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会低头的,往往才是成熟的麦穗

2020-02-06 慈诚罗珠堪布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NEW  BOOK

20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41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39


三,并行闻思修正法是无误之举。

                                                             

 

“并行”的意思,是说闻思修三者不可脱节,需齐头并进。

无论是主张只实修不学习的实修派,还是只学习不实修的学院派,都是偏颇、片面的。闻思最终都要实修,修了才能够证悟,证悟了才能够断除烦恼,断除了烦恼才能够解脱。但修行的前提和基础,就是闻思。没有闻思,就不知道修什么,如何修。

缺乏闻思的实修,叫作盲修瞎练,这会迷失方向,再努力也没有结果;不用于修行的闻思,就成了一种纸上谈兵或口头禅,一辈子都在学习、辩论,始终不能断除烦恼、求得解脱。先听闻,再思考,然后去修。修完以后又去听下一个法,这样循环往复,才是正道的修持。

以前法王如意宝住世的时候,也非常赞叹闻思修并行,也就是要求大家闻思修行轮番交替进行。因为闻思对修行有很大帮助,修行有点感觉的时候,就会对解脱、成佛、度众生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勇气,然后又继续修,这才是正确无误的选择。

 

四,见解高上、行为谦下是无误之举。 

见解越高越好,最好能证悟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同时,行为却要低调。不能声称自己是成就者,可以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虽然密法讲过,在某些阶段,可以不排斥一些不受约束的行为,但这根本不是没有任何修行境界的人之所为。

其实,这也是一种训练方式,比如,做梦的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为了消除梦中对悬崖的恐惧,便故意从梦中的悬崖上跳下去,结果不但不会有任何伤害,而且可以更加坚定地知道,梦中的虚幻景象无利也无害,继而从根本上断除对梦境的执着一样。

当学密境界达到一定程度,可以将所有现实生活与梦境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的时候,为了从根本上断除烦恼习气,所以会故意去做一些普通人不敢做的事情,以践踏对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念,好与坏的执著等等,并能从中感受到彻底的清净和空性,让原有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但这不是初学者的境界,如果刚刚灌了一个顶,听了一点密宗续部,连密法是什么都说不清楚的人,就不要妄称自己是什么成就者、瑜伽士、空行母,这种自欺欺人的把戏,不但对自己的今生来世贻害无穷,而且也给佛法与其他佛教徒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

我们现在最好的对策,是依法不依人,这也是佛陀当年给我们制定的原则。

其实,藏传佛教的视师为佛,也不是依人不依法。因为在依止上师之前,已经经过了长期的观察,这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单单依人,就不需要这么长时间的观察,遇到一个自己认可的人就可以了。在长期的观察过程中,不是观察对方有没有地位,有没有势力,有没有钱,而是观察对方有没有戒定慧,有没有闻思修,具不具备教证二法,这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的表现。如果一个人经得起长时间的观察,那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师。之后视师如佛,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观察而盲目崇拜,且遇人不善,就只能自食其果。当然,如果不准备依止对方,我们也不要随意否定、毁谤。佛陀讲过,只有我和像我一样的人,才能评论别人的行为。意思是说,除了佛以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别人究竟是错还是对,连动物里面都有佛菩萨的化身,我们无须去观察和判断别人的对错。

莲花生大师说过:“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证悟空性后,即使有了开放、高远的见解,但行为仍应该细致低调。

密法的甚深行为并非人人可行,如果境界低劣,仍然停留在因果轮回的层面,将一切都执为真实,金钱、名利都紧抓不放,与没有学佛的人别无二致,行为上却异常开放、毫无节制,杀盗淫妄、无恶不作,这样只能毁坏自他。

如果这样的人给我们指路,那终点肯定是恶趣。我们不要以为学了密法,就什么都可以肆意妄为。密法从来没有这么讲过,这是有些人为了利用密法达到私人目的而故意掩人耳目的把戏。

要明白这些道理,必须要有闻思,所以千万不能忽略闻思。

 

 五,心胸宽广、誓言保守是无误之举。


小乘行人只证悟了人无我,也即空性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智慧显得比较紧促、狭窄。唯识宗比小乘佛教开放一点,却仍然没有完全证悟法无我。自空中观比唯识宗的见解更胜一筹,但由于还没有证悟心的本性如来藏,所以智慧也不够开放。

最深广的智慧,是第三转法轮关于如来藏光明的内容。禅宗的明心见性,密宗的时轮金刚、大手印、大圆满等等,就属于无限广阔、开放的智慧,是一切万法的真实本性。

在证悟此等智慧之后,戒律或自己的承诺却要严谨,无论是吃素、戒烟、戒酒等每一件小事,都不能放纵、大意。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学大乘佛教的,就可以疏忽小乘的戒律。除了戒律以外,包括在念咒、闻思、行善等方面的承诺,也要认真对待、言出必行。

就像入座和出座以后的现实生活最终虽要圆融,可在一开始,却无法圆融一样。虽然在八地菩萨的时候,或者至少是证得一地菩萨的时候,智慧与戒律可以圆融一味,不需要故意用戒律把自己束缚起来。印度的八十位成就者、济公和尚、六祖惠能大师等成就者就可以不受戒律的控制。但哪怕是六祖惠能大师,也在开悟以后,示现了品行高洁、戒律严谨的宗风。与猎人在一起长达十五年,也没有吃一口肉,而只吃肉边菜。像我们这种初学者,放松戒律就更是为时太早。

通过修行来逐步提升智慧,戒律也可以相应放松。到一地的时候,智慧和行为基本上可以圆融。就像知道是在做梦,则从梦中的悬崖跳入深渊也不会有任何损伤。如果不知道自己在做梦,却不顾一切地跳入深渊,就有可能做恶梦,梦见自己摔伤送到医院,花光了一辈子的所有积蓄,最后不治而亡等等。

同样,在没有证悟如幻如梦的时候,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善恶永远不能混在一起。此时,就要尽力行善断恶,否则就会投生地狱、饿鬼、旁生道。即使烦恼现前控制不住,而造作了恶业,也要认认真真地忏悔。佛允许犯错误,却不允许自以为是,死不悔改。


To Be Continue

闻思最终都要实修,修了才能够证悟,证悟了才能够断除烦恼,断除了烦恼才能够解脱。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