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让别人“觉得”你善良,真的不重要

2020-03-05 慈诚罗珠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NEW  BOOK

20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44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3


六,没有针对心相续而一直口头空谈,如同鹦鹉学舌,无有实义。

                                                             

学到的东西如果没有落实到心中,只是懂得一些佛教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如同鹦鹉学舌。

《现观庄严论》的开头,就是讲发心。菩提心是《现观庄严论》里面的一个难题,因为《现观庄严论》中浓墨重彩的诠释,已经把菩提心推到非常复杂的地步,学懂这部论典,需要很长时间。一会儿研究佛有没有菩提心?如果佛有菩提心,那佛的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是胜义菩提心,还是世俗菩提心?十地菩萨有没有菩提心?十地菩萨的菩提心是有执著的,还是没有执著的?完全是简单内容复杂化。

当然,对喜欢学习的人来说,全方位地了解菩提心,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不去落实,就是没有意义的。有些人就只是学不会修,所以最终根本没有菩提心,也无法将菩提心深入到內心。而《修心七要》、《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等论著当中讲的菩提心及其修法,却不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也没有失去其精华,非常适合现学现用。

选择走哪一条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如果时间很充裕,想全盘了解佛法的内涵,就去学《现观庄严论》等五部大论;如果不想知道这么多知识,只是想解脱,就要学加行,修加行。学一个修一个,活学活用。在修得比较好的时候,就要把所学的知识与体会转化为行动,用到与同事、家人、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让大家看到佛教徒的变化。如果学了很多年,却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一如既往地自私、顽固、傲慢,学佛就成了没有用的幌子。

正确的佛法教育,可以让一个普通人变成佛菩萨;错误的佛法教育,也可以把我们变成法油子。教育很重要,教育的方法更重要。闻思修行很重要,闻思修行的方式更重要。如果没有将法义浸润到内心当中,只是学会一些佛教名词,知道什么叫作四圣谛、世俗谛、胜义谛等等,却没有实际修行,只会鹦鹉学舌,是没有意义的。



 

七,以偷盗强抢诈骗进行不予取来作布施,如同将皮袄泡在水里,无有实义。 

依靠偷盗、抢劫、欺骗等行为赚得的钱用作布施,是没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曾经讲过,假如有人因为没有钱而无法维持生计,另一个人自己没有钱,为了让穷人活下去,便毫无自私心地去偷、去抢,然后将偷抢所得的财物送给别人。在大乘佛教里,这是允许的。

此处所说的没有意义,是在偷盗、抢劫、欺骗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给别人布施什么,只是为了自己赚钱。在不择手段地赚了很多钱以后,又做贼心虚地拿出一部分钱财去布施,这种布施就没有太大意义,还不如不盗不抢。普通的布袄可以入水洗涤而不会毁坏,而羊皮袄却不能入水。



 

 八,以加害众生来供养三宝,如同割儿子的肉给母亲,无有实义。

 

如果以血腥屠杀、暴力、剥削、欺骗等对众生有害的方式得到的财产用来供养三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些财物沾满了伤害,包含着极大的罪业。

比如,故意杀生,用众生的血肉去供养佛法僧,这不但没有功德,而且是很严重的错误。有些宗教喜欢以众生的生命,或者是现场活杀众生的鲜血和肉供养、祭祀神灵,这都是有悖因果的糊涂之举。虽然他们的宗教允许并鼓励这样的行为,但这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贿神灵的举动,历来是佛教极力反对的。


《入行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只要伤害了众生,就已经严重地伤害了佛菩萨。用伤害众生赚来的钱去供养佛菩萨,佛菩萨根本不可能欢喜。虽然佛菩萨不会有凡夫所谓的喜怒之念,但假设有,那佛菩萨绝对不会喜欢杀生祭祀,而会希望我们能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就是对三宝最好的供养,此外不需要再去寻找什么其他的供养了。


平时我们供花、供曼陀罗,是积累福报,表达对佛的虔诚、恭敬的方法。其实佛真正需要的不是这些,而是让我们去帮助众生、利益众生。在大乘佛教里,慈悲心、菩提心、利益众生,以慈悲心和菩提心做义工、救灾、捐款等等,才是最完美的供养与恭敬。既是自己在修持六度,同时也是供养佛菩萨,是积累福报的绝佳之方。


在大乘佛教当中,大悲心是最高级的供品。如果想忏悔,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积累资粮,菩提心也是绝佳之道。哪怕内心产生了一个菩提心的念头,都是最上等的供品。反之,如果用伤害众生的手段赚得的钱供养佛菩萨,就像把别人儿女身上的肉切割下来送给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的父母会高兴吗?只会悲痛欲绝!

