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旅程
NEW BOOK
2020
信心有两种:迷信与智信。
民间信仰与有些宗教,特别是一些原始宗教,其信徒的信心,往往是在畏惧中产生的。很多无神论者在解释信仰的时候会说:在人类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当人们的知识与能力还非常有限,思想文化的发展还比较原始荒蛮的时候,因为无法征服或了解自然,必然会害怕自然灾害等各种自然现象。
出于无奈,就会对鬼神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产生一种莫名的信心,以为神灵可以帮助自己战胜恐惧、解决问题,所以会对祭拜鬼神等仪式乐此不疲。这一类的信仰,都属于迷信。
因为对生死的畏惧,而希望能了解生死的来源与解决方法,这是人与其他动物不一样的特征。正是佛陀,发现了生死的来源就是执著,执著的原动力就是无明。断除无明的方法,不是烧香拜佛,而是智慧。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纳为四圣谛。以智慧发现佛陀所讲的四圣谛的道理,相信佛陀能够给自己指一条从生死轮回中解脱的道路,这种稳固的信任,就是智信。
在全世界的人口当中,没有信仰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但因为信仰不同,产生的作用也各异。佛教徒的信心,应该来自于害怕生死,而不是来自于希求升官发财、健康长寿等世间目的。
如果没有智信,则即使权倾一时、富可敌国、名声卓著,为所有人所倾慕,自己仍然会感觉活得非常无聊且没有意义,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活得没有丝毫动力。反之,一旦有了信心,就会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
佛教认为,一地菩萨因为亲身经历或体会到诸法本性、法界或者空性,所以永远都不会退失。而凡夫,尤其是我们这种刚刚学佛,尚位于资粮道之凡夫的信心十分不可靠,甚至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信仰是不可缺少的,没有信仰,就没有动力。
即使先天不够聪慧,可信心却非常稳固的人,也很容易解脱。目前我们稳固信仰的唯一方法,就是闻思。
假如有了信心,即使遇到生老病死等困难、坎坷与挫折,也能通过各种修心的方法来化解恐惧与焦虑。
就像学生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不能没有老师或导师,老师和导师的素质和优秀程度对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学佛如果没有善知识,也会深陷迷茫、无从入门。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转向对精神支柱的归依。现在学佛的人当中,不乏睿智者与虔诚者,却因善知识的匮乏,而被卡在了佛教的门槛上,迟迟不得其门而入。
无论是禅宗、密宗、净土宗,不管是藏传、汉传、南传,修学任何法门,首先必须寻找善知识。
即使内心无比虔诚,却根本不能理解佛教教义,只能停留在念佛、烧香、拜佛的层面,不能深入佛法殿堂一窥堂奥,就是智慧欠缺的表现。
如何培养智慧?《俱舍论》中讲,智慧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智慧,也即因前世习气而带来的智慧,医学将其归结为基因的差异;第二种是后天学习修行得来的,也即因闻思修而培养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暂时到究竟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学佛不能缺少的智慧。
全世界的宗教很多,其中有些宗教不需要太多的智慧,只需相信即可。如果用智慧去观察,反而有可能发现该宗教教义经不起观察的缺陷。但佛法却与之相反,始终都在强调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根本无法修学佛法,更不可能证悟。虽然先天的智慧无法改变,但后天的智慧却可以通过闻思而拥有。
所谓精进,就是具备立誓和勇气地努力用功修行。
其中包含了两个条件:一,铠甲进精,即具备立誓。如果不立誓,有些习气、陋习就无法戒除。通过立誓来强制性地约束自己,也是一种动力;二,勇猛进精,即具备勇气。如果没有勇气,很多人根本无法面对成佛路上的遥远崎岖与种种艰辛。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修五加行,也需要发誓与勇气。
否则就会让所谓的学佛,成为不顺利时的临时抱佛脚。这还不是真正的学佛,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只是比不学好一点而已。
尤其对初学者来说,这两点极其重要。我们目前的修行,尚处于最脆弱的阶段。在面临家庭、同事、同学等其他人的不理解、不支持乃至歧视时,会感到压力重重。如果没有立誓和勇气,我们的信仰、见解与修行都有可能遭受重创,甚至会被彻底摧毁。所以,初学者需要立誓与勇气。
当学到一定程度,能清楚地知道修行的利益与不修行的过失之后,也许可以不再需要这样的立誓与勇气了。
佛教徒应该知道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追求解脱的路上,必须学会放下和牺牲。吃喝玩乐、攀比虚荣等等不能再成为生活的重心。要珍惜难得的暇满人身,要珍惜闻思修行的机会。如果今生没有修出什么结果,什么时候再有机会修行谁都说不清楚。
我们目前所有的信心、修行、见解会不会发生动摇,也很难掌控。趁着现在有动力,一定要趁热打铁。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会受到太多外来的干扰和影响,即便有违缘,也可以遣除。
当然,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从此以后放弃工作、放弃家庭等等,这种比较过激的行为或许是个别人的选择,但绝大多数人却不能这样效仿。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同时也要努力修行。
现在很多人的工作压力很大,每个人的心情都很郁闷。整天都被各种情绪所缠绕,被各种压力所逼迫,身心都疲惫不堪。一天累到晚,回到家里已经没有力气修行。但还是要想办法,晚上没有力气修行,就早上起来修行,或在周末修行。节假日的时候,佛教徒也可以去旅游,但也该适当地安排一些时间闭关。如果心情不好,去哪里都是不愉快,反正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
佛教徒的旅游,应该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上的旅游。在精神的旅途中,我们有可能发现任何外在旅游根本不可能发现的奇妙景象与经历。
To Be Continued
往 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2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