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小传】浙翁如琰,宋禅师,住余杭径山,法嗣临济一脉。
【赏析】这是一首拈古诗。有僧问赵州禅师:“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云:“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重七斤。”向上一著有无俱不可拟,凡圣亦没能名,不但禅僧无法可说,即三世诸佛,亦当口挂壁上。所谓“妙而更妙,玄之又玄,心欲思丧虑,口欲谭而忘言,身子之智不能识,满慈之辩莫由诠”。那么如何表达“这个”?释迦拈花,维摩一默,“无说”即是“不着划”,这个真如妙性已经当下呈现。那么就这样“承担”吗?这就是“向上一著”吗?止止!如果这样认为,恰恰又“着划”了。禅是无所承当的,正如船子和尚所说:“藏身之处无踪迹,无踪迹处莫藏身”。在这里,哪里还有什么承担不承担的分别呢?如此若问“更言万法归何处”,则又头头转迷,“转解而缚欲坚”矣。此处,学者如何处置?门掩湖山春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