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是激发热情和创意的教室 | 我的食物简史(下)
2020年2月12日到2月22日,共有85位写作者加入“我的食物简史”第一期写作计划,10天书写文本40期379篇,共计435553字......非常感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可以聚到一起,从关心自己的饮食出发,看到食物和我们自己、和家庭、和社区、和社会、和整个大自然(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关系与互动。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分享湘妹子雁心的食物简史(下)。一起在雁心返璞归真的旅程之中,重新发现、重新回归生命本真吧~
灵性、生态与食物
核心
一己之心即天地万物之心/气吞山河/腹纳乾坤/食之道/请三思
让我把食物与灵性连在一起的是舒米,一个提供生态教育、灵性教育的地方。
2018年夏天,有了觉醒意识的我偶然看到舒米学苑招募学员,主题“土壤、灵魂、社会(Soil、Soul、Society)”吸引了我。八月中旬,我只身来到舒米学苑所在地——广东中山旗溪村,五桂山下的小村子,清澈的山泉溪流、青翠的竹林果树、大片的农场、浓郁的兰花香让初来乍到的人儿心生欢喜。行李不多,很快安顿下来,自告奋勇做饭,在厨房见到沃土工坊、北京农耕学校、舒米学苑的创始人郝冠辉老师,当时以为是同学,也没多问。过了半天才知道这位笑容满面的青年就是传说中的沃土小郝。
在舒米,大家轮流做饭、打扫,一起动手,用心创造整洁有序的环境。厨房是欢笑最多的地方,只要用心没有做不好的饭菜。在这里,每顿饭我都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然后收拾清洁,恢复到做饭前的整洁。那时前院的杨桃树正在开花结果的高峰期,每天在树下可以捡到几十只杨桃,随时有水果吃。后院的龙眼树也是硕果满枝,柿子树的落叶不多,几个红柿子挂在枝头被鸟儿们先尝鲜啦。
短短十天,在舒米体验的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改变了我。许多第一次自然发生了,比如第一次做十几人的饭菜;第一次做落叶厨余堆肥;第一次亲手摘火龙果;第一次在杨桃树下吃饭;第一次吃到美美的素蛋糕、素火锅;第一次喝到手工酿的啤酒;第一次把普洱茶喝到全身通透。在舒米,我们学习、摘菜、散步、爬山、游泳、看电影、喝茶、读书、画画、唱歌、聊天……我们的友情就这样像煲汤一点一点变浓,我的胃和心更加柔和。
做食育的丹娜同学展现了她精湛的厨艺,百变素食料理好看好吃能量足,她还擅长做西点烘焙,曲奇蛋糕面包都让味蕾无比满足,后来丹娜就留在舒米,继续她的食育。谢谢丹娜让我看到食物极致之美,感受到食物蕴藏的真情。
2019年12月,我又一次来到舒米,只为见到这位83岁的圣贤——萨提斯·库玛先生(Satish Kumar)。这位印度籍的英国老人创办了赫赫有名的舒马赫学院(Schumacher College)。这所小而美的“魔法学校”提供基于社区的整全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灵性教育。2018年夏,舒马赫毕业生梁迎与沃土工坊负责人郝冠辉联合创办了舒米学苑,把舒马赫的教育模式和内容本土化。
在夜晚的分享会之前,萨提斯先生带我们做印度风味的晚餐。舒米厨房的掌门丹娜做助手,有幸被丹娜随机选中做志愿者,我们五六人洗菜切菜摆盘清洁。大家有序地忙碌,在两个小时做好了60人的饭菜。萨提斯先生不断夸赞我们做得好(perfect)。我想是他的高频能量充满了厨房,让沉浸其中的我们心手相应,愉快地完成,不觉得累。
我由衷赞叹萨提斯先生在厨房既运筹帷幄,有条不紊地协调这个临时的团队,又亲力亲为地做菜,他的厨艺真好。那天的晚餐我吃得很认真,每一口都细嚼慢咽,满足和幸福的感觉涌出来。后得知,萨提斯先生每个月与舒马赫学生一起做印度咖喱,这个传统已经有20多年了。我想这就是舒马赫教育的精髓之一,厨房是激发热情和创意的教室,是洋溢欢乐和美味的地方,是生活与修行的道场。
谢谢萨提斯先生充满热情和能量的分享,他让我看到生命绽放的永恒美丽,明了身土不二、自净其意的涵义,也坚定自己在乡村生活的路。谢谢舒米,让我对食物和身体有了更敏锐的觉知,让我连接到更广阔、更纯净的世界。
湘峰寺斋饭之缘
去年秋天,我有缘在长沙飘峰山下的山庄小住两月余,继续实践半农半X生活。山庄有果园、菜地、稻田、鱼塘、羊舍、鸡圈,特別的是这里有一所自然学校。周末和节假日,孩子们从城区到这里,在自然中学习,观察植物、飞鸟、昆虫等,又体验种稻,从插秧到收割,做小小自然农夫。
