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如是我闻
佛学如是我闻

印度佛学略史(上)

2019-11-12 佛学如是我闻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一、结集三藏

﹏﹏﹏﹏﹏﹏﹏﹏﹏﹏﹏﹏﹏﹏﹏﹏﹏﹏﹏

佛应世时,亲闻佛说,佛示寂后,依佛遗教。佛之遗教,由诸圣弟子所闻持结集之法藏。然此法藏之结集,传说非一。

第一次结集、原因是:佛世时,无文字记录,依口头传诵,恐日久无凭而失传,或恐外道邪说渗入。另种原因,佛刚灭度,有难调比丘跋难陀,欢喜而作偈言:“如来示寂,我曹安乐,若有所犯,谁敢诃斥”。迦叶听后甚悲,于是发动将佛一代教化结集起来。

此次结集,由迦叶为上首,选已证阿罗汉者五百人于王舍城外七叶窟内,由阿难诵经,富楼那诵论;优波离诵律。为经律论三藏,此为上座部,或称五百结集。

未加入窟内者,凡有数千人,为窟外或外界大众结集,以婆师婆为上首,除三藏外,还有杂藏、禁咒藏为五藏。称为大众部。

此外还有文殊、弥勒、阿难在铁围山结集大乘藏。第一次结集,有摩揭陀国阿阇世王的支助。

第二次结集、是在佛灭后一百年间,出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当时徒众分东西两处居住,东部毗舍离有跋耆族比丘,与西部摩偷罗耶舍比丘在戒律上产生了异议。因毗舍离比丘向人乞钱被耶舍发现而引起争执,于是西部以离婆多为上首,有七百人;东部以萨婆迦摩为上首,有万人,在毗舍离婆利迦园中,举行大结集。此后公开分裂为二部,七百人为上座部,万人为大众部。

第三次结集、在公元前三世纪时,阿育王在位,他极尊奉佛教。因佛教徒与婆罗门教徒往往纷诤,欲重行结集佛典,以救弊端。召集名德一千人,推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在华氏城,举行结集三藏。之后并派诸德各地宏扬佛法。

第四次结集、在佛灭后四百年间,有迦腻色迦王尽力尊佛。当时佛教部派崛起,各据已见,莫衷一是,于是招集五百罗汉,五百菩萨,五百在家学者,推胁尊者及世友为上首,在迦湿弥罗城,结集三藏,造三十万颂,九百六十万言。这为印度佛教经论有文字记载之始。

二、巴利语及梵语佛典

﹏﹏﹏﹏﹏﹏﹏﹏﹏﹏﹏﹏﹏﹏﹏﹏﹏﹏﹏

前面几次结集都是以口授,到迦腻色迦王时,才有文字的记录。记录所用之语有巴利语和梵语两种。巴利语之佛典,在阿育王时,王子摩晒陀至锡兰布教,用印度普通方言,后世名为巴利语。在一世纪,锡兰无畏波陀伽摩尼王即位,建无畏山寺以供僧。后寺内分派,互执异语。王即招集大德比丘五百人,就口传之巴利语三藏,详为勘正,载之简册,是为巴利语之佛典,用锡兰土语记录。书写依印俗,用贝多罗树叶,两面以针刺文字,染以墨,可年久不脱。至五世纪,中印佛音至锡兰,复将三藏之注疏,辑成巴利语,于是巴利语佛典才告完成,流利于南方。

梵语佛典,中印度之语言,印度贵族本有一种流行的雅语,所谓合乎吠陀韵律之学问语,后来佛弟子结集经典,亦采用之,流行于北方。

三、南方与北方佛教

﹏﹏﹏﹏﹏﹏﹏﹏﹏﹏﹏﹏﹏﹏﹏﹏﹏﹏﹏

佛教所传历史之久,地方之广,于时代、国土、民俗、有种种变化,教义组织及内容亦益丰富。佛教自阿育王以后,分南北二派,所谓南方佛教与北方佛教,简称南传与北传。南方佛教以锡兰为中心,弘传于南洋诸岛,现今流布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之佛教。其经典用巴利语,多小乘教义。

北方佛教,以大月支为中心,弘传于安息、康居、及葱岭以东诸国。现今流布于尼泊尔以北、中国、朝鲜、日本等地之佛教。其经典之原文为梵语,多诠大乘教义,兼含小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