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的佛教
实证的佛教

衣中宝珠(022)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

2020-04-01 实证的佛教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Photo by Alfred Schrockon Unsplash

19;19(13)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着。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受,想、行、〕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着于〔受、想、行、〕识。

「味」是爱味,觉得某个东西很有滋味,其实就是贪着。比方说吃东西,你把它放进嘴巴里品尝,觉得它的滋味很好。或者你觉得自己的身体很健康,可以追、赶、跑、跳、蹦,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你觉得这个色身非常好。这都是你对于色有爱味,有爱味就会有染着。如果众生对于色法不去爱味,就不会染着于色。

同样的道理,你去爱味受、想、行、识,就会染着于受、想、行、识。

大家需要注意,经文中括号里的「受、想、行」几个字是释印顺在会编的时候加上去的,这几个字在《大正藏》里是没有的。因为经典在这里做了省略,他加上这几个字只是把经典的省略恢复过来,有助于我们阅读和理解,所以并不是篡改经文。尽管经文里做了省略,这里的讲解也是一笔带过,但是大家在做观行的时候,必须逐一进行,不能遗漏。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受、想、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受、想、行、〕识。

佛陀教我们要讨厌、厌离五阴,但有人觉得:「五阴这么好,我为什么要厌离它?」如果说五阴真的那么好的话,佛不会教大家要厌离它。正因为五阴一定会产生过患,所以众生才要厌离它。

以色法为例,你如果很喜欢自己的身体,因为它现在很好。可是身体会衰老、生病、死亡。那个时候,你会担心、痛苦,甚至害怕。所以说,如果你对身体产生爱味,它发生变异的时候,就会对你产生过患,让你变得不愉快。你既然不愿意接受痛苦,那就应该讨厌、厌离身体。

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受、想、行、〕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受、想、行、〕识。

如果色法不会离开众生,众生也就不需要离开色法。但事实却是,当你死掉的时候,色身就变成了一具尸体,它会腐烂,会被虫子或野兽吃掉,或者是被火烧掉,到最后整个都散坏,再也找不到了。

当初你的意识(第六识)和末那识(第七识),认为自己是「我」,而把这个色身当成「我所」,但是到最后也没有办法守住这个色身,当色身整个散坏掉的时候,它就离开了你的末那识,也离开了你的第八识。这就是事实,你拿它没办法。

既然它将来一定会离开你,那你为什么不聪明一点,与其等到人家离开你的时候痛苦得要命,不如你早点在心里离开它。这个离开或出离,不是叫你马上去自杀,而是说在心理上先离开,不要认为这个色身是「我」或「我所」,否则将来一定会受苦、受罪。

受、想、行、识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将来一定会离开你。这里的「识」是指六识身,当你死掉以后,六识身也跟着散坏掉,第七识再怎样把六识身当成是「我」或「我所」都没有用,改变不了它们会离开你的事实。(其实不用等到死掉,在你睡着的时候,六识身就断掉了。你如果认为「六识身就是我」,那就请问你:当你睡着或昏迷的时候,「我」跑到哪里去了?)

你把色、受、想、行、识当成是「我」或「我所」,可是人家却不甩你,它们要走的时候还是要走,到那个时候,你再怎么痛哭流涕都没有用,再怎么舍不得也没有用。所以你还不如趁早死了这条心,接受「受、想、行、识」不是「我」也不是「我所」这个事实。这样,当它们离开你的时候,你也就不会那么受罪、那么痛苦了。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 自证 [1]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一段是讲佛陀的证量。「味」是爱味,「患」是过患,「离」是出离。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佛陀现在教大家这么修,而他自己先前也是这么修的,因为这些道理都是符合事实的。如果佛陀不这么修,也不可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过大家要注意,这并不是说出离五阴之后就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解脱道的终极果位,也只是成佛的各种条件中的一个而已。

你现在可能还会觉得阿罗汉已经是很惊人的果位了,但和成佛比起来,证得阿罗汉还算容易。假使你有善知识的教导,思辨能力又很好,很快就能证得初果。证得初果以后,即便你很偷懒,不精进修行,最多只要七返人天,就能证得阿罗汉。但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和这个时间比起来,七返人天算是很短的时间了,这中间的差别非常大。

所以,不可能有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却能成佛;也不能说,佛陀不曾证得阿罗汉果。就好比有人只有小学毕业,你不能说他已经是大学生了;但是一个大学生,你可以说他已经小学毕业了。

「五受阴」玄奘翻为「五取蕴」,意思是有执着的五阴。

[1]释印顺原注认为自证二字可删。

上期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