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静寻经》讲解二

2020-04-01 南传佛教经典禅修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比丘们,如果他作意其他和善法相应的相时,仍然有引发贪、嗔、痴的恶、不善寻思生起,那么,比丘们,比丘应当全面省察这些寻思的危害:这样的寻思不善,有过失,会有苦报。当他全面 省察 这些寻思的危害时,这些引发贪、嗔、痴的寻思被弃除、平息。弃除它们后,心专一而得定”。

运用第一种方法后,妄念还是在不断的生起。怎么办呢?就换一种方法:思维不善寻思的危害。起妄念时,是生起的不善心。这有什么问题呢?生起不善心就不可能得定。根据南传的阿比达摩,得定之前必须先生起欲界的善心。而善心和不善心是不可能共存的。不善心生起时,善心不可能同时并存。如果还有哪怕是一些细小的妄念,就没有得定的可能。障碍得定是不善寻思最大的过失。

不善寻思还有一个明显的危害就是:会引起犯戒(罪)。贪欲、嗔恚的不善寻思如果说任其发展,力量会越来越强,最后导致犯戒 (罪)。有新闻报道:有十四五岁青春期的小男孩,经常到网吧里接触色情游戏,色情的不善寻思就越来越厉害,发展到最后,就去强奸妇女-犯罪了。嗔恚寻思如果其任其发展也会越来越强,最后会发展为杀人等犯戒(罪)行为。犯罪就会遭到法律的制裁或者惩罚,遭受苦报。另外,经常生起不善寻思,来世也容易投生到恶趣,遭受苦报。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妄念(不善寻思)的危害。

不善寻思还有一个过失:会影响专注力。这是显而易见的。经常生起不善寻思,专注力就会被破坏。专注力差了,学习能力、工作效率都会下降。严重的还会引起灾祸。比如很多车祸就是因为司机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既然知道不善寻思有这么多危害,我们应该怎么看待不善寻思呢?佛陀讲了一个譬喻:就像一个年轻的很爱讲究穿着打扮的女人或男人,脖子被挂上蛇的尸体、狗的尸体或人的尸体会感到厌恶、恐惧, ”

仔细想想,其实贪欲、嗔恨的不善寻思,肮脏程度真的就跟这些蛇和狗的尸体其实差不多。比如说那些色情的妄想、那些害人的念头。一次有网友说自己的妄念很厉害,我就问他妄念是什么内容呢?他就不说话了。我估计他是不好意思说。说出来估计很难为情的-要么色情,要么暴力等等。

这里我也想起《法句经》注解里的故事:有一次,六十位比丘在佛陀那里学到业处的修法后,到一座山脚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供养他们所需的食物,并且为他们兴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时仍然可以住在村落里。一天,她请求这些比丘指导她禅修。他们就教导她修三十二分身,并观色身的无常变化和我执的虚幻。她非常精进地禅修,比这些比丘更早证得三果,并且具足超凡的神通。透过她的天眼通,她明白这些比丘尚未证果,也知道他们都有证得阿罗汉果的潜力,但需要足够的食物,因为脆弱的身体无法使心发挥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们营养的食物,由于有营养的食物和正精进,他们因而正念具足,证得阿罗汉果。雨季结束后,他们就回到祈陀林给孤独园,向佛陀报告说他们身体健康,而且环境良好,也不用担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们也提到玛蒂迦玛塔明白他们的心念,而提供非常营养的食物给他们,这些食物在维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精神专注的重要因素。有一位比丘听他们说起玛蒂迦玛塔的所作所为后,决定也要前去该村落。所以他也在得到佛陀教导的禅修业处修法后就到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供给他想要的一切东西,当他想要某些东西时,玛蒂迦玛塔就亲自带这些东西前来给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后,请教玛蒂迦玛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别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却说:“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举止是如此如此的。”这时候,这位比丘想到:“如果我像一般众生有不纯净的念头,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话,她一定会鄙视我的。”有了这种想法后,他对玛蒂迦玛塔有种莫名的害怕,决定回祈陀林给孤独园。他向佛陀报告说,因为害怕玛蒂迦玛塔会侦测到他内心不纯净的念头,所以无法继续停留在该村落。佛陀告诫他,只要专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调伏内心。佛陀要他再回该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乱想,只要专心禅修就好。这比丘就再度回该村落去,玛蒂迦玛塔也一如供养前次比丘们一样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够心无牵挂地禅修。所以,在短短的时日后,他也涤清心念而证得阿罗汉果。

其实我们可以借用这位比丘的经验。我们如果起一个肮脏的念头,很多有神通的圣者或者护法神都是知道的(很多天神是有神通的)。所以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动这些念头,这样的话,禅修进步就会像故事里的那位比丘一样,进步非常快。

有朋友提出一个问题:修止禅是让心入定。但是第一种方法用引发善法的相替换引发不善法的相;第二种方法是观不善寻思的危害。都是在观照、思维,并不是专注一点。这样心不是更动的厉害了吗?实际上,如果不注意对治不善寻思,只是一味讲专注。往往会陷入一种想象的专注:觉得在专注,实际是一直在妄念纷飞,生起不善寻思。所以,真正的专注应该是在排除妄念上用功,把妄念(不善寻思)去除了,心才能真正得定。

佛陀曾用种果树比喻禅修:禅修就像果农通过辛勤的劳动-播种,施肥,浇水,打药,让果树长成,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农打药和施肥的时候,气味都不怎么样。肥料尤其是农家肥(农家肥其实就是大粪)很臭的。有的农药的气味也是很难闻的。能不能说:“哎哟!施的肥料,打的农药这么臭,以后结出来的果子怎么会好吃呢?”肥料、农药的气味都不好,但是肥料能滋养果树,农药能防治虫害。施肥打药,果树才能健康成长,结出甜美的果实。同样的道理,前面佛陀教导的两个去除不善寻思的方法就好比施肥和打药。表面上看心一直在动,不定。实质上呢,这个动是在排除定的障碍。不善寻思被去除后,心自然就定下来了。就好比树营养够了,就不用再施肥;虫害没了,也不会再打药。当果实成熟之时,肥料和农药的气味早已消失殆尽。佛陀在经文里面多次提到:“弃除它们后,心专一而得定。”就是这个道理。(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