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智慧
金刚智慧

如何运用《心经》打通内在幸福通道?

2020-03-14 金刚智慧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在佛家智慧浩瀚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中,凝炼的《心经》包涵着佛法的精髓。
这篇经文属于般若波罗蜜多经典系统中的一部分内容。
《心经》是般若系统里篇幅最短的经典,但它具备般若经典的核心要素,也是般若经典中最为精要的部分。
今天我从《心经》的角度探讨如何建立正念,完成心理治疗。
在临床心理学没有出现之前,佛教在中国社会上长期担任心理治疗的角色,可以说《金刚经》和《心经》为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早已立下了汗马功劳
古代的很多士大夫、文人乃至老百姓,苦恼的时候念诵《心经》,内心就会平静下来。
《心经》为什么具备这样强大的心理治疗功能?我来尝试说明它的治疗原理。

认识自己
“般若”在汉语中没有能够准确对应的词汇,可以方便地译为“智慧”,但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普通智慧。

“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也可译为“度”,通俗地说就是摆脱和解决问题。
般若经典承载的内容正是告诉我们如何用智慧解决问题。
“到彼岸”既是方式又是结果。
解决什么问题?佛法解决的是生命的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心理治疗的功能来自正念。
般若就是最高的正念,《六祖坛经》把这种最高的正念称为“无念”。
生命的问题来自无明,众生处在无明的状态,无明带来了迷惑和烦恼。
说到“明”,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光明。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房间里有光,什么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没有光就会漆黑一片。
同样,生命也存在这两种状态:明和无明。
无明是相对明而言的。明是指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心灯。
这盏灯没有被点燃的时候,整个生命处在昏暗之中,这就是普通人的现实状况。
只要对生命进行深层的思考,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内心存在很多困惑,存在很多难以解答的问题。
比如:生命从哪里来,归宿又在何方?我是谁?大家在生活中早已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我”?
是你的身份代表着你,是你的相貌代表着你,是你的事业代表着你,还是你的观念代表着你?
对自己的不认识和错误认识是人生一切烦恼的根源。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人为什么活着?
这里又牵涉到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如果我们对生命缺少认识,我们的生命就谈不上有多大意义。
大多数人可能都不会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只是根据感觉和需求忙忙碌碌地活下去。
每当一种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就觉得“这对我很有价值”。
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我是谁?自我是什么?人们抛下这些重要的问题不去探索,需求什么就会去追逐什么,却没有去审视:我们的需求健康不健康?
某种需求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的是成长还是堕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正向的推动力还是破坏力?
这些问题关系到你如何决定和选择你的未来。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推动命运的力量是什么,那你的未来怎么可能幸福呢?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大家都关心自己的幸福,可是有多少人找到了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
以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由于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把不幸福的原因归结于物质环境。现在很多人都富了起来。
然而许多富起来的人惊讶地发现自己并不幸福,幸福的程度并没有随着物质的提升而提升。
主导幸福的力量是什么?幸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凡夫的生命处在无明的状态,看不清楚生命的走向,只是在昏暗中不断地追逐和摸索,团团打转。
保持距离
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也就看不清楚世界。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取决于认识的模式。
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一个认识模式,这个模式和经验、观念、心态息息相关。
我们戴着业力构成的有色眼镜认识世界,对世界的好恶和判断以自身的认识为标准。
比如,你认为某个东西有价值,另一个东西没有价值,觉得这个人很可爱,那个人很讨厌,这些判断的过程都被你的情绪处理过。
我们看到的不是客观事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和设定范围之内。
环境符合我们的设定、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觉得开心;
环境和我们的需求冲突,我们就觉得痛苦。
对于自身的错误认定是很多烦恼产生的根源。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关键在哪里?
就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观念看待这些问题,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些问题,而不是这个事件本身。
同一个事件用不同观念去看,对人产生的影响大不相同。
因此,遭遇同样的金融风波,有的人自杀了,有的人发疯了,有的人还是很淡定的。
情绪并不是你,它只是和你有一定关系。
不良情绪是内心错误观念的产物,就像身上长出的毒瘤。
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可以对情绪进行观察,与情绪保持距离。缺乏智慧的观照,情绪就会变成你的一切。
轮回之河
在当今社会上说起“轮回”这个词,大家觉得这个概念好像有点遥远,不少人根本不相信轮回的存在。
