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食
何以为食

想吃到健康的外卖,是奢望吗?

2020-04-11 何以为食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互联网外卖让我吃得不健康

今年是我吃「互联网外卖」的第八年。

因为工作是科技记者的缘故,我对所有新的互联网服务都感兴趣。2012年,「饿了么」这个初创公司在广州开通服务,我就是第一批试用的人:我点了办公室附近的常去快餐店的手撕鸡饭,但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那时候,也是「O2O经济」(线上到线下)的开始。手机一按,什么都自动到家门口——「嘀嘀」和快滴(已经合并)让汽车上门;河狸家想让美容和美甲师到家,本来生活和优菜网(已经倒闭),正颠覆果蔬产品上门服务;而「饿了么」则把外卖餐饮配送到家,但当时我没太看好:

要做到优于电话订餐的体验,要有足够多商家愿意进驻,还需要说服用户,掏钱养一帮庞大的「骑手团」,这可是个新行当,发展起来需要时间,而且前提是外卖平台用户增长和融资速度,能跑赢补贴和烧钱速度。

我估计错了。

2013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时刻,中国4G商用元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随着小米公司快速发展达到全球第一,中国的资本市场史无前例的热闹,每个投资者,都在四处砸钱抢占数百倍的投资回报机会,像极了2000年整个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

融资快速,饿了么撑了下来,随着百度、美团等巨头加入战场,外卖市场变成了增量市场,骑手数量自然也不成问题了。

2014年,我离开广州的家,到北京继续做记者。适应新工作太忙,我开始把一日三餐托付给外卖平台、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只有周末才偶尔自己做饭。

2015年年末,在把外卖当做日常之后,百度外卖app年度账单把我吓了一跳:花了9000 元人民币!这不是全部,「饿了么」上我还花了3000多元,总计下来,每天我至少会点一单30元以上的外卖。不仅如此,我的同事、朋友,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把外卖视作为一种「基础服务」。

2016年,我的身体开始出问题——买了体重秤,才发现自己比两年前重了将近20斤;肠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消化不畅,晚餐7点吃了外卖,11点还在打嗝,感觉饭菜还没消化;我还开始掉头发。


我一边开始健身调整状态,一边在反思:是我长到二十多岁还不会吃饭吗?

没有过量进食的情况下,为什么把一日三餐托付给外卖平台和便利店后,我的健康快速恶化?

我肯定并不是个例。都市中跟我一样每天无法做饭,靠外卖活着的上班族还有很多。如果被当作基础服务的外卖系统,会让我吃出健康问题,那么,是不是这个系统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


踏入食物研究领域的大门

我开始看书和纪录片,开始研究卡路里计算、升糖指数、生物价搭配……我才发现关于怎么「吃得健康」,包括营养科学是个备受争议的议题,从低脂到低碳水化合物,到无麸质,从生酮到断食……每年都会有一批饮食方法成为潮流,他们当中有一些十分严格地规定食物种类,操作起来很费劲,但可能没过几年,又会遭到推翻。

但从Michael Pollan所著《吃的法则》中,我还是找到了一个可以简单普及给身边人的通用方法:

「吃食物(不是预包装和加工过任何东西),别吃太多,主要吃植物。」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健康餐盘描述中,另外一套方法看起来也可操作性比较强:

「一个圆形餐盘,一半放蔬果,还有四分之一放全谷物,最后四分之一是健康的蛋白质。」


这两个方法基本没有太冲突的信息,所以我基本采纳了,根据这些方法重新审视我过往的外卖订单,确实,我点的小炒菜、楼下的便利店快送餐品,都不符合这些原则。

外卖平台兴起让不少原本只做炒菜堂食的餐厅,也做「白领便当」,为了吸引用户眼球,白领便当一般是用鲜红肉块的照片作为卖点,再加上15-30元的单价,让整个餐品看上去「很值」。

首页商家推荐中,无论是中餐、晚餐还是宵夜时间,平台也更倾向于展示有吸引眼球的流行菜照片——小龙虾、炸鸡、烧烤,或者是展示大肉块的一人食套餐。而如果你点过一两次这些食物,算法也会更懂你,让这些食物更多出现在你的主页上。
我也只好花了比之前更多一倍的时间在点外卖这件事情上:精挑细选,排除所有川湘菜(因为担心油太多,油的品质不佳),大多只选健身餐的沙拉哪怕难吃;或者不点一人食便当,点一个炒蔬菜再点一份肉,当然这价格又更高了。

在2016年夏天,我像个「偏执狂」一样地点外卖,配合健身和出差劳碌,4个月后,我的体重很稳地下去了10斤。同事们赞赏我有毅力,但几乎没有人愿意尝试我的方法,因为工作已经太累,吃个饭还需如此,这样太苦了。

我觉得我的方法并不值得推广。当普通人无法「不费力」地吃得健康,我认为外卖、外食商家以及便利店,甚至说是整个餐饮和食品工业系统,出现了系统性问题。

这里并非想要谴责某些菜系和肉食本身。我想谈的其实是,商家和外卖平台更关注——如何让菜品看起来「物超所值」,怎样让大家买更多。

而制作肉量多、油多、高盐高糖、香味浓郁(吃不出肉的品质好不好)的菜式,是短期内更节省成本,让菜卖得更好的方法。

只是,这种食物长远来说会不会让我们更健康?


