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在护生
大自在护生

当上师的大悲,遇到弟子的虔信

2020-03-28 大自在护生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当上师的大悲,遇到弟子的虔信

师徒关係,有著不间断的密切性,甚至不会因生死而中断。重要的是精神上、胜义上的紧密性,也就是心灵的联繫。

时间:2014年5月29日下午第一堂课

地点:德国,纽博格林赛道(Nürburgring),Bitburger Event-Center

第二部分:四不共加行

第四不共加行:上师相应法

公元七、八世纪左右,佛教开始在西藏弘传。藏传佛教不仅包含金刚乘,还包括了大乘和声闻乘的法教,换句话说,佛陀三乘的教法,都圆融地弘传于雪域西藏。

由于一些灭佛的障碍,致使西藏的佛教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时期。在后弘期时,金刚乘教法开始普传并广为众人所修持,噶举传承也就是在后弘期开始的。

一般来说,现在广为人知的四大教派,多是于后弘期开始兴盛。而各派的修持也大同小异,各教派尤其都很注重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係,因此都有「上师相应法」。

■师徒关係,不会因生死而中断

今天在座的诸位法友,大部分应该都亲近过第十六世法王噶玛巴,学习听闻法教。

藏传佛教的转世制度,就是由噶玛巴所创立的。著名的第一位转世祖古,就是被认证为第二世噶玛巴希转世的第三世噶玛巴让炯多杰。藏传佛教的转世认证制度,也正式由他开始。

「转世」的用意是什麽呢?主要是不捨和能够继续摄受前世的弟子和追随者,因此乘愿再来,不只一世地延续师徒的法缘。

因此,前一世上师的弟子,会按照上师的嘱咐,无误地去寻找、确认他们上师的转世;而找到的转世祖古,则继续眷顾这些前世上师的弟子众。这是噶玛巴所开创的、特殊的一种佛行事业,也是噶玛巴传承的由来。

由于宿缘的关係,我得到了第十六世法王噶玛巴转世的名号,由于这样的福缘,我带著噶玛巴的名号再次来到欧洲,再次见到了各位十六世法王的弟子们。就像前面提到的师徒关係,有著不间断的密切性,甚至不会被生死所中断。

「上师相应法」的重点就是「师徒的关係」,这也是修行上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我们要了解所谓的「密切关係」是什麽意思?并不是仅指物质上的关係,例如可以看见、可以讲话而已,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胜义上的一种紧密性,也就是心灵上的联繫。这样的师徒关係,就是有意义的。

■上师的大悲,帮弟子消除痛苦的根本

师徒关係的建立,奠基在两个基础之上:上师的大悲和弟子的虔诚。

上师的大悲是什麽意思?意思是上师的悲悯、慈爱之心。生活中有很多种关爱,例如亲子、朋友、夫妻之间的关爱。而上师对于弟子的关爱,对于一个行者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弟子时常误把上师的关爱当成世俗的关爱,这时候就会生起「上师没有关心我,只关心其他人,都不在乎我」、「上师只对他说法,都不对我说法」等等的想法,当然,对于上师,每个人多少都会各自的看法,但是我们应正确的了解到,在究竟上来说,上师的大悲、关爱,是超越世俗的。

上师的大悲,眷顾的是众生的痛苦,而这裡痛苦只的是哪一种呢?佛教当中提到痛苦分为三种: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指一般感受上的痛苦,例如病痛、不舒服等等。「坏苦」指的是改变的苦,就是任何感受上的快乐终究都会消失坏灭的,因此快乐的感觉,本质上也是一种痛苦,这被称为「坏苦」。「行苦」,指的是一切现象、万法的本质就是苦。

上师的大悲,帮助我们消除的是哪一种痛苦呢?

