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思归
唯有思归

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2020-04-15 唯有思归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原文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于信愿求生。纵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的是谁,以求开悟而已。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若开悟而惑业净尽,则可了生死。若惑业未尽,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无有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两皆无靠,欲出轮回,其可得乎。须知法身菩萨,未成佛前,皆须仗佛威力。何况业力凡夫,侈谈自力,不仗佛力。其语虽高超,其行实卑劣。佛力自力之大小,何止天渊之别,愿同人悉体此义。
印光法师《一函遍复》

这一段是辨析禅宗和净土自力他力的异同和效果,直接开示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
我们有同修常常会问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在这一段有很明确的答复:专修念佛之人,就不要再去涉猎禅家参究一路了,要深信念佛一法,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大势至菩萨语)。单刀直入,不需要其它的参话头、修止观、持密咒等等的方法。
禅宗自达摩祖师初传我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圆顿直捷,确实别开生面,令上根利智当下得益。而从六祖慧能以后,禅宗一派的这种根机日益地陋劣,直指一法,不能相应。
所以从南岳怀让禅师和青原行思禅师二位祖师之后,直指一法就转为用机锋转语。因恐修禅之人以解义为悟,于是就把解义一路堵住,剿灭情识。当时,机锋转语还算能够契入时人的根机。
到了元明以后,人的根机又变得更为陋劣,就改用参话头的方式。参一句无义无味的话,比如“父母未生前面目是谁,是什么?”“拖死尸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念佛的是谁?”等等,这些都属于参究一路。
参话头,一定要起疑情,这个话头能够如猫捕鼠,把得住,守得稳,剿灭情识,最后桶底脱落求开悟。那么禅家参话头一路,都是不注重信愿求往生的,纵然他注重那种“念佛的是谁”的话头,他所指向的目标也是开悟而已,不是说参“念佛的是谁”,参透了之后,是要往生的。
所以各宗门庭施设宗旨有很大的不同,禅宗宗旨是从空门进入,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跟净土法门从信心、从妙有等处下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这两种门庭施设就不要混在一起修。
念佛行人是以信愿持名、求往生为目的,不是以求开悟为目的,如果他能成就往生西方,往生之后也都能开悟。
以上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在《四料简》里面给我们开示的信息。
永明大师,古德称为古佛再来之人,他所拈提的《四料简》,受到印光大师极大的推崇,称为“乃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
其《四料简》对禅和净的鉴别分为四种。
如果上根利智: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有禅”是指参禅明心见性者,不是说参参话头就算有禅了;“有净土”是深信切愿求往生才叫“有净土”。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大彻大悟,又信愿求往生,那这样的人就像戴角之虎。虎本来就很威猛,如果又有两只角,那就所向披靡了。这种人了知一切法门的事理因果,能够观机逗教,所以现世就能作众生的大导师,来世就能成佛作祖。这是禅净都有的,那是最好的一个出路了。
如果仅仅是: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如果只是参禅,他开悟了,但是他没有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这样的开悟者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要走“蹉路”,“蹉路”就是耽搁的意思,就是在了生脱死、圆成佛道的道路上耽搁了。这样的人虽然开悟,他见思惑还没有断嘛,他必然会有后有,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现前,就中阴身阶段业力最重的牵引他去投生——“瞥尔随他去”。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是: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如果一个修行人,他没有修禅,没有开悟,但是深信切愿求往生,他——“万修万人去”,这“万修万人去”是永明延寿大师首先提出来的,也是称佛本怀。四十八大愿就是保证一切信愿持名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条件门槛非常低,那真的就是“万修万人去”。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能够华开见佛,还怕不开悟吗?那不是一般的开悟,悟证同时。印祖在这说这句话:若生西方,无有不开悟者。也就是从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里面延伸出来的。
那么下面就比较那些修禅者,如果他开悟了,但是见思惑还没有断,这就有两种情况:
如果开悟了,见思惑断尽,他可以了生死。
如果见惑思惑只断了一部分,还剩了一分没有断,他都不能了生死。如果他见思惑没有断,就不能凭着他仗自力开悟来解决生死问题。
由于他参究只注重开悟,不注重信愿,他就绝对不可能感通佛力,感通不了佛力,他生死也了不了。这样靠自力不能解决,佛力又没有靠上,这两个方面都落空,想出三界轮回绝对不可能。