站在自然学校望向青山的方向,一座明黄的楼好似嵌在两座山峰中間,定睛可见蓝天、碧水、净土的字样。不久得知,半山有座正在重修的寺院,叫湘峰寺,住持是年轻的宗忍法师。在见到师父之前,我去过几次湘峰寺看日出,有庄严之美。
记得第一次见师父,我跟一所自然学校的校长西米一起去,正巧赶上晚饭。在师父的邀请下,我们留下來吃斋饭,一桌子五彩缤纷的素食很可口,当时有义工、信众,共七八人。这不是我第一次在寺院吃斋,知道有规矩。
师父请我们静默一分钟然后吃饭。大家几乎没有说话,师父偶尔说一句,多吃菜,尽量光盘。后得知做饭的是师父的父亲,从安徽过来帮忙。师父15岁出家,才满30岁,已是他重修寺院的第三年。饭后,师父送我们一袋供过佛菩萨的水果,说这是结缘。我們收下,分享给朋友。
后又去了几次湘峰寺,师父请我喝茶,为我解惑。有一次,因厨房义工身体不适,师父托我到厨房帮忙,有机会发挥厨艺,半个小时炒了七个素菜,莴笋丝、胡萝卜、木耳、白菜、豆腐、香菇、青红椒等。大家反馈味道挺好,我心甚喜。
因为寺院的清净,吃斋的内涵不仅是吃素,这里的是食物由十方供养捐赠,更容易生起恭敬心、感恩心。在寺院,食物是敬佛的供品,是结缘的礼品,是联接僧尼与众生、佛国与人间的桥梁。
不知何时起,我爱读诵《六祖坛经》,对禅宗丛林尤为倾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深得我心。后读一行禅师所著的《故道白云》,知佛陀托钵乞食,起初并非素食,全然接纳。后设戒律,第一条为不杀生。且素食长养慈悲心。
宗忍师父认为,佛教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教育”,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每一个出家人所承担的就是老师的角色,把我们所知的传播给更多的人,让这些人都能够明白至理,省察内心,在自己有限的人生中活得更加快乐,甚至得到解脱。
食物就是方便法门,开启智慧圆满人生。
小农夫和米乐会的故事
2019年冬至,我欣然参加湖湘自然科普中心在长沙岳麓山雨花斋举办的第五届风孩子米乐会,这是大小自然农夫们的年终聚会。
小农夫和爸爸妈妈们经历了春天的播种插秧,夏天的露营夜观,秋天的拌禾脱粒,享受辛劳之后丰收的喜悦。到了冬天,小农夫们用自己种的生态稻米,做成各种大米美食,有红枣米糕、菠萝饭、炒米、八宝粥等,带到米乐会和更多人分享。
在米乐会上,小农夫代表分享自己的故事,重温种稻的经历和感受,有累的时候,更多是开心。孩子的童真感动了在场的人。其实,很多大人都不一定能清楚说明一粒稻米的来由,因为远离土地,所以小小自然农夫更显得难能可贵。
那天中午我们在雨花斋,以赤诚恭敬感恩的心品尝素食,玉米、荞麦、米饭和五色素菜丰富又营养,大家都吃得很香,而且光盘,最后用热水倒在碗里涮一涮喝掉。用餐期间,小农夫们略带羞涩又自豪,把自家做的米作美食端到每个桌前跟大家分享,来吃素的老人们笑容满面地说谢谢,真好吃。屋内和乐融融,食物就这样轻松地把人与人连结在一起。
米乐会是极好的食物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因为做自然农夫的这一年,孩子们真切知道食物来自土地而不是超市,并在亲手耕作中真正明白“盘中餐”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感恩和分享。相信他们再次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定会感同身受。春种秋收的过程定会滋养孩子的身体和心灵,让他们更健康,更开朗,更有生命力。
做自然农夫的这一年,孩子们近距离观察稻田生态系统,认识稻田的众多居民,感受到健康的土地是什么样子,明白生态耕种的意义。不打化学农药除草剂杀虫剂,不伤害土壤,土壤才会慢慢健康,才能孕育更多的生物。
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健康土壤的标志之一,也是健康安全的食物的保障。当禾苗在东方蝾螈、萤火虫、风轮草、叶下珠等动植物伙伴的陪伴下成长,凝聚天地万物之精气,这样的稻米更具有生命能量。
正如湖湘自然创始人、大号风孩子西米老师所言:“第五届风孩子米乐会,第一次真正分享给完全陌生的人们以自己种出来的大米美食,不论是米老头还是八宝粥,孩子们做的食物感动了许多人。更重要的是,我们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支持健康的土地上种出来的有温度的食物,希望更多人和我们一起。”
我跟西米说,来年我想陪伴风孩子自然农夫,耕耘四季。她笑着答应。
奶奶、葬礼和食物
奶奶出生于民国,含辛茹苦拉扯七个儿女长大,一度饿到连红薯、稀饭都吃不上,爸爸回忆他小时候从没吃饱过,米汤清得见底。好不容易儿女成家立业,奶奶老了,各种好东西也吃不下什么。