凡是对众生有害,让众生受苦的事情,永远都不会成为给佛菩萨的供品。哪怕再小的利益众生,也是最上乘的供品,是佛菩萨最开心的事情。




 

九,为了今生的一己私欲而道貌岸然、忍辱负重,如同猫潜伏杀老鼠,无有实义。

 

为了此生的名利等现世利益,而装模作样、诈现威仪、道貌岸然地持斋戒、修忍辱,看似平和淡然,实则包藏私心,所有的行为,都是做给别人看,都是为了达到自己今生的某些利益,则纵然虚有其表,也没有任何意义。这就像猫在伺机捕捉、吞食老鼠之前,其每一个动作,都轻手轻脚、小心翼翼,但实则暗藏杀机一样。


 

十,贪图现世的名闻利养而行广大善法,如同用如意宝珠换一个小葫芦或一团食物,无有实义

做任何善事的伟大与否,都取决于发心,而不是事情本身。表面上捐很多钱去修庙、造佛像等等,但目的只是为了今生的名誉、地位,就像用如意宝珠换得一个葫芦、一个苹果或一碗饭,这不是很愚蠢的事情吗?

如果有了出离心、菩提心,这些善根就会成为上佳的解脱之因,可因为目标不是解脱,而是世间的蝇头小利,所以就只能换取微乎其微的今生利益了。此处所谓的世间名利,就如同葫芦,解脱之因就像如意宝珠。



 

十一,虽然多闻但自相续处于平庸状态,如同医生罹患痼疾,无有实义。

 

就像医生感染了严重的疾病,也知道该怎么治,却讳疾忌医,则所有的知识,都是没有用的,病痛依然如故。知道怎么样去成佛,怎么样去消灭烦恼,却没有去实操,所以至今内心仍与凡夫没有任何区别。


 

十二,精通教言却无有觉受境界,如同富人无有仓库钥匙,无有实义。

  

精通修行诀窍,但因为从来没有修过,所以没有修行经验,是没有意义的。

就像一个富翁没有自家仓库的钥匙,哪怕里面存放着各种宝物,也不能让宝物发挥作用。





十三,自己不了悟法义却为别人宣讲,如同盲人导盲,无有实义。

 

虽然在家居士也可以讲法,但前提是自己不但要懂,而且还要有修行的体验。在此之前,暂时可以交流、讨论、复习,但如果想不依靠其他人的讲解,自己去讲佛教的经论,则首先自己必须精通法义。如果自己都不精通就给别人宣讲,是很危险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简单的内容还好说,如果是密法,则要慎重考虑,否则就像导航出了问题,不知道会把大家导到什么地方。

学好修好以后,如果有必要,还是可以讲法。但除了长期学修以外,还必须要有传承。自己从来没有在一位善知识面前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听过,只是看看书,大概了解一下,便信口开河,则如同盲人为盲人带路。

修行也是一样,从来没有认真地学过一个修法,单单看书了解一个大概,就开始单打独斗地盲修瞎练,其后果也很危险。尤其是有些比较深的诀窍修法,更不能如此草率。

 

十四,将方便生的领受执为殊胜境界而不寻求实相义,如同将黄铜当成黄金,无有实义。

 

通过中观的逻辑去推理以后,能获得一种单空的结论。修习这种结论,也会有一些空性的感受和体会。之后便停滞不前,认为自己所感悟的空性就是至高无上的境界,自己已经明心见性,再也不去寻找心的本性光明如来藏,这也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把黄铜当作黄金一样愚蠢。所以,在稍微有一点感受的时候,一定不能满足现状、浅尝辄止,而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