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波达李亚经》讲解一

2020-04-01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波达李亚经》。为什么要学习这篇经文呢?在这篇经文里佛陀用了很多譬喻说明欲(感官欲乐)的过患。学了这篇经文,对于我们克服贪欲这个烦恼有帮助。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昂古达拉巴的阿巴纳城。……

波达李亚居士也穿着斗篷、打着阳伞、踩着拖鞋散着步走向树林。到了树林后走向世尊。问候之后站在旁边。世尊对站着的波达李亚居士说道:“居士,如果你愿意可以坐下来。”这样说了后,波达李亚居士(心想):“沙门乔达摩叫我居士”,感到生气、不高兴而沉默不语。第二次...第三次...世尊对站着的波达李亚居士说道:居士,如果你愿意可以坐下来。这样说了后,波达李亚居士(心想):“沙门乔达摩叫我居士”,感到生气、不高兴而说道:“尊敬乔达摩,您用“居士”这个称呼叫我不合适。”“根据你的举止、特征、形象,你就是一个居士。”

波达李亚听到佛陀叫他居士很不高兴,觉得他自己是出家人。在古印度,出家人的身份比普通在家人的身份高,所以佛陀称呼他居士,他就不高兴,就问“你怎么叫我居士”。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个出家人。但是佛陀就说:“你表现出来的样子、特征、举止,就是个居士。所以你就是个居士,怎么会是出家人呢?”根据经文的描写,波达李亚的穿着是典型的在家人的打扮:“波达李亚居士也穿着斗篷、 打着阳伞踩着拖鞋散着步走向树林。”佛教的出家比丘在公共场合,这样穿是不行的。我曾经在缅甸的恰密禅修中心短期出家,参加过外出托钵。外出时出家比丘不能打伞,不能穿鞋,只能赤脚。太阳很大的时候只能拿扇子挡一挡(只有在自己的寺院里才可以穿拖鞋,打伞)。记得有一次集体外出托钵乞食,遇到下大雨,大家照样不能打伞,结果都淋湿了,有的人还感冒了。

“尊敬的乔达摩,可是我放弃了所有的世俗事务和事业。”“居士,你是怎么放弃了所有的事务和事业的?”“尊敬的乔达摩,我把财产、谷米、金、银都给了儿子们,生活只是衣食而已,不再对(任何事务)参与意见。尊敬的乔达摩,我就是这样放弃了所有的世俗事务和事业的。”“居士,你所谓的放弃所有的世俗事务和事业和圣者的放弃所有的世俗事务和事业不是一回事。”

估计波达李亚之前很有钱,经营很多事业。现在这些事业、财产都交给儿子,自己都不管了,所以他就说自己出家了。其实波达李亚的所谓出家,就是退休而已。他把退休理解为出家。如果是这样的话,那退休人员自动都成出家人了。所以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的出家?标准的出家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不是很清楚。比如有些人以为剃了光头就是出家人。但是现在好多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也喜欢剃光头。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有位歌星剃了光头穿了西装拿着话筒在那里唱歌,他肯定不是出家人。所以不能仅仅凭借剃光头这些外相特征来判断。真正佛教出家人的特征至少有这么几点:

1.有正确的出家目的。

2.按戒律的规定程序受戒。

3.严格持戒,按戒律要求的生活方式生活。

4.学习佛法。

5.如法禅修。

6.有责任感。

首先他有正确的出家目的。我在恰密禅修中心,体验过一次短期出家。在受戒仪式的最开始,预受戒人都会向戒师表明:出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证悟涅槃。我听说某个地方出家人很多,但是他们出家的目的不是很正确:听说他们出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赶经忏赚钱,赚够钱就还俗。这样出家的目的是不正确的,这样出家的人不能算真正佛教的出家人。

