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丛林经》讲解一

2020-04-25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这里给大家分享南传中部第十七经《丛林经》。这里的“丛林”指一位比丘居住和禅修的住处。佛陀在这篇经文里教导比丘怎么选择居住和禅修的住处。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城祈陀林给孤独园。在那里,世尊对比丘们说道:“比丘们!”“尊师!”比丘们应道。“比丘们!我要给你们讲丛林经。好好注意听!”“好的!”比丘们应道。世尊说道:“这里,比丘们!一位比丘住在某丛林。他住在那里时,未建立的正念没有建立,未定的心也没有得定,未断除的漏也没有被断除,他没有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而且一位出家者所需的四种生活资具:衣、食、住处和医药很难得到。这位比丘应该考虑:‘我住在这个丛林。住在这里时,未建立的正念没有建立,未定的心也没有得定,未断除的漏也没有断除。我没有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而且一位出家者所需的四种生活资具:衣、食、住处和医药很难得到。那位比丘应该当晚或当天就离开那个丛林,他不应该继续住在那里。 ”

这段经文提到的丛林就是指那种禅修得不到进步,生活条件又很差的 住处。这里判断禅修是否进步是用四个指标:

1.是否建立了正念?

2.是否得定?

3.烦恼是否被断除?

4.是否证得涅槃(道果)?

这四个指标应该说有次第的关系。首先是建立正念,然后是得定,断除烦恼就是指得定后修观这个阶段,最后是证得道果。这里的“建立正念”主要指密集禅修时去除五盖的正念得到建立,但还没有得定的这个阶段。在什么样的 住处容易建立去除五盖的正念呢?具足事务比较少,不容易被干扰,生活有保障等等条件,适合禅修的 住处。过去有贤友问:“我们禅修就是为了断除烦恼啊。但是选择适合禅修的 住处似乎是在回避烦恼(而不面对),这是怎么理解呢?”这里打一个比方:好比一个学游泳的人,他的最终目的是能在大海里畅游。但是一开始他能不能就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去学游泳呢?不行的,这样是很危险的。比如笔者过去在厦门大学读书,厦大旁边有一个的海滨浴场,差不多每年都有人因为游泳时不小心被淹死。比较稳妥的方法就是先到一个安全的游泳池,学会游泳了,再到大海里锻炼。另外,还可以用一个譬喻来说明:禅修的目的是断除烦恼,就好比是和烦恼打仗。而打仗需要有利的地形,才容易战胜敌人。适合禅修的住处就好比是禅修者和烦恼打仗的有利地形。有了这个有利地形,禅修者才容易战胜烦恼。 怎么知道去除五盖的正念得到了建立呢?这里说的正念建立应该是指体验了初级的禅相。禅相有三个阶段:遍作相、取相和似相。见到似相时就得到了近行定。那似相出现之前的修行阶段就是属于建立正念这个阶段。所以正念得到建立的标志就是得到遍作相和取相。比如出入息念的遍作相就是体验到能带来明显喜乐的呼吸。如果你之前没有遍作相,但到一个地方禅修后得到了遍作相,这就是在建立正念上有了进展,也就是正念得到建立的意思。得定就好理解了,就是得到近行定和安止定。似相出现时就是证得了近行定。所以似相出现就是得定的标志。再进一步修行,把禅支培育成熟,就证得安止定。

经文里提到的“漏”就是烦恼。“漏”巴利词是āsavā,原意是腐败的酒或者伤口化脓的脓等比较肮脏的东西。因为烦恼也是很肮脏的,所以佛陀也用这个词称呼烦恼。这里“离轭的无上安稳”就是指涅槃。这里“离轭”的轭原意是牛轭。让牛耕地时,会给牛套上轭,再把犁绑在轭上。对牛来说,轭是让它不舒服的束缚。这里佛陀用轭比喻烦恼。因为烦恼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束缚,让我们不得解脱。无上安稳就是指涅槃。涅槃是远离烦恼的,所以叫“离轭”。没有比涅槃更究竟的解脱,所以称为“无上”。证得道果就能见到涅槃。二者是一个意思。

这段经文提到的丛林可以说是最差的一种丛林:禅修没效果,生活条件也很差。比如一些破败的寺庙。笔者曾经和几位志同道合的禅友到过一个地方。当地人给我们推荐一个寺庙,非常破败。房屋因为年久失修,连个完好的房间都找不到。而且离村子很远,道路也很差。那时候是冬天,在房间里冷风嗖嗖,根本坐不住。像这样的地方坐都坐不住,禅修怎么可能进步呢?这种偏僻的地方,可能还会有野兽出没,安全也很成问题。佛陀说对于这种地方,应该马上就离开。经文“当晚或者当天”的意思就是:如果晚上能走就马上离开。如果晚上没法走,就第二天白天马上离开。

