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讲堂
智悲讲堂

最顶级的情绪管理,从不回避情绪

2019-12-14 智悲讲堂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如果你坚持回避情绪,你必将被打扰。

如果你极力逃开情绪,你将被追上。

—— 周国平

郭敬明在《爵迹》路演时,因票房不佳失声痛哭:“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会停止骂《爵迹》?”

郑爽在录制节目时,因发现过程中有疑似不公平的现象,她发飙了。

即使平时情绪管控得再好,也有失控的时候。

何炅情商高脾气好,是公认的优秀主持人,在一个综艺节目中,也曾因不满学员争吵,愤然离场:“你们太让我失望了。”

真实的生活,似乎也老是和我们作对。让人不爽的事情总是猝不及防:

和伴侣争吵,被领导批评,被朋友误会,和父母赌气,被孩子气个半死,被看门大爷拦在门外,被后面车按喇叭催促……

有时没人惹我们,我们对自己也是各种不爽——

工作做不好,拖延、迟到、忍不住发火.....这些分分钟都可能让我们崩溃。

每个人都有情绪,而每当出现一种负面感受、糟糕情绪,我们总会赶紧想办法摆脱它,希望快点好起来,让自己回到平静的生活中,开开心心、万事大吉。

曾经有饱受负面情绪困扰的患者,深夜在网络上发出呐喊:“我不明白,在所有这些糟心的个人痛苦里(焦虑、压抑、缺乏能量、惯性),我怎么才能做到过一种所谓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难道就凭这么一句:我选择活着,我选择过一种我认为有价值的人生,而罔顾每天24小时都想死的感觉?

 你需要戒掉的不是情绪,而是对情绪的追逐

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网络上著名的人体情绪热度分布图,它描绘了不同情绪在人体各个部位呈现出的最强烈的表征。


通过这些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情绪在身体上的反应是如此明显:“愤怒”容易上脑,直冲身体顶端;“爱”与“快乐”则强烈贯穿全身。

每一种情绪都好像天气,时而狂风暴雨,时而艳阳当空,时而阴云笼罩……

而这些情绪起伏,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周围的人;喜怒无常,也注定会破坏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就如再轻柔的微风,也不会只让一个人感到清凉。一刹那的念头,也可能造就无数人的地狱或天堂。从过去到现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懂得做人,有时候比懂得做事更重要。而在为人处世中,至少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自己。

既然控制情绪如此重要,那么负面情绪是不是就应该被修正、被压抑、被改变?

 不!不要压抑!也不要逃避!

其实,情绪没有绝对的正负面,每一种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当我们带着觉知,而不是无意识去看这些情绪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负面情绪”。

 

佛法中说,就像一杯水,水浑浊的时候永远都显不出清晰的影像,而自然放置,浑浊就会慢慢消失。同样的,对于自己的心,越是执著,各种妄念越是难以平息。而当自然放松的时候,原来的各种心烦、浮躁、痛苦,就会慢慢归于平静的状态当中。

情绪的当下,是智慧

情绪管理首先要消除内心的杂念,这些被净化后显露的真心,才是真正的和平。否则,永远随着社会潮流奔跑,追逐别人的分别念和脚步,活着就会非常累、非常苦。

如果我们内心有一种主宰,有佛教所谓的正知正念,就可以依此观察自己的情绪。当你过于浮躁时,可以提起智慧,用心来观察心。这时你会发现,心的本来面目其实是空性,也是光明。在空性和光明的融合当中,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到。在认识的当下,所有烦恼会消失无余。

比如,我们有时候非常烦躁,无缘无故跟别人发脾气,事后自己也很难受。这种情绪,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但嗔恨心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菩提,是智慧。《六祖坛经》也讲:“烦恼即菩提。”如果你没有认识嗔恨心的本来面目,它就是烦恼,给你带来无量痛苦;但当你认识到了之后,它不但对你没有丝毫障碍,反而会成为智慧的助伴。

——《佛法与当代社会》

愚者用力,智者用心

观察修

当你生起贪嗔痴的烦恼时,就可以借此分析心的本体是否存在。

有些人觉得心存在,认为当下的分别作意就是心,但事实上,当下这颗心是无法成立的。……当我们作意时,观察心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脑袋里、心脏里还是嘴巴里?当我们停止作意时,观察这颗心是飞到虚空,还是消于体内?经过详细的观察,我们会发现,原来身体的里里外外都找不到心。

这样的观察方法称作“破心房”,也就是观察心的来源、住处、去处皆了不可得,诚如《金刚经》中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的心,已经过去,所以不可得;现在的心也不可得,因为现在只是一个瞬间,连一秒钟也无法停留;未来的心尚未产生,因此也不可得。

未经观察时,我们都认为心是存在的,但通过真正地观察后才发现,原来心无法安立。

——《佛教空性的禅修》

安住修

全知麦彭仁波切讲:“外观百法,不如内观自心。”其实做很多研究、写很多论文,都不如向内观察自心所带来的认识多。印度著名的大成就者萨绕哈巴曾说:“舍离思与所思,住无思如幼婴。”无有所思,也无有思者,如同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自心观心,这样就会对心有所认识。

 

我们还可以观察自己的心,看它正处于内收的状态——昏沉,还是处于外散的状态——产生种种分别念?不论是什么状态,只要观察心的自性,心当下就自解脱。

 

……全知麦彭仁波切约在7岁时造了《定解宝灯论》,里面讲到:“尔时如视前虚空,自心正在动念时,亦为空性之定解。”当我们仰望虚空时,虚空就是空的,同样的道理,心在产生种种分别念的同时,就是空性,其本性从未被遮障过。比如,当我们产生嗔心时,嗔心的自性如同虚空一样,从来没有被遮障。

——《佛教空性的禅修》

低级的情绪管理,是压抑情绪。

高级的情绪管理,是戒掉情绪。

而顶级的情绪管理,从不逃避情绪。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