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威势来自何处
佛陀成道以后,在四十九年的时间内,三转法轮,为众生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初转法轮时,佛陀阐演了苦、集、灭、道四谛之理;二转法轮,佛陀开示了般若空性;三转法轮,佛陀开演了光明如来藏本体。在三转法轮的所有佛法当中,最深奥、最重要的是二转法轮的内容。因为,佛陀在二转法轮时,揭示了一切万法的真相,为三界众生指明了究竟解脱的必经之路。佛陀二转法轮的内容结集起来,就是一系列的《般若经》。
《般若经》包括广中略三种般若。其中的广般若,有十万颂。中般若,有二万五千颂;略般若,则有八千颂。至今仍可见《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等九部典籍。而所有《般若经》的精义,都包含在《摄集经》当中,如果再将《摄集经》的经义加以浓缩,则就是《心经》。
由此可知,佛法的精髓与核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换言之,《心经》所说的内容,足可统摄八万四千法门,它是佛教大乘教典中,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实可谓“芥子纳须弥”。
据传,《心经》的来历,是玄奘大师西行求法途中,走到益州(今四川)遇到一个身染疾病的僧人,玄奘法师看到病僧行走困难,关心地上前询问。
病僧与玄奘大师有几句对话。这段对话,载入了史册,被视为《心经》不可思议的来源出处。
病僧得知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志愿坚决,感慨的说到:“为法忘躯,甚为稀有”。然后为玄奘法师谈起西行路上的种种艰难。原文写到:“波深弱水。胡风起处。动塞草以愁人。山鬼啼时对荒兵之落叶。朝行雪巘。暮宿冰崖。树挂猿猱。境多魑魅。层峦叠于葱岭。萦似带雪之白云。群木蔟于鹫峰耸参天之碧峤。逞途多难。”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九死一生、有去难回。
困难说完,病僧最后说道:“我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师若受持,可保来往”。说完,就亲口授予玄奘法师。等到玄奘法师娴熟于心,病僧却在天刚微亮时,不见了踪影。后面再西行路上,玄奘法师遇到诸多艰苦险境,每每遇到困境,就会念诵《心经》四十九遍,没有一次不显灵验。例如:迷路了,会有奇人指示道路;沙漠行走缺水了,会有甘泉涌现。就这样,玄奘依靠《心经》般若之力,如愿抵达印度。
更为奇特的是,到达那烂陀寺后,玄奘法师见到佛经著述如此丰富,欢喜的围绕礼敬。玄奘转了几圈,忽然看到了益州时的病僧。病僧举止端庄的说道:“路途艰难、阻隔重重,你能平安的到达,皆因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力量,有经文的护佑,路途多加顺畅,完成了你取经的心愿(满尔所愿),我乃观世音菩萨。说完,腾空飞升、祥云笼罩。”玄奘感叹道;此经甚为灵验,仰仗甚深般若之力,定能了生脱死,消除三障,世人若勤加诵持念,必能体悟般若理体,获得无量福德。
以上这段叙述出处,来自《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序)》,为玄奘法师高徒窥基法师著。序文自唐朝战乱后,遗失不见,在近百年发现的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这段序文,后人摘录流传,今人才知晓《心经》的出处。
由此可见,《心经》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是由观音菩萨亲自授予玄奘法师,法师也藉由经文的力量,顺利的抵达印度。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载,玄奘法师一生修持《心经》,忆念不忘,翻译的经典优美顺畅,《般若心经》功不可没。
自《心经》翻译以来,流传最广、译文精准的莫过于玄奘大师的版本,其中不乏观世音菩萨慈悲的加持力,而在修学过程中,凡是忆念诵持《心经》的学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应。
在唐三藏法师义净的著作中,附录了《心经》如下的功德:“诵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若欲供养十方诸佛、报十方诸佛恩,当诵观世音般若百遍、千遍,无间昼夜。长诵此经,无愿不果。”这些功德,义净法师从实际的修持中,得到了真实的感应,才如说复述,为后世增长净信。
作者 佚名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智慧清净海。理密义幽深。
波罗到彼岸。向道秖由心。
多闻千种意。不离线因针。
经花糸一道。万劫众贤钦。
【观自在菩萨】
菩萨超圣智。六处悉皆同。
心空观自在。无阂大神通。
禅门入正受。三昧任西东。
十方游历遍。不见佛行踪 。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离身。
智慧心解脱。达彼岸头人。
圣道空寂寂。如是我今闻。
佛行平等意。时到自超群。
【照见五蕴皆空】
贪爱成五蕴。假合得为身。
血肉连筋骨。皮里一堆尘。
迷徒生乐著。智者不为亲。
四相皆归尽。呼甚乃为真。
【度一切苦厄】
妄系身为苦。人我心自迷。
涅槃清净道。谁肯著心依。
阴界六尘起。厄难业相随。
若要心无苦。闻早悟菩提。
【舍利子】
达道由心本。心净利还多。
如莲华出水。顿觉道源和。
常居寂灭相。智慧众难过。
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与空一种。未到见两般。
二乘生分别。执相自心谩。
空外无别色。非色义能宽。
无生清净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无形。
