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弘化社

来自高僧的劝学箴言:求学之目的及本末

2020-04-14 弘化社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求学之人,在家要孝养父母,外出要敬顺兄长,行为谨慎,言而有信,博爱众人而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就用来学习文化。

蕅益大师《论语点睛补注》云:养蒙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悌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悌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祖师明示,求学之目的乃是“放心”,即找回丢失了的本心。孝悌谨信乃至学文各有其功,虽然不分先后,但因孝悌忠信等是文化实在的落点,因此要有所选择,以实为主,文为辅,即夫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分本与末,而非次第。

文,指古之遗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学问,亦可囊括六艺之学等技艺。而今,便算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技艺了。但任其内涵如何变化,依然是求学之末,因为君子求学之目的只是恢复本心,守我天真而已。

求学有本末主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简单说来,就是德为本,才为末;正心为主,知识为次。

《净宗大德昌臻法师的一生》中记载昌臻法师的祖父对子弟的教育理念及成果为此做了很好的注脚:

张祥龢认为,教育首先是学习做人。应当以儒家的正诚修齐,内圣外王,穷则独善,达则兼善的思想,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同时,辅以佛家、道家的道理来进行教育。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做人的准则。除了阅读“四书”、“五经”、历史、文学、诸子之外,也兼诵《心经》《大悲咒》《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阴鸷文》等。

张祥龢的这种做法,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张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符合时代潮流,落后迂腐。

有位朋友劝告他说:“您家的子弟应当进新式学堂,学习时新的知识,今后可以从政,飞黄腾达,光宗耀祖。”

张祥龢回答说:“《论语》上面不是这样讲吗?‘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认为尽孝就是从政。读书人应当尊崇经典,磨砺自己的品节,何必一定要穿上金紫的官服而显达呢?”

后来,这个人的子弟,在完成现代教育以后,果然顺利地进入了官场,分发到外地做官,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但却极端自私,忤逆不孝。虽然财源滚滚,生活豪华,却谄上虐下,贪赃枉法。他的老父亲远远地来到儿子家中,希望能与儿子一家共同生活,但却遭到了儿子的冷酷拒绝。在无奈之下,这位老人不得不返回家中。

回到成都以后,他拜访了张祥龢。看到张祥龢一家祖孙三代欢聚一堂,和睦融洽,儿孙们个个都温良恭顺,对这位父亲的朋友也礼敬有加。他感慨万分,既羡慕又惭愧,方才佩服张祥龢的卓越见识,懂得了张家的子弟为学的本源,这就是从根本的修身上做起。

后来,这位朋友的儿子东窗事发,终于落得身败名裂,妻离子散,辱没祖先。

印光大师言,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古今大奸大恶之人,皆是有好天资大作用之人。

可见子弟求学,不可不慎,要明目的、知本末。在家孝养父母,菽水承欢,让父母身心俱安;在外敬顺兄长,以顺亲心,并推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博爱众人,老老、幼幼,平等无分别;择仁者而亲近、学习。以这五件事为根本而学文,文即有本之文,非虚谈妄论。

撰稿:二一 | 责编:贤凤 | 美编:仁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