“比丘们!这里,一位比丘住在某个丛林。当他住在那里时,未建立的正念没有建立,未定的心没有得定,未断除的漏也没有被断除,他没有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但一位出家者所需的四种生活资具:衣、食、住处和医药很容易得到。这位比丘应该考虑:‘我住在这个丛林。当我住在这里时,未建立的正念没有建立,未定的心没有得定,未断除的漏也没有断除,没有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但一位出家者所需的四种生活资具:衣、食、住处和医药很容易得到。然而,我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衣、食、住处和医药这些生活资具。而且我住在这里时,未建立的正念没有建立,未定的心没有得定,未断除的漏也没有断除。我没有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这样省思以后,那位比丘应该离开那个丛林。他不应该继续住在那里。”

这段经文讲的是生活资具容易获得,但禅修不容易进步的住处。哪些地方的住处生活资具容易获得,但禅修不容易进步呢?离城市比较近,或者游客比较多的地方。由于社会的变迁,有的寺院本来在偏僻的地方,而到现在变成了市中心。曾经有一位出家师父很热情,邀请笔者和几位同道到他的寺院。但是我们到那里住了几天,发现根本无法禅修。这位师父的寺院在一个镇的闹市,非常热闹。整天是人来人往。这些到寺院的人的目的各种各样:来求保佑的,来还愿的,来抽签的......。有的来了以后还不会马上走,还得给他泡茶,陪他聊天。这样的寺院供养很多,生活完全不成问题。但是根本没法禅修。所以我们很快就离开了。

还有的寺院虽然不在市中心。但是所在的地方很有名,就是那些所谓的名山大川。这样的地方游客很多,供养也不缺。但是和上面一样,事务和干扰很多,没法禅修。

“比丘们!这里,一位比丘住在某个丛林。当他住在那里时,未建立的正念得到建立,未定的心得定,未断除的漏被断除,他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但一位出家者所需的四种生活资具:衣、食、住处和医药很难得到。这位比丘应该这样考虑:‘我住在这个丛林。当我住在这里时,未建立的正念得到建立,未定的心得定,未断除的漏被断除,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但一位出家者所需的四种生活资具:衣、食、住处和医药很难得到。然而,我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衣、食、住处和医药这些生活资具。我住在这里时,未建立的正念得到建立,未定的心得定,未断除的漏被断除。我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这样省思之后,那位比丘应该继续住在那个丛林。他不应该离开。”

这段经文提到的是什么样的住处呢?就是环境和气候都很适合禅修,但是地点比较偏僻,生活条件比较差。我们离开闹市的寺院后,那位出家师父又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小庙。我们住了几天,发现很安静,适合禅修。因为比较偏僻,香客和游客极少,所以供养也很少。但离市场还不算太远,能买到基本的生活用品。所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还是没问题的。我们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感觉很好。有些喜欢禅修的朋友也来住,住了之后也很欢喜。其中有几位住了几次后辞了职,打算在这个小庙长期专修。那这样的丛林:地点虽然偏僻,但是环境、气候很好。生活资具比较贫乏,但能维持基本生活。像这样的丛林是好地方。只要条件允许,基本的生活能维持,就应该住下去。

“比丘们,这里,一位比丘住在某个丛林。当他住在那里时,未建立的正念得到建立,未定的心得定,未断除的漏被断除。他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而且一位出家者所需的四种生活资具:衣、食、住处和医药很容易得到。这位比丘应该这样考虑:‘我住在这个丛林。当我住在这里时,未建立的正念得到建立,未定的心得定,未断除的漏被断除。我证得未证得的离轭的无上安稳。而且一位出家者所需的四种生活资具:衣、食、住处和医药很容易得到。那位比丘应该在他有生之年都住在那里。他不应该离开。”

这段经文提到的丛林就是最完美的禅修住处了。比如缅甸一些条件好的禅修中心。环境很安静,生活也没有问题。比如笔者经常提到恰密禅修中心的一个森林道场:莫比。就属于这样的地方。有很好的禅师指导,禅修条件和生活条件都非常好。像这样的住所佛陀说应该一直住下去,不要离开。

总结一下,佛陀这里提到了四种丛林:

1.禅修效果差,生活条件差。

2.禅修效果差,生活条件好。

3.禅修效果好,生活条件差。

4.禅修效果好,生活条件好。

按佛陀的教导,前两种应该离开。后两种应该留下。(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