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别妄下定语
5月2日,拉斯维加斯将举行一场超轻量级的拳王争霸赛,决赛的双方是菲律宾的帕奎奥和英国的哈顿。
帕奎奥被称为“亚洲驱逐舰”,在菲律宾人的心目中,已经接近“神”了。他的“粉丝”遍及全球,就连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都是十足的“奥粉”。除了拳击,帕奎奥还是一个熟练的钢琴家和歌星。可就是这位帕奎奥,小时候被他的父亲认定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小子”,父亲对他常常非打即骂,有一天竟然把他的宠物狗也宰掉吃了。这让帕奎奥深受刺激,于是愤然离家,到处流浪,白天靠卖油炸圈饼勉强糊口,晚上则蜷缩在街头废弃的纸箱中。直到14岁成为职业选手,他才靠打拳所赚的钱摆脱贫困,又过了多少年,就变成了现在的他。
和帕奎奥一样,不少业绩辉煌的成功人士,早年的时候也曾被人妄下断语,甚至备受屈辱。
佛莱德·艾斯泰尔1933年到米高梅电影公司首次试镜后,在场导演给他的书面评语是:毫无演技,前额微秃,略懂跳舞。艾斯泰尔将这张纸裱起来,挂在房间里激励自己。后来他成了赫赫有名的电影舞星。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长大后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断言“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小时热衷生物学,遭到父亲的厉声呵斥:“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抓耗子,你这个没出息的家伙!”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识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子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被勒令退学,后来申请到苏黎士技术学院就学,也被拒之门外。
罗丹当年考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没考上,他的父亲哀叹自己生了个“白痴儿子”。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勒令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有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意愿”。
邱吉尔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画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但当年不少人认为他“不是读书的料”,报考大学时,曾三次落榜。
“口香糖大王”威廉·里格利,小时候是个出了名的“坏小子”。每逢他在学校搞恶作剧后,他父亲便赶往学校道歉。
阿道夫·门采尔是著名的德国画家,十八岁那年考进柏林艺术学院,但不到半年,院长便认为他“缺少艺术细胞”,命令其退学。
史蒂夫·汪德是美国当代杰出的歌星和作曲家,但他却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他的一位小学老师曾好心地劝说他:“有三样东西对你不利:穷,是黑人,又是瞎子。像你这样的人,应该去学习编织小地毯或锅垫。”
京剧大师梅兰芳幼年时眼睛近视,眼皮下垂,还常常临风流泪,他的姑母对他下过“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的结论。
齐白石是现代书画和篆刻大家,但年轻时大家都认为他这辈子只能是一个“雕花木匠”。
著名作家曹禺在清华大学念书时,将处女作《雷雨》投寄出去。编辑一看是“学生来稿”,便不屑一顾地扔进了废纸篓。此作幸亏被
巴金先生捡到,他阅后大加赞赏,并推荐给《文学季刊》发表。
像这样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我所罗列的尚且是是一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我们所不知道的任何一个地方,肯定有这样的人在默默努力着。想想这些人的生活经历,我们是不是会觉得熟悉,没错,我们也曾因小时候的各种奇思妙想被父母勒令不许做哪些事情,我们也曾因为课堂上做着喜欢的实验、看着自己喜欢的书刊被老师贴上不无争议的标签,甚至是长大了,工作了,我们会因为迫在眉睫的现实不得不委曲求全,去为了生活苟且,放下自己心底的愿景,从而被别人定义为穷命鬼、生活的奴隶,但这些标签真的就是我们吗?很显然不是,它们只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定义,只有那些不了解我们的人才会觉得我们原来不过是一个废物,而真正愿意去了解我们的,他们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闪光点,会看到我们未来的无限可能,所以,如果你是父母,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让他随着自己的天性自由生长,你只需要在他困惑、迷茫、失望的时候,告诉他,你还有无限种可能,如果你是师长,当你看到孩子在做着与课堂格格不入的事情时,给他足够的空间,你只需要在他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时,告诉他,孩子,该回来了,不要越走越远,而如果,你是一个正在被贴满各种标签的孩子,不要害怕,不要妥协,你只需要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默默努力,用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去告诉那些给你定义的人,他们其实是错的。都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尊重与自尊,这往往比一些技巧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