其实说清楚这个道理,并不复杂。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轮回是一种生命现象。轮回代表着心灵中的一种重复,而且是低级的重复。
轮回的根源在我们的内心。内心推动轮回的是两种力量,一是渴求,一是执著。
佛法并不认为是神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佛法对世界的解释是因缘因果,核心内容就是“业”。
业是行为,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思想的行为即是我们每天的起心动念。
行为发生之后,一般人都关注外在的结果。
其实外在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内在的结果。
心就像田地,行为会在内心播下种子,形成心理力量,形成性格和能力。
每个生命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是一张白纸,人是有天赋的,这天赋代表着过去生生世世的积累。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从无穷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
直面现实
生命蕴涵着各种各样的力量。
无明代表一种强大的蒙昧的力量:这使人们看不清楚自己的生命。
还有贪欲的力量:
各种各样对外界的需求,对财色名食睡的需求,对地位的需求,对情感的需求……这些需求推动着你不停地向外追逐,在追逐中又不断制造需求。
还有情绪的力量:这些力量共同组成了生命的瀑流。
在这种瀑流的冲刷之下,我们千方百计地满足需求,逃避恐惧。
比如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大家总想着多赚钱,赚了钱多买点保险,等等。
还有的时候,我们用各种各样的娱乐让自己暂时忘记痛苦。
但我们很少回头审视:“恐惧”是什么?“没有安全感”又是什么?
因为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现在的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但制造问题的能力更强。
社会问题很多,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直面问题的根源。
所有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是内心的焦虑和恐惧。
佛陀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阿含经》记载,佛陀在深林里修行时如何面对恐惧。
当佛陀禅修时恐惧生起,他不改变姿态,继续禅修,回光返照,观察恐惧。
看看恐惧是一种什么心理?它到底能对我怎么样?运用智慧的觉照直面现实,恐惧终将消失。
佛陀在解决轮回的现象时,探讨轮回的源头在哪里。普通人做事随波逐流,佛陀则是逆流而上。
这个探讨源头的心理过程,用佛教常规的方式来表述,叫做“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十二个要素是:
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老死是我们当下的现象,凡夫的生命必然老死。
从老死去寻找产生老死的因,这种因是业力的因,也是内心烦恼的源头。
会找到什么呢?会一步步追溯到无明。
光明不在时,黑暗让你感觉到它是个实实在在、很可怕的东西。也是一种力量,让你什么都看不清楚。
可是只要点燃一盏灯,黑暗又是什么?黑暗了不可得。
智慧的心灯通过禅修被开启出来的时候,内心的无明就被驱逐了。
修行的过程就是点亮心灯的过程。
释迦佛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发现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智慧的心灯。
每个人的生命都具有佛性。“佛”意为觉,佛性就是觉悟的本性。
《六祖坛经》的核心命题:“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悟此心直了成佛。”
我们的内心都具有菩提自性——觉悟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
修行者体认到了觉悟的本性,就可以迈向成佛。
自我治疗
每个人的内心都具有觉悟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解除迷惑、烦恼的能力,也就是说每个生命都具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谁是最好的心理治疗师?佛法的智慧告诉大家:你自己才是你最好的治疗师。
无论是从身体的角度还是心理的角度来说,我们都具备自愈的能力。
优秀的心理医生所做的工作就是疏导,帮助来访者获得内在自我治疗的一种正向心理。
传统的中医也是给病人做一个疏导,让身体恢复本身的潜能。
佛陀不是一位发明者,他是一位发现者。
无论佛陀是否出世,佛法的真理都存在,佛陀出世的意义就在于把真理给大家开显出来。
佛法开显的真理其实是超越佛教的,佛法提供的是普世的智慧和道德。
既然佛法的真理是超越佛教的,为什么我们还要笃信佛教、学习佛法呢?
因为只有通过佛教的渠道才能很好地认识真理。
不学佛,我们很难找到一种方式了解生命是怎么回事,这就是学佛的意义所在。
如果凭借凡夫的错误观念和胡思乱想就能触及生命的本质,那就太自不量力了。
佛陀一生说法的目的何在?《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这里讲的“大事因缘”就是引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
众生都可以修行成就,佛的智慧就在每个人的心头。佛陀来到世上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在长达四十五年的说法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教化众生。
佛法开设了八万四千法门,犹如条条道路通罗马,觉悟就是目标。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看待佛教宗派?”
简单地说,一个宗派就是一套修学体系,这些宗派是一套一套导向觉醒的课程,不同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群体,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
众生通过修行走向觉悟,所有心病都将不药而愈,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文章:来源网络。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免责声明:金刚智慧尊重原作者,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立即更正或删除。

 点击右上角按钮即可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一个动作改变别人的一生。
传播智慧,助人助己,福德无量,感恩常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