首先,不是感受上的痛苦,不是苦苦;也不是帮助我们得到感受上的快乐,例如得到健康、财富等等有漏的快乐,如果上师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得到感受上的快乐,那其实等于是上师在帮助我们得到坏苦,这是不合理的。

因此,上师的大悲,眷顾的,是消除「行苦」,也就是消除痛苦的根本、种子。身为弟子的我们,要有这样正确的认识:上师的大悲,是帮助我们消除「行苦」,而上师之所以给予我们口诀、教授,是为了帮助我们出离轮迴,消除「痛苦」和「痛苦的因」:「业和烦恼」。

■弟子修持增长,虔敬心也会增长

弟子方面,要具备的是「虔诚」。虔诚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信受」,一个是「恭敬」。第一个部分指的是,弟子景仰上师的功德,并且深受启发,进而愿意欢喜信受奉行。「功德」并不是指外相上的庄严好看,主要是内在心性上的善妙功德。

为了信受奉行,为了希望得证上师的功德,因此会生起恭敬、精进之心。这是「虔诚」的第二个面向。恭敬不是讨好,也不是装模作样地奉承上师。例如有些外国人会模仿藏人的恭敬状,或者藏人模仿外国人的礼貌,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自然,因此重点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就算做得维妙维肖,还是不算真正的恭敬。

讲回来,真实的恭敬心,会随著弟子的修持而增长,当他愈能领会上师内在的功德时,恭敬心就会增长。

■加持:自然的安心,与慈悲的感染力

噶举派最重视的是什麽呢?具有传承、大悲的上师们,他们不仅自身的悲心、智慧修持圆满,并且将这样的修持传承,不间断地、正确无误地代代相传至今。这是一个上师所能具备的。另外就弟子而言,也就能依靠这样大悲加持而跟随修持。总而言之,噶举派最重视的,就是「上师的大悲」和「弟子的虔诚」这两部分。

我们时常说「加持」,到底什麽是加持?它看似无形,但又能被感受到,似乎又是个能被给予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加持」像是跟随在父母亲身旁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存在,让他感到安心,我觉得这就是加持,也无法精确描述,或许就是那个氛围。

我自己也经历过很多次,当我生活上遇到了问题时,有机会去拜见一些大师、善知识的时候,本来内心还带著很多烦恼、痛苦,但见完出来后,发现自然的问题都没了,内心感到格外的轻鬆,也没什麽道理,甚至自己也没有任何期待,就是因为拜见上师的因缘,而让自己安心。我想这就是加持。

它不是一个实有物,但是却能深深地影响众人,当上师充满慈悲时,弟子耳濡目染,逐渐也会变成一个慈悲的人。这就是「加持」。

■瑜伽,就是「心的相应」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太过于唯物、功利,急于看到成效,没什麽耐心。然而「佛法的加持」,通常没办法立竿见影、马上看到成效,我们太习惯将唯物的功利观念带入佛法的修持,这样是不行的。

改变需要时间,例如不少人今年见到某位上师,可能也没什麽特别感觉,甚至觉得不耐烦,但是三、五年后,突然又想起这位上师,并且受到一些启发。总之,二十一世纪的人们,过度沉溺在外在物质的世界当中,因此观念上也都偏向于唯物、功利主义。而这些观念都跟佛法的修持是相互违背的。

我想以上就是对于「上师瑜伽」的一些解释。一提到「瑜伽」(相应法)时,时常让人误以为是一些仪式、形式,好像一定要做些什麽,但其实不是这样的。瑜伽的重点在于「心」,是「心」的相应,而不是任何外在形式的作为。

■三次失败,千辛万苦才相逢

这次各位多是远道而来,相信一路也很辛苦,能够见到各位,我感到很欢喜。其实,我自己这次能够成行,也是失败了很多次才成功的,之前申请过三次都遭拒绝,这次是第四次申请才通过。

第一次申请时,是想到欧洲多个国家,结果不成。第二次申请时,缩小范围到两个国家,但也不成。第三次尝试只到德国一个国家,结果也不成。终于,这次第四次申请通过了,本来也就没抱什麽希望,没想到成行了。

因此,我自己也真的是历经了千辛万苦,才来到这裡,所以我个人的感受也特别深刻,真的能够来到欧洲,为你们做些什麽,我感到很高兴!

法王噶玛巴2014年欧洲弘法行:「四加行」第三堂课

大宝法王中文官网2014/05/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