我出生在祖屋,是长孙女,幼年记事晚,随父母在外地,很少回老家,对奶奶做的饭菜没什么印象。我考上大学后,每年回老家一两次。七十多岁的奶奶身体明显衰老,在儿女家吃饭,饭量很小。她依然保持初一十五吃斋的习惯,只用白饭加一点咸菜、青菜。
奶奶疼爱我,她总是笑眯眯的。记得有几年,奶奶会做薯片子,把蒸过的红薯连皮捣烂压成薄片,晒得焦干,耐放。等儿孙回家,她就拿出薯片子。妹妹嫌硬磨牙,我倒是很喜欢吃。撕下一小块,入口无味,慢慢嚼软,甜味透出来。后来奶奶做不动了,再也没吃到那种味道的薯片子。
去年春节期间,我在泰国游学,那时奶奶大病发作,时好时坏,我在清迈有一片白塔的寺庙为她祈福,之后与奶奶视频,最终奶奶沒有熬过去那个寒冬,享年八十三岁。
我赶回老家参加奶奶的葬礼,祖屋挤满了人。奶奶生前人缘好,子孙多。爸爸是长子,披麻戴孝,已经有两天一夜没合眼休息了,大小事情都要他决断,包括食物。老家湖南衡阳的红白喜事多请村厨搭灶架锅,食物以荤腥為主,至少十个碗,扣肉、鸡肉、猪肚、鱼丸……
比较特别的是巴海蛋,做法是在把鸭蛋尽可能打散,往里加入嫩豆腐、粉丝碎、木耳丝等搅拌均匀,放入蒸笼,大火转小火,蒸熟,等稍凉一些就切成小块装盘。那时我没吃全素,除了巴海蛋,还吃豆腐和一兩個小菜,也吃不下多少。
我记得每桌放一叠厚的红塑料袋,老人把没吃完的大鱼大肉装回家,食物浪费不多。毕竟肉食在乡亲们看来还挺宝贵的。
三天的葬礼在冷风细雨中结束,奶奶不在了,借由食物触碰一下那段哀伤的时光。
我的食物简史就此告一段落,思与行继续。
作者:雁心
自然讲师、自由写作者
图片来源:雁心
相关阅读:
爱在一蔬一饭间 | 我的食物简史(上)
半农生活好滋味 | 我的食物简史(中)
良食基金致力于促进食物体系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机构愿景:同一世界,同一健康。机构使命:推动良食改善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星球健康。
2019年6月24日,良食基金在北京发布《良食倡议》。
我们认为以下观点不证自明:
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与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威胁。
没有人应该挨饿。
没有人值得为不好的饮食方式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不应该浪费食物。
没有任何理由需要让农场动物遭受虐待。
我们认同以下观点:
改变现有的饮食结构和生产方式能够积极有力地延缓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改善公众健康,并且在人口增长情况下更好地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社会公平。
良好的饮食结构能滋养身心和社群。好的食物生产与消费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好的食物是改善公众健康和生态系统的最有力杠杆。
每一个人都应当了解自己的食物是怎么来的以及如何影响自己以及世界。
饮食、健康与环境保护的科学证据已经非常清晰,我们需要立即行动。
在生态文明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有绿色消费权。
我们承诺并且呼吁全球所有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为了人类未来,践行以下《良食倡议》:
植物领先——以植物菜品为主,占比不少于85%。
动物福利——不支持让动物受虐待的产品,比如笼养鸡鸡蛋。
健康饮食——选择全食物,支持健康烹饪,避免高糖、高盐和深加工食品及饮料。
减少浪费——节制点餐,实施光盘。
当地当季——尽可能选择当地当季食材,支持生态种植,支持小农。
循环永续——减少一次性用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如有可能,实行垃圾分类。
生物多样——拒食野生动物,选择可持续水产,支持可持续的多样食材。
食物教育——推动食物教育,参与食物教育课程。
CONTACT US
良食基金
机构邮箱:info@goodfoodchina.net
「良食基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旗下关注食物与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基金,旨在引领食物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通过良善的食物创造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