还有第二个:按照戒律规定的程序受戒。自己把头剃光,再买一套袈裟穿上,住在一个小庙里清修,是不是就算出家了?这不能算真正的出家。受出家戒和在家戒是有区别的。在家人要受五戒,不一定要到寺庙去,可以自受-自己决意受持五戒就行了。但是受出家戒就必须有一位戒师,而且对这个戒师是有要求的,不是一个普通的比丘就可以做戒师的。有资格授戒的比丘至少要有十个瓦萨(完成了至少十个雨安居),也就是说出家至少十年以上。刚刚出家的比丘还不能做戒师。另外,受比丘戒有很多严格的规定:比如授戒的场所界限必须非常清楚,每次受比丘戒的人数最多只能三个等等。受戒也有严格的程序:受戒开始的时候,就一位比丘尊者会问预受戒的人一些问题。比如有个问题挺有意思的:问预受戒者是不是人?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因为律藏有个记载:有个龙变化成人形去受戒,有一次睡觉的时候露出原形,把其他比丘吓坏了。所以佛陀规定:人才能出家为比丘。还有,是否经过父母同意?是否有传染性的疾病?等等。如果发现预受戒人不符合条件,受戒就会终止。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非常复杂,差不多一个小时就完成了。举行比丘戒的授戒仪式的时候至少要有五位比丘在场,光有戒师一个还不行。其他具体的程序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大家有机会到南传佛教的寺院体验一下短期出家就很清楚了。所以说不是随随便便剃光头穿袈裟,就算出家了。必须按照戒律的规定受戒。

第三,严格持戒,按照戒律规定的生活方式生活。

授完戒后,戒师还会亲自,或者安排一个对戒律精通的比丘给你辅导,以免不慎犯戒。比丘戒的戒条相当多,有二百二十七条,相当严格,一不小心就犯。所以我记得自己短期出家时,上午刚受完戒,禅修中心里精通戒律的乌索比达长老下午就叫我过去,把一些容易犯的戒条赶快讲解了一下。南传的比丘,生活方式是有规定的。生活来源只能接受别人供养的食物。所以在受戒的时候需要准备好一个非常重要的资具-钵。这表明什么?表明生活来源只能来自乞食(包括供养)。比丘戒规定,比丘是不能种地的,土都不能挖,更不要说种地了。中国古代的隐士,可以到一个世外桃源过农耕生活,但是佛教比丘是不行的。不能靠种地养活自己,也不能从事工商业等俗务,只能靠托钵乞食,或者居士主动的供养。

对日常的行为举止,比丘戒也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吃香蕉,在家人可以把皮一剥,就咬着吃了。比丘不能这样吃,剥皮以后,要切成小块,一块一块地吃,不能拿到手上啃。

第四就是学习佛法。既然出家的目的是证悟涅槃。怎么证悟涅槃?佛陀说了,靠闻、思、修。闻是什么?就是听闻(学习)佛法。思呢?就是思考并领会佛法。所以学习佛法对一位真正的出家人是必须的。为什么要出家?一个原因就是:出家人的学习条件比在家人要好得多,因为出家以后不用做很多世俗的杂事了,可以专心学习佛法。

第五个,如法禅修。刚才说了: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证悟涅槃,得到解脱。证悟涅槃靠闻、思、修。闻、思就是学习并领会佛法。修呢?修就是按佛法实践。而实践的核心内容就是禅修。在南传《大般涅槃经》里面佛陀就嘱咐比丘,没事就应该到一个僻静,无人打扰的地方禅修。

第六个是:有责任感。比丘戒为什么对威仪和生活方式有很严的规定,就是为了给社会大众树立一个好榜样,一个光辉的形象。出家的很多戒律很多是为了和社会保持和谐的关系。有的戒律主要是为了照顾社会大众的感受。比如比丘戒有一条规定:比丘的下裙必须穿得圆满整齐,遮住肚脐和膝盖。佛陀制定这条戒的原因就是有的比丘下裙没有穿着整齐,为社会所讥嫌。像我们在家居士,穿着在家人的衣服,别人不会很注意。但是一位出家的比丘就不一样了。记得我刚毕业时陪缅甸的出家老师到国内的一个佛学院。他穿着袈裟,走在街上时,很多人都会扭过头看他。因为穿着与众不同,非常显眼醒目,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引人注意。如果比丘的举止非常得体,别人看了感觉很好,就会对佛教赞叹欣赏。如果举止不端,对佛教的形象损害也会很大。所以说,一位真正的出家比丘责任感比在家居士要强,他会严格持戒,努力学修佛法,尽力弘扬佛法。也就是说,做一位真正的佛教出家人是不容易的,需要付出更大的精进。所以一位真正的出家人是值得我们在家居士恭敬和学习的。(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