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黑帮代替政府封城:你看到了段子,而我只看到了心酸!
点击"天祥宝光园"关注我们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桌子的生活观
ID:zzdshg
前几天,网络上突然出来一个“喜闻乐见”的段子。
巴西现在疫情严重,政府的执行能力太差,巴西黑帮为了抵抗疫情,替政府强制执行封城。
取的口号还挺有煽动性:如果政府不作为,黑帮就会做正确的事!
他们还向那些社区的居民发放通知:如果有人在晚上8点后出现在街上,我们会让他学学什么是尊重。
听起来是多正义的口号啊,一个平日里横行霸道,欺压平民的黑帮,在最关键的时刻,居然比政府还有用。
于是,网络上一片叫好,黑帮被“洗白”成了替代政府抗疫的机构,甚至被当做是正能量来大肆宣传,并且有人说,下一次选举,就选黑帮好了。
可是事实到底是怎么样?
桌子只想说,我们很多人可能看古惑仔、看黑帮的电影看多了,被洗脑了,以为黑帮是这样:
但真实的巴西黑帮是这样: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反映巴西黑帮的电影《上帝之城》,那里面就真实地记录了巴西的黑帮。
央视曾经调查过“上帝之城”中的巴西黑帮,发现世界上42%的枪击案都发生在拉丁美洲。
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是全世界凶杀案发生最多的城市,是莫斯科的42倍,每十万人,就有42人被枪打死。
以上这些,都是巴西黑帮干的“好事”。
央广网曾经公布了一张血淋淋的图片:剿不灭的巴西古惑仔:控制站街女,称霸贫民窟。
那一排尸体,都是巴西黑帮让贫民窟的人听话的杰作。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巴西贫民窟太多太多了。
贫民窟的普通百姓,因为看过看多的尸体,麻木了,他们竟然可以在有尸体的地方若无其事地聚会、聊天、嬉戏。
巴西黑帮,主要干两个事情,把毒品卖给普通民众,用枪支镇压他们。
巴西不仅仅是世界闻名的足球王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市场之一。
比如说巴西大毒枭Antonio Lopes,他垄断了里约超过60%的可卡因生意,靠着毒品迅速积累了亿万家产。
然后他开始给巴西贫民窟建医院、学校,把触角伸到环卫、旅游等公共服务领域,扮演了一部分政府的角色。
嗯,给巴西贫民窟卖毒品的是他,指使手下抢劫的是他,盖医院、学校收费的也是他。
黑白两道通吃。
他们还逼迫青壮年加入他们,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给枪支弹药反抗政府。
政府想管,但是执行能力太弱,黑帮掌握大量军火,根本剿不灭,甚至黑帮的势力渗透到了警察的队伍里面。
所以,黑帮对贫民窟的百姓更有威慑力和控制力。
我们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巴西黑帮要代替政府强制封城?
因为病毒一旦传入他们控制的辖区,尤其是贫民窟,收入就会大减,这是从利益角度,从自身出发的话,病毒一旦在黑帮内部传播,恐怕他们有被团灭的危险。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强制封锁都是最佳的选择。
别以为黑帮是多么正义的组织,在他们强制封锁下的贫民窟,远比你们想象中更加悲惨。
巴西的第一例新冠肺炎,就来自巴西的贫民窟。
巴西里约的贫民窟里,一个9岁的男孩出现干咳和发烧,他的奶奶带着他去了医院检查,很快被确诊是新冠肺炎。他们被劝说回家自我隔离14天,以防止病毒继续传染其他人。
但是男孩所居住的圣玛尔塔贫民窟,每个家庭都是挤在一间小小的房子里,有些小房子甚至住着十个人!
男孩的奶奶说:“就像在积木游戏一样,房子和房子之间也完全没有距离。同时,孩子们进出家门,经过的全是恶臭的河流和满是垃圾的小巷"。
被黑帮封锁后,巴西贫民窟的居民第一反应是饭钱怎么办?怎么过日子?
可是这些,黑帮是不管的,你就算是饿死,也不能出来祸害我们。
被封锁之后,巴西贫民窟百姓的生存状况堪忧。
我们觉得疫情期间,勤洗手,用肥皂洗干净,在我们国家不管什么地方都很容易做到吧?
但是在巴西贫民窟还真的是难,贫民窟没有下水道,经常遭遇停水,上十个人挤在一个房间,根本就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没有办法勤洗手。
而且他们大部分薪水不足200美元,买吃的东西都少了,根本买不起肥皂、消毒酒精,更别说口罩了。
黑帮的眼中只有利益,甚至为了利益可以草菅人命,而贫民窟的百姓在他们的控制下,生不如死。
所以,别把巴西黑帮代替政府强制封城当一个笑话来看了,我看到的只有底层人民深深的心酸。
除了巴西之外,新冠也是悬在伊朗人民头上的一把随时可能会落下来的刀。
因为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药物根本没有办法进入伊朗,伊朗的医疗物资根本跟不上国人的需求,许多得了病没有药物治疗的百姓,只能死去。
伊朗呼吁美国出于人道主义先解除制裁,但是对方无动于衷。
马云看到伊朗的惨状,迅速筹集了医疗物资送过去。
细心的人,应该看到马云微博下面特意配了几张图片,我们放大一下:
这些孩子,缺乏药物,没有钱,又不能享受好的医疗服务,没有呼吸机的帮助,就只能生不如死地憋着,直到最后因为呼吸衰竭而死去。
这些孩子的现状,真的让人泪目。
凤凰新闻采访过伊朗街头的一个小男孩,他家里的人,全部都生病了,无一幸免,他还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就不得不冒着危险出来工作,养活全家人。
出门可能会感染,但不出门就要饿死,真的没得选。
简陋的环境,缺乏的物资,薄弱的医疗体系,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伊朗的死亡率高达20%。
后来中国对伊朗紧急援助,死亡率降到了8%,如果没有中国的援助,伊朗目前的境况,可能会比现在还要惨烈数倍!
