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照大千
佛光照大千

一千多年前,中国第一位比丘尼70岁时肉身飞升清净刹土

2020-04-14 佛光照大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净检尼师,晋朝洛阳人,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自幼温良聪慧,十九岁时去寺中听法,“言下大悟”,于是发心出家。

  当时,僧尼戒法尚未系统传到洛阳。西域沙门智山和尚精通佛典和戒律,很有德行。净检便在其座下落发出家,受十戒。跟随净检出家的还有二十四名女子。净检又率领尼众建立竹林寺修道。净检修持精进,“清雅有节,说法教化,如风靡草”。

  约四十年后,比丘尼戒本方传入中土。外籍沙门昙摩竭多于泗水河的一条浮船上设坛传戒,净检等四人在船中登坛,从大僧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比丘尼,这就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船上受戒”。净检受戒时,身上异香芬馥,众人赞叹不已,对净检比丘尼更加景仰。

  净检比丘尼七十多岁将圆寂那天,众人又闻到了受戒时的香气,并看到天上一道红光,从光束中下来一位手拿花束的女人。净检比丘尼叮嘱众人好好修行,说完,腾空而上,所行之路,宛若一道彩虹,直接天边,良久始散。

  

——编译自(梁)释宝唱《比丘尼传》



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菩提树下证道,并开始建立比丘僧团,弘法利生。比丘尼则始于佛的姨母大爱道,她不仅自己证得十地的果位,还带领更多的女性修行者一起创立了比丘尼僧团。

佛法东流,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洛阳的白马寺成为中国佛教的起点,这里也成为中国第一个戒坛。但佛教传入中国的两百年间,还没有出家的女性,直至西晋末年,才被一位叫净检的女子打破。她是中土第一位受戒的比丘尼,并亲身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尼众道场竹林寺。此后绵延数百年,比丘尼事业才日臻隆盛,功德方日显昭彰。

当时的魏晋时期,政治局面混乱,藩王割据,曾出现过“八王之乱”。整个社会文化思想却异常活跃,女性是相对比较自由的,可以自由地接受教育、社交、择偶。佛教也从西域传入,很多著名的西域高僧都驻锡洛阳讲经说法,摄受中国信徒,并设立戒坛为僧人传戒。中国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正是生长于这个时代。 

净检(公元291年-361年),西晋人,俗姓仲,名令仪,出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在中国历史上,徐州是最早接受佛风法雨的地区之一,它的藩王楚王刘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法的统治者。这里还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也在这里开始了中国最早的佛事活动。

仲令仪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仲诞毕业于洛阳的太学(相当于国家办的大学),在徐州被称为“孝廉”,后被朝廷任命为武威太守,因此举家迁至都城洛阳。母亲也是来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承担了令仪的家庭教育。

3岁起,令仪就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跟着母亲学习儒家经典。母亲特别注重令仪的品德培养,常给她讲历史上有名女才子的故事:例如编撰《汉书》的一代史学家班昭,著名女诗人蔡文姬,还有大晋的文学家左思的妹妹左棻等。令仪耳濡目染,从小就以班昭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培养了良好的儒学素养,琴棋书画无所不长。

与当时社会上的女子一样,仲令仪16岁与门当户对的太学生丁泽远结婚。丈夫比她大1岁,家教良好,通晓诗文,小夫妇志趣相投。不料,结婚仅一年,叛军攻打洛阳,父亲和丈夫为了守城在太学被叛军屠杀。一日间,令仪就失去了她出嫁前依靠的父亲和出嫁后依靠的丈夫。她拭去了悲痛,既要抚慰公婆和母亲,更要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用心照料劫后余生的老人们。一年中,她又先后送走了公公和婆婆,与母亲相依为命。

面对现状,17岁的令仪需要生存下来。她回绝了政府的抚恤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做家庭教师。自古以来这个行业在中国还只有男性从事,作为一介女子,仲令仪首开先河。即使当时的社会相对比较自由,这样一个决定也是个不小的考验。

首先,她是个年轻的寡妇,没有生养过孩子,还要接触孩子家长,男女老少,要面对相对复杂的人事。

其次,要经得起学识的拷问。首都洛阳人才辈出,官僚子弟的启蒙教育,必须有相当功底的知识分子,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 

令仪的优势也非常显著,作为女子,家长更放心把女孩交给她。当时的社会,除了正规课本“五经”与《论语》、《孟子》之外,还加入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而仲令仪在琴棋书画方面无不精通,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仲令仪很快付诸行动,在家开班授课,一开始只收5-7名10岁左右的孩子。由于教学口碑极好,想要报名的家长络绎不绝,不久又在市区租了一个院落以容纳更多的孩子,令仪也从家庭教师变成了私塾女先生。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与母亲,还有时间继续读书学习。在个人方面,她已决定不再婚嫁,为逝世的丈夫守节一生。

