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道于老子(问天道)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正罢官在家的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
第四次,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向老子求教天道。
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访问老子。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孔子问道于老子。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吗?”
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
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
你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
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奔走。对于善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
几天后孔子又来到了老子的家里。
孔子说:难得您休假,敢请论道?
老聃说:若需论道,皆需持斋守戒,静心守神,把所谓真才实学扔到一边。不然,你心中满满,如何装得下“道”?
道,幽然冥然,深邃广大,真不知从何谈起。但我可以给你说一下它的大概。
老聃说:“你的所谓道,指的是仁义吧?你重视实践,又有牺牲精神,固然可嘉。但我所说的道,不是仁义之道,而是自然大道。先说说生命的来源吧!
宇宙之初,混沌若鸡子,幽冥的世界里,突然有一天轰然炸裂,鸿蒙初判,天地分离,世界一片光明。于是万物生发,其间一切有条有理的存在,无不来自那个无名无状的浑沌 。在此宇宙间,阴阳二气化生内神,合成外形,生命由此诞生。此间的一切生命,都是有形有状的,这就是无形生有形。道为何物?道就是那个混沌前的状态,称之为“无”,这是道的存在方式之一。
混沌中生出的一切都是有形有状的,这种“有”,是道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无和有,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同出而异名,而已。但不管哪种存在方式,道本身永远都是无形无状的,道生万物,为天地母。此后,物物相生,都是有形的物物相生,代代相传。而这种物物相生,都是有形生有形的持续生发,动物繁衍动物,植物繁衍植物,都是有形有状的。形与状稳定后,各循其道,各生各的,有条不紊,宇宙充满生机。
道是无形的,看不见, 摸不着,说不明。道啊,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你说它来了,却不见声响;你说是走了,却不见离去,它没有居所,没有门房,四面通达,廓然无际。
天若是不知从“道”那里获得什么,它就不会那么高远;大地若是不知从那里获得什么,它就不会广博;日月若不知从道那里获得什么,它们就不会运行;万物若不知从道那里获得什么,就不会繁茂。这就是道啊!
所以,得道者明,昧道者昏,那些顺道而行的人,耳聪目明,思虑通达,四肢有力,虽然用心但不为心所累,应对自如而不偏执。
孔子问道:智慧是否出于博学?既是道生一,一而再,再而三,那么,您所说的道,是可以增减的吗?
老聃说:博学不等于真知,善辩不等于智慧。博学与善辩属于小技,不是大道,君子不屑一顾。圣人务于道,道是虚空无限的,任你添加,不见其多;任你减损,不见其少。它浩浩然若大海无涯,巍巍然若昆仑莽苍,无始无终,周而复始,恒量循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道,此道乃是圣人之道。
孔子问:尧舜时天下和顺,桀纣时天下大乱,这是得道与无道的结果吗?
孔子问道:如何理解您的贵生轻死宏旨?
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寥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