印祖在文钞里面很多地方谈到禅净之间的分别,非常苦口婆心,而且见地精纯。有鉴于修禅开悟不能了生死的事实,所以从唐宋以来,尤其元明以来,这些禅宗的祖师大德、善知识都转为修净土或者兼修净土,或者潜修净土,如中峰明本禅师、楚石梵琦禅师、圆照本禅师、真歇了禅师等,都对念佛方面有很殊胜的开示。
历代开悟而没有了生死的,他就必然要轮转,有可靠的资料来证明:
宋代有些大禅师,他们最后投生的身份,比如五祖戒禅师,一转身成为苏东坡,大文豪。
真如喆禅师转身大富贵处,大富贵处就是什么呢?投到皇宫里面去了,作皇太子,就是宋代的宋钦宗,当这个皇帝也很可怜,那时候金兵进逼,他的父亲宋徽宗就禅位(把皇位让给他的儿子)——就是宋钦宗,宋钦宗组织兵力去抵抗已经晚了,登位不到两年就被金兵攻破都城,把他父子俩全都俘虏了,俘虏带到了东北的五国城,就是金兵原来起兵的地方,到那里备受凌辱,一代皇帝成为阶下囚。所以这是一个大禅师转生的厄运。
草堂青禅师转生成为曾鲁公,作了一代宰相。
海印信禅师,投生到朱防御这个官员家做女儿去了。当时这个事情整个杭州城都传遍了,他的同参道友就是圆照本禅师,在她满月的时候就专门去看她,那朱防御就抱着女儿出来,圆照本禅师就叫:海印信长老,你错了。这个女婴大哭一声,就死了。这一死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这就是参禅开悟,但惑业未尽这样的一个结果,想出轮回很难呐!别说一般世间的修行人,就是破无明的法身大士,在没有成就无上正觉之前,他在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都要仰仗佛的威神愿力的加持,才能圆满佛果。
华严的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法身大士都要靠佛力修行,何况我们这些业力凡夫。所以自视清高,奢谈自力,不仰靠佛力,这样的话语虽然显得他很高超,但他实际上是缺乏般若智慧,所以他在那种贡高我慢、空腹高心所引导的行持实在是很卑劣的。
何为卑劣呢?今生是大修行人,一转生不如今生,再一投生又不如那一生,投生到两世三世能否保持人身都很难得。
所以佛力和自力的功效大小实在是有天渊之别,不是一般的差别的。我们看那些念佛的愚妇愚夫,虽然从自力的角度他没有什么功夫,但是他老实念佛,感通佛力,常常会出现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就在印祖文钞里也常常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那么这里举两个愚妇愚夫念佛的例子:
印祖有一个皈依弟子,他皈依以后就劝他的父母念佛,他的家住在云南的边陲——保山城,是一个佛法很不普及的地方。那么这个年轻人就让他的父母信佛,他父母还真的相信了,他的父亲是一个隐士这样性格的人,很有学问,通《周易》,通道家的丹经,他学佛之后就开始从禅宗入手,然后导归净土,他的父亲在当地也宣传念佛一法,但是这宣传效果不大。然后不到几年这个年轻人生病去世了,他的母亲疼爱儿子的死亡,就很痛苦,她就服毒,服毒之后她结跏趺坐,就念佛她是在自己念佛声中往生的,而且面色非常柔和、从容。这样一下子就惊动了当地。你说一个大修行人要临终这样的结跏趺坐正念走都不容易,更何况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而且是在服了毒药的基础上,她结跏趺坐,念佛走的,一下子对当地震动非常大,于是念佛的人一下子就增多了很多——产生信心。
还有一个例子:也是一个居士,他可能由于家里的纠纷搞得进退两难,他就想想这个世间太没有意思了,他就跳河,这一跳河就死亡了,死亡——大家赶紧去找他,他的死亡是怎么死的呢?在水里是站立的,面西合掌,站在水里“走”的。
你看这两个愚妇愚夫,还是横死的,还不是好死的。但是求往生的念头非常强烈,这就是佛力加持才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力是不可能的。你想这两个愚妇愚夫念佛却竟然出现这个现象,不可思议的这样的现象,比起那些五祖戒禅师、草堂青禅师,其最后的结局不会输给他们啊!甚至比他们还超胜。这就是一个靠自力的情况,一个靠佛力的情况,这里面悬殊是天渊之别。
所以印祖告诉我们,要认真地体察这里面的义理。一般的修行人,当他开始修行的时候,他往往都是靠自力,如果自力非常执著,甚至说靠佛力他都会嘲笑。心外求法、着相,他认为靠自力才是最高明的。所以念佛一法,要对靠自力这一点,他有刻骨铭心的教训,然后回过头来全心全意,死尽偷心地靠佛力,这样他的信心,他的行持才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当他知道佛力是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愿力,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话,那么,他对于宗门教下靠自力的这条道路,自然就会放下。
就像梦东禅师——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他原来是参禅的,应该说他参禅也是开悟的,当时在中国的北方他的禅风还是大盛,以后是一个生病的因缘,这些参禅的功夫用不上劲,他就想到五停心观——多障众生念佛观,就开始念佛。这一念佛就把他的病念好了,同时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他体会到:宋代的永明延寿大师——禅宗的祖师都回归净土,我何许人也?敢不念佛。