即使在1600多年以后的今天,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个不到二十岁就失去父亲和丈夫的女子,依靠才识在京城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支撑起整个家庭,这都是极为稀有难得的。


佛法发源于印度,兴盛于中国。从东汉开始,就有西域僧人通过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中土传法。他们建造精舍,翻译佛经,讲解经典,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当时的洛阳就是西域僧人们在中国的重要落脚点。其中有一位西域高僧名叫法始,精通佛道大义,于晋愍帝建兴(公元313—316年)年间,在宫城西门外立寺定居,为人宣说佛法,名震洛阳。

一天,仲令仪在路上看见很多人围着一位外国僧人,大家都盘坐着听他在说些什么。出于好奇,她也站在后面静心的听起来。法始和尚讲的是《安般守意经》,它在东汉时由西域高僧安世高翻译传入中国,安意为呼,般意为吸,讲的是如何通过出入息修持禅定。它和《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的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引起了令仪的注意。她一边听,一边根据法始的讲解试着调节自己的呼吸,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安宁。

讲经结束后,令仪向法始借了《安般守意经》带回家抄写。第二天上午如约归还。仅仅经过一个晚上的抄写,她几乎就能背下来。

这一时期,洛阳先后经历四次国难,整个城市人心惶惶,人们闭门不出,忐忑不安地坐等时日,仲令仪则常常去听法始和尚讲经说法。她从中了解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故事,被他舍弃王位,为真理和众生苦心修行,最终圆满证悟的精神和行为所震撼。

现实社会的动荡,与她家庭的变故都使她对苦空无常有了深刻的体验,了解到世事的不实在性。有一天,在法始讲经时,令仪朗然大悟,决定趁着年轻强健,用暇满的人身参经悟道,投入到佛法的修习中。她经常从法始那借来佛经诵习,并能很快了然其中的要旨。

一天,仲令仪对法始说:“我看到佛经上说有比丘、比丘尼二众,我是个女子,能否成为比丘尼呢?请指点迷津。”

法始说:“是的,西域佛门中有男有女,中原区域则不具备这种成法。”

仲令仪说:“经书上既然说佛门中应有,难道我们这地方有什么不同的法吗?”

法始回答说:“外域人说比丘尼有五百戒,而比丘仅有二百五十戒,这恐怕应是这二者之间的差别。至于具体情况,我当为你去问另一和尚。”

法始所说的那位和尚,是西域僧人智山。他来自罽宾国(今克什米尔一带),秉性宽和,心智聪慧,素习禅诵。晋怀帝(公元307—312年)末年,来到中土,以化缘维持生计,语必以弘扬佛法为职志。 

智山说:“僧尼受戒,大同小异。如果不了解比丘尼的戒法,定然不能受戒。(沙弥)尼有十条戒律,当从大僧(比丘)处受戒。但如果没有大僧,尼僧便无依止师了。”

法始转述给了仲令仪,仲令仪就下定了决心。她请智山和尚为其剃发,并从之受了沙弥尼十戒,法号净检,这一年她24岁,成为中国第一位出家的尼众,也是中国女性开山入佛的实践者与成功者。

后来,经法始介绍,净检结识了天竺(印度)高僧佛图澄。

佛图澄(公元231年-348 年),9岁出家,聪明好学,少年时已经得道,闻名当世,精通大小乘佛理和经义,还有很多神通变异之事流传于世。

佛图澄东渡传教,长途跋涉后到达敦煌,在敦煌住寺多年,通晓汉语。为了更好地在中土弘扬佛教,他不顾年老体衰,又以80岁高龄来到洛阳。他在中国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道安大师,净检后来也追随佛图澄学法,比道安大师还早。

净检出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建尼众道场,当时与她志向相同的还有二十三位信女,她们随净检一同剃度。这个年轻的尼众僧团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到一个适合大家一起修行的场所,在净检的带领下她们决定自己建立一个道场。

在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下,仅半年的时间,净检和她的僧团就在洛阳宫城的西门建立了一座三进院的大佛寺。净检将它取名为竹林寺,源于释迦佛与众弟子过去修行的“竹林精舍”。这就是中国第一个尼众道场。从此,竹林寺成了洛阳重要的学佛场所,信众也越来越多。 

公元345年正月,朝廷从各地征调民工巧匠二十六万人,在洛阳修建行宫,大兴土木,当时气候寒冷,民工们劳动强度大,饥一顿,饱一顿,身体透支,生病死亡的人很多,净检听说后,就在山门口煮茶水、汤饭来招待工匠们,还准备了草药和布料,以备伤者急需。

