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南公怀瑾先生诞辰102周年:临终唯留二字 “平凡”!
纪念南师怀瑾先生诞辰102周年
南怀瑾先生徳相
南师简介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怀瑾随国民党迁至台湾,并受邀到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后曾旅居美国、香港等地。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南怀瑾在苏州太湖大学堂逝世,享年95岁。
南怀瑾生前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比如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共计三十多册,且被人们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怀瑾1955年摄于基隆
南师经典语录
1、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古书的效果。
2、我发现一个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绝对不同,一个人没有什么管到自己的时候,很容易就是失败的开始。
3、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4、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不要怕遇到违缘障碍,它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
5、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6、不要动不动说夫妻是冤家,儿女是债主,也不要说金钱是毒蛇,人心是险恶。要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一面,善良的一面。
7、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8、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你执着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你执着谁,谁就会让你伤心。一切都要看成如梦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弃,该做的还要去做,还要做好。
9、能源从哪里来的?是从静态来的,从空来的。为什么我们忙碌到夜里就要睡觉呢?因为人也需要静态,脑筋不休息是不行的。人的生命常常忘记了静,反而尽量用动态去消耗自己。
▲南师晚年授课期间教授武术
南师经典语录
10、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11、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只有到中国来。
12、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13、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14、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
15、我们看历史上伟大的成功人物,遇事常说:“我不懂,所以要请教你,由你负责去办,大原则告诉我就行了。”说这话的人就成功了。如果硬充懂就不行,结果一无所成。历史上,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政治的道理也一样,懂就懂,不懂的就是“对不起……我不懂。”这是最高的智慧,也是最高的礼貌。
16、人生如同一场戏,戏已经开场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戏……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戏当真,其实人间并不是我们的老家,众生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有什么可执着的,有什么可计较的,少说一句又能怎样?退一步又能怎样?
▲南师晚年授课
南怀瑾老师的临终遗言
--节选父亲南怀瑾
为什么只能说是据说,因为如今的大学堂,已经不是原先的太湖大学堂,所有父亲身边有道的学生和长期随行的学生,都被迫离开了这个本来是父亲建立的学堂。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一切都如露如电般逝去之后,大家重新回过头来重温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时光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在辞世之前已经多次示寂。
二〇一一年六月,父亲在一次讲课时,引用苏东坡的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讲了前四句。当时后四句父亲背完了,但学生们却写不下来。父亲借题发挥,突然提高嗓子大声说:“‘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你们不懂啊!不懂啊!”这是父亲第一次示寂。
二〇一二年,父亲过生日时,曾说:“净念相继,往生净土。”待到在端午节时,他又很感慨地说,不晓得今年中秋人在哪里,仿佛已有所暗示。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王国平到太湖大学堂拜访父亲,当时,他正在做父亲的口述传记工作。父亲见到王国平,说:“国平啊,我们这个(口述)工作要抓紧时间做,我可能就最近一两年了,很可能你的采访还没有完成,我就死啦。”这又是父亲的一次示寂。
二〇一二年暑假,父亲的弟子陈峰到太湖大学堂看望父亲。父亲严肃地对他说:“以后再没有人骂你啦!”
父亲最后一次“示寂”,是在太湖国际实验小学第一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父亲一向是老顽童的性格,幽默地说自己的讲话是临别赠言,他跟这批刚毕业的学生说:“以后不能靠太老师了,要靠你们自己了。”
父亲是禅宗大德袁焕仙最为得意的衣钵传人,当无异议。父亲的学生遍天下,只是先前一代,尚有文化底蕴;后来一代,则仅有文化爱好了;其间差异似微,实则极巨。虽然父亲在辞世之前,没有指定自己的衣钵传人,但是,有诸多弟子在世界各地继续发扬父亲的精神,父亲已撒种子,已垒沃土,但看将来苗生何处,花开哪时就是了。旦复旦兮,他开拓修建的文化大道,必将更加广阔舒畅。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盖棺定论。如今,父亲已仙逝,关于他的地位和成就的争议逐渐扩展开来。父亲身前身后遭受的毁誉,非常人可以想象,也非常人可以忍受。不少人尊父亲为当代大儒、国学大师、禅宗大师。不过,也有不少人视父亲为高级策士,“在学术上经不起推敲”,“是个骗子”,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对此类争议,不论是赞誉,还是毁谤,父亲根本就不以为意。早在多年前,父亲就作了一首《狂言十二辞》来概括他的一生:
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
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
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
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
父亲在病榻最后告诉诸生的话,唯有两字:“平凡。”
信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