所以他有这一念的觉悟,于是就废弃参禅,专门念佛,这样他对那些跟他修习参禅的弟子说:“现在我专修净土,你们想念佛的和我留下,想还要参禅的可以到其他的丛林去参学。”他把他参禅的很多开悟写的偈子都烧掉,由梦东禅师转变为彻悟大师,他的彻悟是怎么彻悟的?
他有一个偈子说:
“世间出世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作为一个沙门比丘,他要解决人生一大事,他在选择法门当中确实艰难倍至,对种种法门都去考量、都去抉择,世间的和出世间的所有都思惟遍了,最后才发现——“不念弥陀更念谁”?唯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最殊胜、最直接、最圆顿、最上乘。
彻悟大师有这种觉悟,所以他在《彻悟禅师语录》里面说:当这个信心一旦建立之后,那参学已毕。就不需要再参学了,剩下的就是老实念佛。
那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较之于“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更直接、更圆顿。所以净土宗祖师——他是用他修行的实践来证明禅净两家的异同,不是在思惟里面去卜度、去揣摩出来的,是他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结论。
虽然印光大师没有以禅宗善知识来标榜,但是,印光大师是懂禅宗的,有记载:
有一位参禅的居士去跟他对机锋转语的时候,这位居士下来感觉到非常佩服,印光大师是懂宗风的。虽然通禅宗,但印祖从来不以禅宗善知识标榜,如果印祖不能通禅宗,他那《净土决疑论》是写不出来的。大家仔细看看《净土决疑论》,他对宗门的消息是非常了解的,只是鉴于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不像古人的根机利,善知识如林。
到了现在根机陋劣,善知识稀缺,难以解决问题,所以要专门提倡念佛往生一法,靠弥陀大悲愿力横超三界。这是众生唯一的一条出离轮回的光明大道。

【重磅推荐】

《净土五经一论》+五种原译本

《净土十要》合集-微信阅读版

《印光大师文钞简编》完整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