食品工业的逻辑

这是食品工业的逻辑,也是资本市场的逻辑:怎么使用盐、糖、脂比例,还有营销手段,让消费者爱上你的产品,欲罢不能。

美国的特大号饮食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是1967年,芝加哥某电影院的区域经理David Wallerstein接到了一个销售任务,就是要让电影院卖更多的爆米花和苏打水。Wallerstein 留意到人们一般不会买多份的爆米花,所以他推出了特大桶爆米花,搭配原本大小的爆米花一起销售,大号爆米花量多了30%,但价格才比普通版贵了1块钱,这击中了消费者心理——这个大号的很「划算」,所以这个策略大获成功,其他电影院纷纷模仿。


David Wallerstein也因为这个举动被当作是销售天才,挖到了麦当劳,在那里,他用同样的手法,推出了特大号汽水、特大号汉堡和薯条。【1】

1970年代,美国快餐行业基本全部应用了超大号这个销售规则——接下来跟风的就是其他食品公司,卖可乐的,卖Pizza,卖零食的等等全部都跟上了。到现在,你会发现,美国儿童款的可乐,都比1955年成人最大号的可乐还要大。而人又有一个饮食习惯,就是你用更大容器,他们也倾向于都吃完。


短短30年,特大号创造的「很值」文化,让美国成了全世界最胖的国家,他们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超重,儿童和青少年得二型糖尿病几率也达到历史高峰。这也让美国这一代的年轻人,在美国建国200年以来首次,在非战争年代,要比自己的父辈更短命。【2】

这个问题还深化成了种族和社会不公问题,因为黑人等少数族裔、收入水平不高的家庭,要控制支出,所以比起新鲜食物,父母会给小孩更多地选择廉价的快餐,而这又导致肥胖率更高,增加了潜在的患病风险与医疗支出。


“九九六”模式下的折衷方案

在家自己做简单的蔬食菜肴

2017年之后,在很用力坚持做饭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回归到「完全不点外卖」的状态里,尤其是城市生活节奏变快,996制度成了社会默许的工作方式,餐饮、外食和外卖成了日常便利的一部分。

怎么尽可能让普通人低成本、不费力地吃出健康,已经成了一种挑战。对于每天劳碌无法下厨,手头又不宽裕的人来说,这挑战就更大了。

到2019年,外卖产业已经达到了6000亿元的年规模,整个市场,还在不断壮大中。

但食物系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宏观层面,美国和欧洲已经行动起来,美国政府停止了对部分食品大企业的补贴,食物法案也增加了有机农业等相关内容,加州近几年引入了「含糖苏打饮料税」,还让超大杯的含糖饮料消费习惯减少了。【3】

怎么让我们身边的食物系统更健康和安全,听起来全靠企业责任和政策引导,但消费者并非是无力的。在吃外卖的第八年,我的饮食从原来「什么好吃不贵点什么」,变成了在家做简单的蔬食菜肴,再搭配一个我曾去过实体店的餐厅外卖,尽量吃得健康。

我尽量保持对食物「欲望」之外的观察,知道自己在吃什么,知道某些食材好吃新鲜的状态是怎样的,也尽量点用料更新鲜更好的餐厅外卖,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

我还会经常跟朋友分享,什么餐厅的东西品质好,好在哪里,下次约着一起吃。

毕竟如果我们的消费选择能够影响市场走向,最终我们也可以借之改变整个餐饮体系。

注释:
[1]https://www.chicagotribune.com/business/ct-xpm-2012-06-13-ct-biz-0613-phil-20120613-story.html 
[2]https://www.nytimes.com/2005/03/17/health/childrens-life-expectancy-being-cut-short-by-obesity.html 
[3]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7/apr/18/first-us-sugar-tax-sees-soft-drink-sales-fall-by-almost-10-study-shows

-END-

作者:崔绮雯

前《好奇心日报》科技记者,曾在硅谷和北京两地报道全球科技趋势,现从事紧迫性公共议题写作。正在探究个人行动和更大环境之间的关联。

编辑:Nick
图片:pexels、JustWander网络

良食基金致力于促进食物体系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机构愿景:同一世界,同一健康。机构使命:推动良食改善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星球健康。

2019年6月24日,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良食倡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签署)


我们认为以下观点不证自明:

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与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威胁。

没有人应该挨饿。

没有人值得为不好的饮食方式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不应该浪费食物。

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让农场动物遭受虐待。

我们认同以下观点:

改变现有的饮食结构和生产方式能够积极有力地延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公众健康,并且在人口增长情况下更好地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社会公平。

良好的饮食结构能滋养身心和社群。好的食物生产与消费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好的食物是改善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最有力杠杆。

每一个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影响自己以及世界。

饮食、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科学证据已经非常清晰,我们需要立即行动。

在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有绿色消费权。

我们承诺并且呼吁全球所有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为了人类未来,践行以下《良食倡议》:

植物领先——以植物菜品为主,占比不少于85%。

动物福利——不支持让动物受虐待的产品,比如笼养鸡鸡蛋。

健康饮食——选择全食物,支持健康烹饪,避免高糖、高盐和深加工食品及饮料。

减少浪费——节制点餐,实施光盘。

当地当季——尽可能选择当地当季食材,支持生态种植,支持小农。

循环永续——减少一次性用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如有可能,实行垃圾分类。

生物多样——拒食野生动物,选择可持续水产,支持可持续的多样食材。

食物教育——推动食物教育,参与食物教育课程。



CONTACT US
良食基金
机构邮箱:info@goodfoodchina.net


「良食基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旗下关注食物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基金,旨在引领食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通过良善的食物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