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之慧学
菩提道灯论
下面讲“慧”学:
离慧度瑜伽 不能尽诸障
为无余断除 烦恼所知障
故应具方便
如果不能以万法空性见而修法,就不能完全净除罪障,只能净除一部分。为了无余断除贪、嗔、痴等烦恼障,以及万法实有存在的所知障,必须要具备方便。即除了有空性的见解外,还要具备持戒、安忍等方便,这样才能够真正修成寂止的禅定。
修慧度瑜伽 般若离方便
方便离般若 俱说为系缚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称为方便,最后一度是般若智慧度。如果把六般罗蜜多分开修持,即般若度和前面的五度分开,就会形成系缚。方便和般若要一起来修持。
如果“般若离方便”,即只修空性,而没有前面的布施、持戒等五度,虽然会有空性的见解,但不是佛陀、阿罗汉的人无我的空性见解,是单空,所以应该舍弃。或者“方便离般若”,即只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五度,没有空性,可能会得到一些今世的利益如健康、长寿、诸事顺利等,但是这些福报最终都会消耗殆尽。
故二不应离 何慧何方便
为除诸疑故 当明诸方便
“故二不应离” 方便和般若一定要一起修持。
“何慧何方便”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方便?
“为除诸疑故”那两种各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当明诸方便”下面清清楚楚地来讲。
与般若差别
下面讲方便和般若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差别是什么?
除般若度外
施波罗密等 一切善资粮
佛说为方便 苦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彼速证菩提
六度之中的般若指的就是空性的见解。它不是一个单独修持的法,必须要结合布施、持戒、安忍等来修持。修任何一个法都要具备般若度,要有空性的见解。
比如修持布施时,我布施给他人物品,在布施的过程中,布施的人—我,布施的对境—他人,以及所布施的物品或者钱财等,这三者都不是实有存在的。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和他人,布施的物品也是找不到来、去、住的,最终都是空性的。
在守持戒律的时候,守戒的我是不存在的,我所守持的戒律以及守戒的对境,这三者都是不存在的。
在精进方面,比如在看经书的时候,看书的人—我,我所阅读的经书,以及我在阅读经书过程之中,一定要好好背下来的一颗精进的心,都是空性的,都没有任何实质性。
修安忍时,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者物,见到或想到时生起的嗔恨心,生嗔恨心的我都找不到真实的来去住,生嗔心的对境仇敌也不是实有的,我对他的嗔恨心也不是一直存在,是无常的,最终化为空。
我们修持方便的时候,必须要结合空性的见解,结合般若度。
佛说为方便 苦修方便力
自善修般若
要精进地去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方便,受再多的痛苦也要坚持,同时不要忘记般若度,要按照佛陀所说的,方便和般若结合起来修持。“彼速证菩提”,这样修持就可以快速获得佛陀的果位。
非单修无我
不是单修一个单空、无我。方便和智慧是要结合起来修持,万法显现的当下,没有任何的实质性。
遍达蕴处界 皆悉无有生
了知自性空
五蕴十八处界,没有实质性,没有生、住、灭。
我们的五蕴,血肉身体,没有来、去、住,如同在梦境之中,感受再强烈、再真实,但是醒来之后,找不到梦的生处、住处、灭处。我们的身体也是没有生、住、灭的,这个身体现在只是暂时显现,会有变化、坏灭等。我们的感受,比如用手掐自己时会觉得痛,或者会觉得皮肤非常柔软,或者想这个是白色那个是红色,这个好、那个坏,或者相续之中贪、嗔、痴、邪见或信心起来的时候,这一切都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
因为无论是我们相续之中贪、嗔、痴,还是外面的山河大地,或者是对佛法的信心、对轮回的出离心,都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全部都找不到生、住、灭,找不到来处、住处、去处,所以这里说“无有生”,没有生处就找不到来处和去处。
“了知自性空”所有一切万法不是单空,而是显空双运的。显现的当下没有任何实质性,就如同梦中显现一样,再真实、再长久,本体也是空的,一觉醒来之后,无法恢复到梦里的情景,所以一切万法的自性都是空性。
说名为般若
这样讲就称般若,就是显空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