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缺乏福德,就会有很多怀疑

2020-02-20 慈诚罗珠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NEW  BOOK

20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42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41


第十三,无义之十四法

                                                             

  

从解脱的角度来说,很多世俗的事情都没有意义。对修行人来说,有些事情更是特别没有意义。我们要尽量不做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而要把时间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上。

在此讲了十四项无意义,每一个都是先讲内容,再讲比喻。

一,获得人身后不忆念妙法,如同已到宝洲空手而归,无有实义。


 

获得暇满人身,不闻思修行,就像去往宝岛却空手而归,实在没有意义。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或更早的时期,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岛屿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珠宝,印度商人常常结伴前去取宝。如果去到珠宝满地的岛屿,结果却一颗珠宝也没有带回来,白白错过了大好良机。大家都会说这个人很蠢、很可惜。但是更遗憾的,却是拥有人身而不闻思修行,不思考解脱的方法,一辈子都操持着与解脱无关的事情,频频造作各种罪业,这实在是太没有意义了。

今生拥有暇满人身,都是多生累劫积累各种资粮的结果。释迦牟尼佛圆寂的时候就说过,佛陀住世时度化的,是善根最成熟的人群。佛陀圆寂后,以语言、文字来度化的众生,也即我们这些众生,是善根成熟得比较晚的人群,所以只能在2500多年以后,才有机会听闻佛法,精进修行。尽管如此,我们也是佛的所化众生,也算是有福报的众生了。

从整个六道轮回的角度来讲,人身是一个超级奢侈品。在获得暇满人身的时候,要尽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要为生存而生存,成为赚钱的机器。虽然为了生存,有些事情不能不做,但也应该适可而止。否则一失人身,就不复再得了,那时再后悔也无济于事。

至于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但这些所谓“有意义的事”到底有没有意义,等我们临终一刻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就知道了。在经历了一生的风风雨雨之后,问问自己,走的时候究竟能带走什么?

世间的很多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在年轻气盛、思维青涩、经历浅薄的时候,会认为自己当时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才幡然醒悟,可那个时候知道,也为时晚矣。

佛陀告诉我们,不要等到那一刻,现在就要懂得取舍,知道首要的是什么,次要的是什么,再次要的是什么,什么最不重要。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就不要花太多时间来满足虚荣、攀比等等的需求,要学会简单、朴素地生活。

很多人号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唯物主义者,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却多半是为了满足精神的虚荣和攀比的需求,不是为了肉体的需求。很少有人愿意安于清贫或者平庸,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地生存。生命短暂,稍纵即逝,要懂得珍惜。如果不攀比、不虚荣,生活节奏不是太快,就能在平淡之中,安享一份悠闲与恬静。

 

二,进入佛门后置身于俗家琐事,如同飞蛾扑火,无有实义。


这里的“进入佛门”,应该指的是“出家”。出家人的本分,是闻思修、戒定慧、讲辩著。如果出家以后,仍然忙于商务贸易等在家人的事情,是非常没有意义的。

就像飞蛾,因为喜欢火光,又不知道扑进去的严重后果,故而投入到火光中,最后被活活烧死。

 

三,无有信心住于善知识前,如同身处海边而渴死,无有实义。

 

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希望善知识指引解脱之路,然后自己去修。虽然每个人都需要依止上师,但依止上师的前提条件,就是信心。没有信心,根本不相信佛、法、僧,不相信上师的功德,则即使十年八年跟在一个非常优秀的善知识身边,也没有意义。因为没有信心,所以不会随学上师的功德,反而会挑剔上师的过失。

如果没有信心,依止上师的时间越长,越能看到上师的缺点,因为是戴有色眼镜看事情的。其实这些都不一定是上师本身有缺点,而是观察者自己有问题。

缺乏福德的人,即使身居海边、湖边或河边,也会干渴而死,因为他不愿意喝水,或者怀疑水里有毒。没有信心而依止善知识,也不可能得到法雨的滋润。

四,不成为四种根本罪与我执之对治的法,如同斧头与木材放在一起,无有实义。

 

 

修学佛法,却不能对治杀盗淫妄等罪业,不能摧毁我执,那无论出家在家,无论大乘小乘,都没有意义,如同斧头不用来砍木头,而是仅仅和木头放在一起。

无论小乘、大乘,中观、大圆满等任何法,都是用来控制恶行、推翻我执的。只要推翻了我执,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假如没有达到这两个目的,则即使五部大论倒背如流,辩论研讨战无不胜,讲经说法口若悬河,著书立说读者众多,但对自己的解脱也没有任何意义。佛法的智慧就像斧头,杀盗淫妄的行为和我执就像木头。斧头本来是砍柴、砍竹子用的工具,只有拿着斧头去砍柴,斧头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仅仅将木头和斧头放在一起,斧头自己是不会去砍柴的,所以即使过了100年,也没有意义。

本来自私自利和慈悲心、菩提心是矛盾的,可为什么我们所学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却不能对治自私自利呢?就是因为没有把慈悲心用到该用的地方,只学到理论,却没有落实到心里,所以烦恼和执著能够和平相处。师兄之间的嫉妒、傲慢、侮辱、歧视,便因学佛层次、文化背景、经济实力等等而日益炽盛。学佛学了很长时间,师兄之间却不懂得礼貌、尊重、让步,稍稍有一点不满,便相互诽谤、排挤……我们必须知道,这都是不对的。

这样的学佛一点都不能打击“自我”,不会让“自我”受到任何损失,反而因学佛的虚荣,而将“自我”滋养得更加隐蔽且硕大无比。这样的学佛,还有什么意义?


To Be Continue

缺乏福德的人,即使身居海边、湖边或河边,也会干渴而死,因为他不愿意喝水,或者怀疑水里有毒。没有信心而依止善知识,也不可能得到法雨的滋润。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