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古代传统中所说的“鬼神”与佛教经典所说的“鬼神”原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再进一层分析,佛教六道中的“饿鬼”与民间俗称的“恶鬼”也不可以混淆,具体所指并不一样。救济饿鬼生活在我们人类周围的还有鬼道众生,佛教里说的鬼与中国传统所说的鬼又不一样:中国古代社会认为鬼是人死后的必然归宿,所以鬼..
济群法师 更多...
济群法师 :求财和学佛是水火不容的吗?
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一、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今天的社会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企业确实不易。我经常感慨,现在很多人因为做事把心做坏了。面对恶性竞争,企业不这样..
济群法师 :心非永恒、非断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其实,相关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
济群法师 :研究经教探索真理止恶行善度人济世
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一、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每位佛菩萨的成就都来自于他们的发心和愿力,正如四宏誓愿所说的那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
济群法师 :欲望并非都是坏事不必视为洪水猛兽
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由意志构成,但也需要欲望的推动。有了明确的愿望后,我们的行为就有了针对性,我们要离苦得乐,要了脱生死,要成佛作菩萨去度化有情,这些欲望就是菩提心,就是成佛的资粮!第..
济群法师 :金钱并非万恶之源求财和学佛不矛盾
编者按:金钱是庸俗的代名词吗?“金钱是万恶之源”吗?很多人为了谋取财富而不择手段,又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财富;有人拥有大量钱财,却没有健全的心智,也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济群法师接受《财富品质》采访,就企业经商、财富拥有方面作详细开示,智慧之言娓娓道来:以为学佛之人消极厌世、觉得世俗生活毫无意义、逃避人..
济群法师 :金钱并非万恶之源 求财和学佛不矛盾
问:我发现,企业行为和佛法有很多矛盾。经商要有两个重要素质,一是形势导向,不断确定目标;二是以各种手段达到目标,那难免会伤害他人、巧取豪夺等。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济群法师答:今天的社会尚未建立非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做好企业确实不易。我经常感慨,现在很多人因为做事把心做坏了。面对..
济群法师 :天台、密教、禅宗各有什么不同
问:天台的圆顿止观、密教的大圆满和禅宗的顿悟法门,有什么不同?济群法师答:这些都是佛教中至高的见地和修行法门。天台的圆顿止观,是建立在天台宗一心三观的见地之上。所谓三观,即认识到一切法都具有空、假、中三谛,同时还认识到三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若于一心如此作观,即为一心三观..
济群法师 :条件越好,欲望越多,活得简单才能自由
编者按:现代社会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忧郁症患者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多,离婚比例越来越高,自杀事件越来越多,幸福感却越来越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竞争固然激发潜能,却使我们活得更累。欲望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占有、比较、竞争三个方面。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
济群法师 : 只有止恶行善生命才有光明前景
只有止恶行善,生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才能有光明前景。否则,我们自己就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深信业果也是下士道的重要修行内容,其中包括见和行两方面。见就是缘起因果,行就是止恶行善。佛法非常重视正见。所谓见,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什么是生命延续的规律?什么是世界形成的规律?世界和我们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