可能很多人每天打开手机,看到的都是各国确诊人数又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数字,而我看到的却是疫情之下底层人士的惨烈和悲壮,深深刺痛了我的心。
比如疫情之下加州6万无家可归的人士,他们睡在混乱不堪的街道边。
他们买不起口罩,用不起消毒用品,更没有钱检测新冠病毒。
比如纽约11万穷人家的孩子,他们需要依靠学校提供的一日两餐来生活,甚至连衣服也是在学校里洗的,可是因为疫情学校关闭后,学生处于无家可归的状态,他们的温饱成了很大的问题。
疫情爆发,真正艰难的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是那些在底层最穷的人。
曾经有人问,在美国,为什么富人和名人更容易优先接受检测?
总统特朗普说:“也许这就是人生,有时候是会发生这样的事”。
新冠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阶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阶层不存在。
富人得了病,可以快速检测,可以享受最好的治疗,而穷人得了病,不说治疗,仅仅是申请检测就难上加难,即使最后重症确诊也会因为没有钱而只能放弃治疗。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像特朗普这样在富人群中生活惯了的人,是根本不会懂得穷人的辛酸。
但,我认为一个真正温暖、文明而有人性关怀的社会不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对待强者的态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上限,但它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则决定了它的底线。
同样是底层人民,但是国家和国家之间对待他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疫情爆发,英国、美国政府为他们的民众建立起了新的停尸房;
中国武汉疫情爆发,国家拨款立刻建立了收治病人的火神山医院。
疫情爆发,学生在家里上网课,美国富人家里都有网络,但还有许许多多无家可归的孩子,想要学习,但是没有网络,政府也没有办法。
其实网络不好这样的事情,在中国也发生过,消息曝光之后,人民网立刻转发微博,铁塔公司连日施工,建立一个4G基站。
它体现了一个社会对底层的良心,也体现了国家对农村学生的教育重视程度。
在广州,还有很多贫困家庭买不起手机上网课,政府为近万名孩子提供平板电脑和无线网卡。
美国人总喜欢说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的。
一个国家对待底层的态度,就是它的良心。
记得我小的时候,在我们农村的学校上学,每到夏天的晚上,学校的教室就经常停电,有时是举着手电上课,有时是点着蜡烛上课。
没有了风扇和灯光,蚊子往往把身上咬得一身包。
但是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所在的农村就很少再发生这种大面积停电的事情。即使偶尔因为检修或者其他缘故需要短时间停电,也是在极小的范围,并且很快就能恢复供电。
而在相隔不远的印度、台湾省,停电这种事依然是家常便饭。
印度曾经发生过一次大面积的停电,导致交通陷入混乱,全国超过300列火车停运。
我去过很多国家,在他们农村和偏远的地方,依然在为停电的事情困扰。
有个印度的网友,曾经在外国的知乎上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全年24小时都不断电吗?
中国的网友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一些在中国工作的印度人站了出来:
“我在中国住了15年,在台风期间,我们断电只有15分钟。我曾经在中国广泛旅行过,去过四五线的城市,在一些村庄和务工人员聊过,似乎没有人记得上次停电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为全国各地停供优质、廉价的居民用电,尤其是偏远地区,这是一个不赚钱的事情,但却是一个良心工程。
中国的发电量在几年前就已经是世界第一,是美国的近2倍,是印度的近5倍。
只要有人居住,就有国家电网覆盖,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背后难以估量的巨额投资。
而像这种投资巨大且难以回本的项目,西方的发达国家基本是不做考虑的。
我们国家想这样在民生上的投入,还有很多很多。
1980年时,中国比孟加拉国和乍得还要穷,但是40年过去后,中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8.5亿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让8.5亿人摘掉贫困的帽子是什么概念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直白一点说就是让全世界70%的穷人脱贫。
这简直堪称奇迹,比联合国规划的目标还要提早了整整十年!
中国各地都有扶贫办,甚至还有任务,这在很多国家是不敢想象的,我们在扶贫上面投入多少,我们从动图就一眼看明白。
在成都客运的5633/34次列车,长年穿梭在攀西高原和大凉山区,这么长的距离,它全程票价只要25.5元人民币,最低票价仅2元人民币,60岁以上老人和贫困户免费。
这趟列车,完全不赚钱,在那个列车上,大凉山许多贫困的农户把自己的农产品背出来卖。
那虽然只是一趟免费的车程,却它却是一个穷人摆脱贫困所搭载的行程,也是一个国家迈向文明的进程。
越是了解世界,就越能感到这个世界的残酷;走过越多的国家,你就越爱自己的国家;看过越多的人民,你就越能理解自己的祖国。
中国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但它给了我们世界上最高的安全感;
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但是它给了底层人民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和希望。
生于此,长于此,何其幸哉!
封面图来自--新华社发(拉赫勒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