这件事传开后,很多工人都纷纷来竹林寺停歇求助,净检带着竹林寺的尼俗二众尽最大的努力照顾他们,一天也没有间断。她们的善举感得很多善心人士的支持,纷纷供养粮食和草药,还有放下家里的活,亲自过来帮忙的。而受伤的工人,也总是感动地流下泪来。同时,竹林寺还举行了几次大型佛事,为死难工人的亡灵超度。

当时后赵国的君主石虎无道,一边大建皇宫,一边征选三万多民女充实后宫,甚至抢夺已婚少妇。洛阳城的百姓纷纷将女孩送到竹林寺避难,净检来者不拒,冒着生命危险庇护了一千多民女,保护她们的安全。后来,净检的师父佛图澄多次向石虎谏言,最终停止了皇宫的修建,也结束了对民女的掠夺,少女们才平安回到了家中。

尽管净检教化徒众,庇护乡野,开展弘法利生的事业,但她一直没有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正式的比丘尼。这个时期,比丘尼僧制从西域东传。东晋成帝咸康(公元325—342年)年间,有沙门僧建,在月支国得到《僧祇律尼羯磨》及戒本带回中国。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他在洛阳将其译成汉文。这是传入中国的第一个专本完整的比丘尼戒法。

正式的二部僧传戒是需要请十位戒腊十二年以上的比丘尼为戒师,给符合受戒条件的女众受“本法尼”戒,再由尼部十师带着她到比丘僧团,请十名比丘为戒师,在比丘、比丘尼各十名的戒坛中授比丘尼具足戒。此时,西域僧人昙摩羯多在京都洛阳为僧尼建立戒坛。净检也想要去受戒,但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比丘尼,无法先在尼众僧团求戒,只能在比丘僧处受戒。故而在当时遭到了一些非议,如一位叫道场的僧人,就根据《戒因缘经》的戒律条文,对昙摩羯多提出疑问,认为他这样做于佛法有所不通。

于是,迫于无奈,昙摩羯多只能开着小船到了净检的故乡,徐州的泗河,在船上建立戒坛。净检等四位尼众就一起在船上受了具足戒,史称“船上受戒”。这样净检就正式成为比丘尼了,那一年,她已经六十七岁了。

中土的比丘尼,就是从净检开始的。在她进行受戒仪式时,有异香芬馥徐徐袭来,在场的人都闻到了,一个个欣喜万状,惊叹不已。因此异事,净检就更受人们的景仰,她又善修戒行,诵习经典,孜孜不已。她所得到的供养虽然很多,但总是随得随散,常常是先给别人,后留自己。

净检一生培养了很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安令首比丘尼。安令首学习佛典,分外精进,凡是她过目的佛经,都能成诵,她遇事深思熟虑,弘佛目标,远大高迈,不少比丘也来向她请教佛学,还请她讲经,后来成为襄国的大经师。在她的影响下,一次就有二百多名女弟子出家受戒,她的弟子们先后建造了六大寺院,强劲的佛风吹遍了大河东西。

 

出家人要上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父母恩。净检出家后,母亲也开始学佛,每天持斋念经,清心寡欲,净检常步行去太学公寓看望母亲。后来,母亲年事已高,净检就将她接到竹林寺后院的禅房居住,便于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母亲经常抄写《无量寿经》,常年念诵,还教给她的同龄人。她暮年在竹林寺住了八年,诚心修持,往生时满面温润,面带微笑坐化,就像进入沉睡中一样。 

净检的一生跌宕。她五岁离开徐州老家,迁往洛阳居住,父亲在外做官,母亲一手把他教育成人。十六岁出嫁,十八岁国破家亡,父亲、丈夫为保卫洛阳而献生,她擦干眼泪,挺身而立做家教,第一次把爱和文化,用自己的言传和身教倾心洒向人间。二十四岁出家,受十戒,创建竹林寺,之后就一直在这里创教弘法。六十七岁时冲破种种干扰,在泗水船上受戒,总算圆满了她一生的心愿。

晋简文帝咸安末年,洛阳城的人们忽又闻到以前那种芬馥的奇香,并看到红光冉冉升起。一位美丽的少女,手执五色花束,从空中翩然而下,微笑不语。净检见状,十分欣喜,就对弟子们说道:“你们好好处理未来的事,我现在先行一步了。”于是和她们握手辞别,腾空而上。她所行之路,宛若一道彩虹,直接天边,良久始散。

这一年,净检法师七十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