式。
「我从小也总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很多树木,很多农田,吃很多的新鲜的刚摘的农产品。下课后,我玩的地方旁边就是溪流、瀑布,一起玩的玩伴,也是动物和植物。我就是这样长大的,很多本地人也是,我们的文化里,自然就是很近的。」Mae说,这也是她觉得家乡会吸引她回来的原因。
定义「满足」
中午1点,一大桌食物做好了。
在吃的过程中,我好像能得到了一种新奇的感受,哪怕是面对陌生的、第一次吃到的异国食物,没有什么回忆和情绪的调动,我依然感觉很满足。
我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食物的味道很丰富。
西柚沙拉里,我吃到了西柚的酸甜味,也吃到了脆的小鱼干咸味,偶尔还有一点洋葱的辣味,感觉满嘴都是夏天的味道。
妈妈最喜欢Tom Kha椰汁汤,她觉得很香,而且很浓郁——毕竟是自己新鲜手榨的椰浆啊,而且椰浆和香菇的味道也很配。
我们家平常很少吃辣,但Kao Soi配上味道很丰富的辣酱,我真的没办法抵抗,是辣又很清新,不是那种吃着就烧喉咙烧胃的感觉,而且辣味来源很综合,当地的特色酱,洋葱,辣椒,姜……我吃得浑身是汗。
Mae妈妈看我们快清盘了,就表演起了烤香蕉:是真的在碳炉子上烤熟,然后用蕉叶盖起来,用面棒压一压,撒点黑芝麻……这样的香蕉吃起来,口感居然是韧韧的,弹牙,还有自己在吃高级甜品的错觉。
就这样,我吃了三小碗沙拉,两碗面,一碗汤,还吃了2大根烤香蕉,而且感觉特别的满足,「我吃饱了,好开心」。连不怎么吃辣的妈妈,也尝试着突破下自己,吃了点辣味的面条。
这让我重新思考「疗愈食物」(comfort food)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以为只是跟情绪发泄和被照顾的回忆,更有关系呀?我跟Mae说。
「当自己看着食物怎么来,然后亲手做,新鲜吃,这个过程本身是让人满足的,因为这种情绪并不是基于从前的经历,而是我们当下建立的。」
可能满足感不只来自于食物,还有「跟谁吃」这件事。
我想起了之前有个快闪项目叫做「冲突厨房」。这是一个在美国进行的社会实验:让当地人品尝那些在政治上与美国有冲突的国家的美食,每几个月换一个国家主题。很多人如果只是用「理性」或者民族情绪来评论,或许会有很多对这个国家的种种复杂的看法。
但如果先从「食物」开始,食客们的心理防线就会融化掉一些:噢,这菜还挺好吃的?什么?你说这是伊朗菜?
我们刚刚跟Mae、Mae的妈妈还有其他7个来自不同地方、文化的人一起制作的食物,还分享了彼此喜欢的美味记忆,也许这种通过味觉建立的同理心,是跨越文字和经历的。
下午4点,带着满足的心情,我们准备离开时候,Mae跟我们合了影。我问她,你觉得,未来吃饭,会不会又会变回过去的样子。
她好像一下就明白了我问题的意思,「我觉得这是未来食物的样子,更多人在意食物怎么来,怎么吃,跟谁吃。我对我们这一代人有信心。」
-END-
作者:崔绮雯
前《好奇心日报》科技记者,曾在硅谷和北京两地报道全球科技趋势,现在从事紧迫性公共议题写作、创作。正在探究个人行动和更大的环境之间关系。
良食基金致力于促进食物体系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机构愿景:同一世界,同一健康。机构使命:推动良食改善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星球健康。
2019年6月24日,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良食倡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签署)
我们认为以下观点不证自明:
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与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威胁。
没有人应该挨饿。
没有人值得为不好的饮食方式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不应该浪费食物。
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让农场动物遭受虐待。
我们认同以下观点:
改变现有的饮食结构和生产方式能够积极有力地延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公众健康,并且在人口增长情况下更好地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社会公平。
良好的饮食结构能滋养身心和社群。好的食物生产与消费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好的食物是改善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最有力杠杆。
每一个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影响自己以及世界。
饮食、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科学证据已经非常清晰,我们需要立即行动。
在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有绿色消费权。
我们承诺并且呼吁全球所有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为了人类未来,践行以下《良食倡议》:
植物领先——以植物菜品为主,占比不少于85%。
动物福利——不支持让动物受虐待的产品,比如笼养鸡鸡蛋。
健康饮食——选择全食物,支持健康烹饪,避免高糖、高盐和深加工食品及饮料。
减少浪费——节制点餐,实施光盘。
当地当季——尽可能选择当地当季食材,支持生态种植,支持小农。
循环永续——减少一次性用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如有可能,实行垃圾分类。
生物多样——拒食野生动物,选择可持续水产,支持可持续的多样食材。
食物教育——推动食物教育,参与食物教育课程。
CONTACT US
良食基金
机构邮箱:info@goodfoodchina.net
投稿邮箱:media@goodfoodchina.net
「良食基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旗下关注食物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基金,旨在引领食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通过良善的食物创造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