色空同归一。净土得安宁。
非空空为妙。非色色分明。
色空皆非相。甚处立身形。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受想纳诸缘。行识量能宽。
遍计心须灭。我病不相于。
解脱心无碍。破执悟心源。
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舍利子】
说舍论身相。利言一种心。
菩萨金刚力。四相勿令侵。
达道离人执。见性法无音。
诸漏皆总尽。遍体是真金。
【是诸法空相】
诸佛说空法。声闻有相求。
寻经觅道理。何日学心休。
圆成真实相。顿见罢心修。
迥然超法界。自在更何忧。
【不生不灭 】
卢舍清净体。无相本来真。
如空皆总遍。万劫体长存。
不共皆不著。无旧亦无新。
和光尘不染。三界独为尊。
【不垢不净】
真如越三界。垢净本来无。
能仁起方便。说细及言粗。
空界无有法。是现一轮孤。
本来无一物。岂合两般呼。
【不增不减】
如来体无相。满足十方空。
空上难立有。有内不见空。
看似水中月。闻如耳畔风。
法身何增减。三界号真容。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闻觅也难。
非相非非相。量测失机关。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
本来无障阂。甚处有遮栏。
【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色本来空。无受意还同。
行识无中有。有尽却归空。
执有实不有。依空又落空。
色空心俱离。方始得神通。
【无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无自性。随相与安排。
色分缘声响。人我舌诙谐。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
六处贪爱断。万劫不轮回。
【无色声香味触法】
证智无声色。香味触他谁。
六尘从妄起。凡心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证此时。
法性空无住。只恐悟他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六识从妄起。依他性自开。
眼耳兼身意。谁肯自量裁。
舌鼻行颠倒。心王却遣回。
六识中不久。顿悟向如来。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随。
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
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
智身如幻化。急急悟无为。
【无苦集灭道】
四谛兴三界。顿教义分明。
苦断集已灭。圣道自然成。
声闻休妄想。缘觉意安宁。
欲知成佛处。心上莫留停。
【无智亦无得】
法本非无有。智慧难测量。
欢喜心离垢。发光满十方。
难胜于前现。远行大道场。
不动超彼岸。善慧法中王。
【以无所得故】
寂灭体无得。真空绝手攀。
本来无相貌。权且立三檀。
四智开法喻。六度号都关。
十地三乘法。众圣测他难。
【菩提萨埵】
佛道真难识。萨埵是凡夫。
众生要见性。敬佛莫心孤。
世间善知识。言论法细粗。
顿悟心平等。中间有相除。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罗无所依。
心空性广大。内外尽无为。
性空无碍辩。三界达人稀。
大见明大法。皆赞不思议。
【心无挂碍】
解脱心无阂。意若太虚空。
四维无一物。上下悉皆同。
来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
访道不见物。任运出烦笼。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无为性自安。
境忘心亦灭。性海湛然宽。
三身归净土。八识离因缘。
六通随实相。复本却还源。
【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二边纯莫立。中道勿心修。
见性生死尽。菩提无所求。
身外觅真佛。颠倒一生休。
静坐身安乐。无为果自周。
【究竟涅槃】
究竟无生性。清净是涅槃。
凡夫莫测圣。未到即应难。
有学却无学。佛智转深玄。
要会无心理。莫著息心源。
【三世诸佛】
过去非言实。未来不为真。
现在菩提子。无法号玄门。
三身同归一。一性遍含身。
达理非三世。一法得无因。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深难测。慧解广无边。
无上心正遍。慈光满大千。
寂灭心中巧。建立万余般。
菩萨多方便。普救为人天。
【故知 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般若为神咒。能除五蕴疑。
烦恼皆断尽。清净自分离。
四智波无尽。八识有神威。
心灯明法界。即此是菩提。
【是无上咒】
无上称最胜。拔济为群迷。
摩诃三界主。愿广起慈悲。
能顺众生意。随流引化迷。
人人起彼岸。由我不由伊。
【是无等等咒】
佛道成千圣。法力更无过。
真空灭诸有。示现化身多。
来为众生苦。去为世间魔。
劫石皆归尽。唯我在娑婆。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
佛愿慈心广。世世度众生。
弘法谈真理。普劝急修行。
回心见实相。苦尽见无生。
永息三恶道。坦荡乐里里。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故说真如理。未悟速心回。
六贼十恶灭。魔山合底摧。
神咒除三毒。心花五叶开。
果熟根盘结。步步见如来。
【即说咒曰:
羯谛羯谛波罗羯谛波罗僧羯谛菩提萨婆诃】
羯谛本宗纲。扶机建法幢。
如来最尊胜。凡心莫等量。
无边无中际。无短亦无长。
般若波罗蜜。万代古今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