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网
禅林网

从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看药师佛的十二大愿

2020-01-27 禅林网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药师佛与十二药叉大将

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是为了建设一个琉璃净土。本文将先详解十二大愿内容,进而以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来分析得生药师佛净土的众生,如何倚仗如来的功德威神,能得到身、心、灵等不同层次的满足。

简介

药师如来在因地(未成佛)时发愿,愿自己成佛时,他的国土就如十二大愿所描述的一样。

这与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建立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相类似——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创立极乐净土,极乐世界从国土,乃至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后,靠他的愿力和功德才出现的。

药师琉璃净土则有点不同,在药师佛成佛以前,其国土已有众生,但这些众生还有某程度的不足、困苦,例如缺乏资生之具;受饥渴残疾之苦;或被邪魔外道所缠等等,到药师如来成佛时,凭借他的大愿力及功德力,这些众生因为持念或得闻药师佛的名号,便能得资生具足,无所乏少,乃至心得安稳,直至成就菩提。

“药师法门”的背景

《药师琉璃本愿功德经》一开首,文殊师利菩萨(《药师经》称曼殊室利,因音译选字之异)便向释迦世尊求问药师琉璃光如来的法门,早已是十地菩萨的文殊师利法王子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向世尊请教药师如来的法门,但他慈愍众生,希望利乐一切有情,所以向佛陀提问,好让一切众生能得知这个法门。

佛陀赞叹文殊师利的大悲心,十方诸佛菩萨皆以大悲心为菩提心的基础,大悲心是成佛的正因,智慧的根本。

文殊菩萨提问的第二个目的是为拔除众生的业障,“拔”字有连根拔起的意思,他不单要解救众生表面的问题,更希望解救众生根本的问题,所以经上用了“拔除”这个词。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主要的利益对象应是琉璃净土内的众生,证据是佛陀在讲述了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后便说:“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意思是想得到这些利益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应该发愿求生琉璃净土。

可见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只利益得生其国土的众生,就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一样,只适用于得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

不过,这些大愿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还是有很大利益,因为我们会因此而萌生愿生琉璃净土的愿心,从而积极修行,以求得生琉璃净土。

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生佛平等愿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药师如来在行菩萨道时发下这十二大愿,所以他说“愿我来世”,当他成佛的时候,他愿自己身发无量光明,能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也具足三十二相,例如,两耳垂肩、手长过膝、广长舌相、白毫相光等等,还有八十随形好。而“生”就是众生的意思。

他的第一大愿是愿他国土的众生能具有如来一样的身相,他的对象是得生琉璃净土的众生,而不是无量一切世界的众生,因为要得生琉璃世界,必须先发愿,辅以修行的功德,才能成就,得生其国土的众生才能获得药师如来在因地所发大愿的利益,都是有因有果的,不是平白无故而来,假若其他国土的众生都能获十二大愿的利益,这样反而不符合因缘法。

第二大愿:开晓事业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药师如来成佛之前,他的国土还有三恶道,到他成佛时,他已经积累广大无比的功德,而且身心自在,身体所发出的亮光交织成一张光明炽烈的网,比日月还要光亮。药师如来的亮光及威神力,能令幽冥界的众生,尤其是地狱道和饿鬼道的众生顿然开晓,更能得往来的自由,便能造作一切善业。

第三大愿:无尽资生愿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受用物”就是能资养生活的东西,简单说就是泛指一切生活所需。以现代慈善事业为例,过去的慈善事业都是向受助者捐出金钱、物资或医药等,近年慈善团体已有所改变,开始教导受助者耕种、编织等技术,令他们能自力更生。

同样,药师如来成佛后,也以无量无边的智慧和方便(“方便”就是能令众生成佛果的方法),令众生得到无限量供应的资养生活的物品;“受用”就是一切的饮食或衣服都是众生称心如意,而不是一些差强人意的物资。

第四大愿:安住菩提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药师如来成佛时,他国土内若有众生还在修声闻、独觉乘的话,他都会令这些众生安住于菩提,行菩萨道,愿成佛度众生,从小乘转而为行菩萨道,发心成就佛果,能在大乘中安身立命。

第五大愿:戒行清净愿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出家人受戒时所得戒体的质素,很大程度视乎授戒的十师和尚的得戒和持戒质素。药师如来成佛时,他国土的出家人,都能得圆满的戒体,而且不会毁犯。“三聚”就是三类的意思,意指摄律仪、摄善法和度众生,也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有犯戒者,如果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能重得清净,不堕恶道。

