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情绪是人类婴儿所独有的,那就是乐与悲。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写道:“孩子天生就会笑,会在一切事物中发现乐趣,不管这些乐趣是真实的,还是他们凭创造力想象出来的,他们陶醉在喜悦之中。”喜悦感是人类最悠久、最伟大的天赋之一。喜悦感能增添人类生存的价值。人有喜悦感,生活就会变得更有意义。作为心理治疗师,我总能觉察到我的来访者开始康复的瞬间,那一刻,他们突然有了一丝喜悦感,不再对自己那么严肃、刻板。按照蒙塔古的说法,孩子差不多在出生后12周左右就具备了喜悦感,一个受到关爱和爱抚的婴儿,你可以从他的面容和双眼中看到极其自然的喜悦,再看看那些追逐嬉戏的孩子,他们的笑声传达着纯粹的欢乐。然而,孩子的快乐和兴奋也能被很快的扼杀。如果父母自身在小时候没有尽情欢笑的机会,他们就会阻止子女欢笑。这样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别笑得那么大声。”“别在那儿闹个没完。”“别成天疯了似的上蹿下跳。”我常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我很难真心的欢笑、舞蹈和歌唱?只要喝了酒,这些事情就都不成问题,可清醒的时候,我的肌肉却那么僵硬。如果孩子的嬉笑玩乐受到制止,他们渐渐就会变得阴郁和克制,将来就可能成为不能容忍孩子闹腾和大笑的父母、老师。笑的另一面是哭。诗人纪伯伦告诉我们:“你的欢乐,就是你揭去了面具的悲哀,你那涌溢欢乐的井泉,也常充满了你的眼泪。”人类是会哭的动物,按照蒙塔古的观点,哭泣和欢笑一样,对我们有着社会学的意义和心理上的作用,欢笑和喜悦让我们和他人靠得更近,哭泣者引起别人对我们的关爱和同情。对婴儿来说,这些情绪对生存有着特殊的价值。孩子喜悦的呢喃和咯咯的欢笑吸引我们走进他们,给他们提供他们所需的照顾和呵护,他们的眼泪透露着沮丧,寻求我们的帮助和慰藉。情绪表达能激起他人的回应。因此,欢笑与哭泣很可能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我们作为情感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哭泣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蒙塔古写道:“随心所欲的哭有益于自身的健康,加深我们对他人幸福的关心。”为哭泣而感到羞耻的孩子,其成长会受到严重的损伤。在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的哭泣会触动父母的内在小孩,那些未能宣泄的伤心会在他们的脑海里重现,因此,大多数成年小孩会制止孩子的哭泣。父母有意识的压抑孩子的哭泣,还以为是在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这实在是大错特错。我所说的“原痛”处理就是找到悲伤的起源,这是寻回受伤的内在小孩的关键。
孩子虽然不成熟,但他依然对事物抱有整体感,拥有一种强烈的“我是”意识。换言之,他的内心可以感受到事物的联系和统一。整体感和完整感是完美的真正含义,从这层含义上来讲,每个孩子都是完整的,完美的。整体感还让每个孩子都显得独一无二而美好,没有两个同样的孩子。这种独特让每个孩子都弥足珍贵,“珍贵”意味着“稀有和价值”。宝石和黄金固然珍贵,但孩子的价值远远超过它们。孩子一生下来,骨子里就透出这种高贵的气质,弗洛伊德就曾将孩童称为“孩子陛下”。孩子先天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是不稳定的,需要照顾者随时给予回应。如果照顾者没有准确地让孩子明白自己本来的模样,孩子就不会感到自己很独特。一个人有了这种“我是”意识,他就是一个统一的个体,是一个可以接纳自我的人,这种意识孩子天生就具备。你会发现任何一个健康的孩子,竟然都会说“我就是我”。我是”意识,它涵盖了有价值、珍贵和独特这几种品质。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心理的创伤,使我们成为有共依存问题、常感耻辱的成年小孩。每一个男人或女人的堕落,都是一个完美、独特、珍贵的孩子失去了“我是”意识。
曾被无条件地爱和接纳
孩子天生易于接受爱和温情。孩子首先必须被爱,然后才能爱人,他们通过被爱学会如何去爱。蒙塔古写道:“在所有纯粹的人类需求中,爱的需求是……最根本的……它与其他所有需求不同,是人性化的需求,它是我们成其为人。”婴儿不具备成熟而无私的去爱别人的能力,不过,他们在每个特定年龄段都用特定特有的方式来爱。孩子的健康成长依赖于有人无条件的爱他、接纳他。只有满足了这一需求,孩子才能散发出爱的能量,才能够爱别人。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得到爱,他就会缺乏“我是”意识,依赖性变强,自我中心意识开始作祟,永远也无法形成真我。我所说的受伤的内在小孩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就是在适应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后果。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是孩子遭受的最严重的缺失。一个成年人内心如果埋藏者不完整和受伤的内在小孩,他的耳畔就无法听到来自别人的世界的声音。但是,对爱的需求却从未离开过他,渴求依然存在,受伤的内在小孩只好努力用各种方式去填补这块空白。寻求并守护受伤的内在小孩之时,你要给他他所渴求的爱和无条件的接纳,这样才能给他“松绑”,让他可以接受和认可别人,并学会如何去爱。喜欢我就加我吧!喜欢我就把我分享给您的好朋友吧!我的微信公众号请搜索:身心灵港湾 或加:hahaha-888。感恩您的关注与分享,感恩有您!
情感、婚姻、抑郁个案心理咨询微信号:76858989 颜泽(大千)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