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禅修是用来自己证悟、自己修行的,并不是拿来让大家辩论的

2020-04-17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所以“口说善,心不善”,这种人嘴巴说得特别好,无二无别、空性境界这些说得很好,般若讲得好,但是心里他仍然没有放下执著,仍然有这样二相的观念,所以心不善。《坛经》很多时候说的不善、邪见,跟平时我们理解的不善和邪见的层次不一样。我们正常的信心,六祖有些时候他会说这是邪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证悟的人,对三宝的信心、菩提心都是有执著的,凡是有执著的,对证悟的人或者是从很高的证悟境界来看,就说这是邪见。


大乘佛经里面也有这样的例子,佛经里面怎么说的呢?比如说,谁认为万事万物是无常的,这个就是邪见,谁持这样的观点,就要从僧团里面开除。无常不就是佛经中所讲的四法印之一吗?为什么说这个是邪见呢?因为我们所认为的这些善不善、邪或正都是相对的,要看站在什么样的境界、从什么样的角度去判断。所以我们普通人的正或者是善,从高境界的人看的话,那这些是邪或者是不善了。因此六祖讲:他们嘴巴说得很好,但实际上心不善。


为什么心不善呢?就是因为他说“慧定不等”,定不是等于慧,慧也不是等于定,定慧是不同的东西。如果心要善的话,“心口俱善”,嘴巴讲的和心里想的两个都同是善。一直这样的话,“内外一种”,“一种”就是一样的意思,一模一样。内是他自己心里想的,外是他嘴巴所表达的,他心里想的跟嘴巴说出来的要是一样的。


那应该怎么想呢?当然是要“定慧即等”,定和慧不能分开,定就是慧,慧就是定,他要这么去想,要这么去说,然后才是心口俱善。否则的话,前面的这种做法,嘴巴善,但是心不善,因为他分开了定和慧。在嘴巴上讲般若、讲空性,讲得再好,实际上心里还没有放下二元对立的这些执著,所以是不对的。


自悟修行,不在口诤”,禅修是用来自己证悟、自己修行的,并不是拿来让大家辩论的。“若诤先后,即是迷人”,如果我们辩论定和慧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到底有没有先后之别,这样去争论的话,这个就是没有证悟的人。


如果这么去辩论的话,就是“不断胜负”,有些时候赢了,有些时候输了。这个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却生我法”,比如说你赢了,就会产生傲慢心;如果你输了,又开始自卑。赢了傲慢,输了自卑,这两个都是我执。所以这种争论是加强了自己的我执,是没有必要的,佛法是用来摧毁我们的我执,而不是用来加强我们的我执。如果你们不能理解谁是先、谁是后,或者是没有先后的这种境界,如果这个观点不能接受的话,那也不要去辩论,辩论是没有用的。好好修,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不离四相”,佛教很多地方都在讲各种各样的四相,这个地方的四相是跟我执有关系的,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相这四个。实际上这四个都是我们对自己的我执。我们认为我是一个人,所以叫作人相;我相,就是我执本身了;众生相,我们认为我就是众生之一,众生当中的一个生命的个体,这也是我相;有生命的人叫作寿相,佛经里面经常讲寿,意思说你是一个活人、是一个生命,跟石头等其他东西不一样,你就是一个有情众生,所以叫作寿者。这个寿相实际上也是我执。


四相实际上就是对众生的执著,其中有我、他、你这样子。凡是对众生的这种执著就叫作人相、我相,离不开四相。实际上修行,证悟空性、禅修这些是用来摧毁我们的人相或者是四相。但是如果我们不修行,不修禅定、不修智慧,就去争论禅定和智慧的前后顺序,把所有时间就花在这个上面的话,我们所需要的结果不仅没有得到,相反地更强化了我们的我执,所以这样的辩论是没有意义的。


之前说慧和定是一体的,它的核心的意思是这样子。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证悟的境界当中,定和慧是分不开的

证悟后,定慧一体

在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定和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