第六大愿:诸根具足愿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瘖、哑、挛躄、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诸根不具,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不具足,不端正。顽愚就是愚笨的意思,愚笨不是恶业,而是恶业所产生的恶果。哑是完全不能讲话,瘖是有一点说话的能力。挛躄就是手脚卷曲,背偻就是驼背,白癞是一种皮肤病,颠狂就是精神病。

受诸根不具之苦,乃至受白癞、颠狂等种种病苦之众生,能得闻药师如来的名号,便能免除种种病苦,得端正的外貌,聪明智慧,诸根完具。

“十不全”与玉琳国师

在此要说玉琳国师的一个故事,玉琳国师是清代高僧,相传长得俊美不凡,很有道风,可是他前身却是一个丑得不得了的出家人,别人因为他貌丑,给他起了一个“十不全”的诨号。这个“十不全”,虽然貌丑,却写得一手好字。

有一天,一位富家小姐到他常住的寺庙,看到他所写的字,深深仰慕,小姐心想能写出这手字的,一定是一位中年的出家人,便很想见他一面,却又不好意思提出,便想出了一个妙计。她要供养寺庙的所有僧众每人一両银,但要每个来领银的出家人亲笔写下他的名字,那么她就可以凭字认人了。

“十不全”自知相貌丑得不象话,起初坚持不肯出来,可是别人要供养全寺僧人,不应供是不如法的,在其他师兄弟的劝说下,便勉强出去应供。

富家小姐看到她仰慕已久的僧人慢慢走来,又害羞又高兴,这个出家人走到她跟前,一抬头,当下富家小姐却是吓了一大跳,只见来人头上长癞,面上长麻,歪嘴突牙,眯眼塌鼻,便吓得晕倒地上。

“十不全”自然大受打击,他心想,自己的样貌丑得把众生都吓跑了,还怎么度众生呢?便去求问师父有什么解救方法,他不想再吓到众生了。

师父告诉他,一个人样貌的美丑,从过去所造的业而来,“十不全”相貌丑陋,一定是过去做了大恶业,今生的相貌已经定了,如果想下一世相貌圆满,应该礼拜药师琉璃光如来,因为药师如来曾经发愿,凡恭敬礼拜他的人,都能得圆满的身相。

从此“十不全”日夜恭敬礼拜药师如来,一直到他往生,他死的时候还在礼拜药师佛,他就死在礼佛的蒲团上。因为这个礼拜药师佛的因缘,“十不全”下一世便成为了面如秋月,身如琉璃的玉琳国师。

虽然这个“诸根具足愿”还是只适用于琉璃净土的众生,我们现在礼拜药师佛,不会马上从貌丑变得英俊漂亮。不过,多礼拜药师佛的话,我们的心会慢慢变得平静,相貌还是会慢慢变得端严。

如果有身体残疾,心里因此而感觉不圆满,现世求药师佛,再做善业功德回向这个愿心,结果便会如玉琳国师一样,下一世能得诸根具足的圆满身相。

第七大愿:除病离贫愿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在药师佛的国土中,凡有众生受病苦,身心受到煎熬,不能得到救治,也没有人照顾的;或是贫困受苦的众生,当药师佛成佛后,只要听闻药师佛的名号,便能去除病苦,得到身心的安乐。对于贫苦的众生,因闻药师佛的名号,也能得到丰足的衣服、饮食等等资生之具,并且能一直得享丰衣足食直到成就佛果。

第八大愿:转女成男愿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女百恶”就是女人的各种痛苦,因为女人的身体限制和病苦,往往比男性多,例如,女人有生理周期,有生育的痛苦等等;在某些时代或某些国家,女性受到严重歧视,这些都是女人之苦。

当药师佛成佛时,在他的国土里,女人听闻药师佛的名号,愿舍弃女身的,便能转女成男,不用再受女身,一直到成就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魔外归正愿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罥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正见”是理解、相信并且愿意通过修行而得解脱的知见,“魔”就是魔界众生,那些没有愿通过修行而得解脱的知见的魔界众生,就是邪魔。“外道”是指不是修菩提道的众生。

药师佛成佛时,那些被邪魔外道所诱惑的众生,都能解脱外道的网罗缠缚。

此外,稠林是茂密的荆棘丛林,堕在恶见稠林的众生,被恶见缠缚,遮盖了正知见。这些众生听到药师佛的名号,都一一被摄引重回正道,得正知见,慢慢改行菩萨道,直至得到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解脱忧苦愿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加,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受刑罚所苦,身陷囹圄的众生;或是受到各种天灾人祸所逼迫的众生,听到药师佛的名号,倚仗他的福德威神力,便能脱离一切苦恼。

