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

衣中宝珠(027)为取所缚

2020-04-18 实证的佛教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21;21(15)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有一位异比丘来向佛请法。异比丘就是大家不熟悉、不知道名字的比丘。

这位异比丘来到佛面前,先是很有礼貌地稽首佛足,然后才提出问题。这个比丘的行为是合法的、合于礼仪的,所以佛会为他解答。有时候,有的人跑进来,一点礼貌都没有,就莫名其妙地提问。像这样世尊是不回答的,因为他没有显现出恭敬渴仰的样子。不但世尊这样,演说佛法的法师,不论在家或出家,也要遵守这个规矩。

这位异比丘不仅礼敬,而且称赞佛,还说:「请您为我说法,我听了以后会好好修,到最后我会证得阿罗汉的。」这时候,世尊也表示了认可,答应为他说法。

佛告比丘: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使〕死者,为取所缚。

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这时,世尊就开始讲法了。「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第一和第三个「使」是烦恼的别名,第二个「使」是驱使的意思。意思是说,如果被烦恼所驱使,最终会随着烦恼而死,无法摆脱烦恼。这可以用孟子的「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来诠释。

「若随使死者,为取所缚」,会随着烦恼而死掉,就说明你被「取」系缚住了。「取」是十二缘起的第九支,指的是四取[1]—— 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

这个道理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比丘不被烦恼驱使,就不会随着烦恼而死,也就能够解脱于「取」。

这个比丘听完之后,就说:「知道了,世尊。明白了,善逝。」这个人的根器非常犀利,才讲了这么一点,他就明白了。「善逝」是佛的十号之一,指能够圆满地消灭有为法的法相,不受一切法相系缚。

「取」在大乘法的意思是取相分别,分为能取和所取。能取是六根和六识,所取是六尘万法。《楞严经》讲:「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意思是说,已经大乘明心的人,知道能取与所取都是心(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根本没有办法分哪个是真、哪个是妄。有「取」就一定会有能取和所取的差别,也一定会立真、立妄,甚至又要分哪里是生死、哪里是涅槃,哪里是清净、哪里是染着。但是,在一真法界里,这些统统都不可说。

「于取解脱」就是能够不取,不妄立分别相。要知道,有贪爱就一定会妄立分别相(爱缘取)。贪爱是一个很大的烦恼,但它从何而来?它的产生一定有能取与所取。你觉得有一个「我」,还有一个「我」贪爱的对象—— 某个东西或某个人,于是就有了系缚。要斩断爱与取的恶性循环,要从「取」下手。虽然在贪爱仍然存在的状态下,不可能完全没有取,但我们只要将真相放在情执之上,就可以将四取消灭掉。去掉四取之后,再慢慢去对治剩余的取相分别。

其实,三界万法统统都是假名施设,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根本就不能安立取与所取的差别相。如果你觉得有一个自己,也有六尘万法可以让你去观察、去领纳、去操作,这样你就掉到三界轮回里去了。如果有一天,你知道这些统统都是假象,不再落到「取」当中,自然也就得到了解脱。

例如《心经》就是「于取解脱」。它不去安立差别相,只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智亦无得。」也就是于色受想行识统统无取。于色受想行识统统无取的时候,也就「于取解脱」了。

这里用大乘法来解释还比较顺畅。我们看《阿含经》的时候,遇到不容易用小乘法解释的地方,不妨用大乘法来解释它,很有可能佛陀的本意就是在讲大乘法。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

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

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世尊才讲了几句话而已,他就统统懂了,这叫「广解其义」。可见这个人是根器非常猛利的人,过去世一定有修行,世尊一讲,就把他过去世的修行功德引发了。世尊问他:「你是怎样从我略说的法要当中,深入地理解了其中的义理呢?」

他回答:「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注意看,世尊讲的是「若随使使者」,这是一个没有主词的句式。现在这个比丘分别加上了主词—— 「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会为烦恼所驱使,随烦恼而死掉,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会被四取所系缚。相反,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能够于四取得到解脱。以此说明,世尊说的法他都听懂了。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

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着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世尊对这位比丘也大加赞赏,印可他理解得非常正确。这位比丘得到佛的印可,就这样一直修,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复次,嗢拕南曰:

略教、教果、终、堕数,三遍智断、缚、解脱,

见慢杂染、净说句,远离四具、三圆满。

这个「嗢拖南」是次目录,「略教」是前面总嗢拖南[2]的第二个。

[1]参见《实证佛教导论》第六章第五节〈赖耶缘起〉。

[2]界、略教、想行,速通、因、断支,二品、智事、诤,无厌、少欲住。

上一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