福德是药师佛过去所累积的财产,众生只需有基本的福报,加上与药师佛的因缘,便能得生琉璃净土,当遇到刑罚灾难之苦,听闻药师佛名号,便能得此殊胜利益。

诸佛菩萨的福德威神力

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众生之所以能获以上十大愿的利益,主要是倚仗药师佛的福德威神力。

诸佛菩萨的福德是他们过往行菩萨道时,积累善法所产生的果,佛菩萨在因地修习时,逐渐去除自己的无明,慢慢彰显其本有的自在神力,多去除一分无明,便多彰显一分自在神力。

众生之所以不自在是因为被无明所覆,被烦恼和恶业所缠。佛学辞典对于“神通”的解释是:“经过修习禅定后而得证的一种自在无碍”。神通是我们本自具有的自在无碍潜能,只是我们目前被烦恼、恶业所覆,而未能彰显。

众生能得药师佛的福德利益,并不是平白而来的,双方都需要付出,药师佛兆载亿劫积功累德,而众生也要努力做善业才能与之相应,才能得到佛菩萨大愿的利益。

第十一大愿:得妙饮食愿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受饥饿或渴乏所苦而造恶业的众生,譬如说饥荒时抢劫粮食,得闻药师佛的名号,再专心持念,便能先得极上美好的饮食以饱足,然后更能听闻佛法,滋养慧命而得安乐。

我们现在举办法会也是同一道理,先对地狱道和饿鬼道的众生施食,然后向他们开示佛法,令他们得到佛法滋养,能安身立命。法味就是佛法的精髓,读了佛法而有所领略,便叫能得法味。

第十二大愿:得妙衣服愿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鬘、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翫,皆令满足。”

贫苦得衣不蔽体的众生,日夜都受蚊子或发寒发热的苦恼。听闻药师佛的名号,更能专念受持的话,便能得上好细软的衣服,更能得各种华丽的饰物、花串、香粉、香油等来装饰身体,从而轻安满足。

为什么第十一和第十二大愿需要专念受持才能得利益?众生现世能得多少衣服饮食等资生之具,乃建基于过往生所积累的善功德;过去没有积累善功德,或已经消耗殆尽,便自然要捱饥抵饿,衣不蔽体。

故此不能单凭听闻药师如来名号便能得到美好的衣服饮食,众生也要有所付出(以专念受持药师如来的圣道善业的殊胜功德)来回应佛的本愿,以一心称念药师佛的名号的善业,来获得他的功德利益。

需求金字塔与十二大愿

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很多都能与现代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吻合。

马斯洛是著名美国心理学家,于20世纪提出了人类是被不同层次的需求所推动的理论,由最低层的生理需求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共有五个层次(见附图),人类的基本需要必须先被满足,尔后才会有动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

单从第十一大愿的“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而建立之”就可以看到,药师如来先满足众生生理上的需求,就是最基本的饮食、衣服的需要;然后再满足众生对于安全感的需要,一个愿已经涵盖了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令琉璃净土众生能有安稳居所,不受水火刀毒危害。

不过,有异于世间人所想,佛菩萨认为社交需要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社交与修行没有什么关连。

“以法味而安立之”就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有些人的自我实现是得涅槃,有些是得生净土,也有求人天乘的,希望能得生人天二道,现生安稳,后生善处。

不论众生的需求是什么,只要发愿求生琉璃净土,再通过造作善业来与药师如来相应,得生净土之后,需求便能获得满足。

譬如,药师如来的第三大愿便照顾了众生的生活所需;第六大愿免除了众生的残障及疾病之苦;第七大愿令众生除病离贫;乃至第八大愿,令众生转女成男,都是满足了众生的生理需要,远离身体带来的困苦,带来安全感及自尊上的满足。

第十大愿能为众生解忧脱苦,免被牢狱所困缚,满足了众生安全感的需要;第四大愿令小乘众生转行大乘,安住于菩提道中;第九大愿令众生离开外道邪魔的网罗,再令其生起正见,行菩萨道,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就更是从安全感的满足提升到心灵安稳及灵性上的满足了。

药师佛的第一大愿,希望众生与佛平等,所以琉璃净土的众生都能与他一样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令其国土的一切众生能有与佛无异的身相,这就是需求金字塔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从以上论述可知,能得生药师琉璃净土的众生,所有需求——从最基本的饮食需要,到真理、灵性上的实践,都得到满足,这就是十二大愿的特色,可见药师如来的大愿都跟众生的需要相应。

佛法的内容必须关乎众生的生命历程,否则他们难以有动力信受奉行。如果佛菩萨的大愿能响应众生的需求,他们便会愿意发心修学,而十二大愿便涵盖了他们在物质上、生理上的需求,乃至形而上的、灵性上的需要,都能一一满足。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