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更多...

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不关心甚至厌恶,何以我们收获的是安乐?

  问:上师,若他人回报你的慈悲以冷漠、不关心甚至厌恶,何以我们收获的是安乐?答:我们不可能除尽大地上的荆棘瓦砾,但是当我们给自己的双足穿上一双舒适的好鞋子,我们的脚下便变得柔软。如果你把自己的快乐系缚在别人对你的态度上,恐怕你永远也得不到安宁。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

不动己心,何来慈悲之心?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普渡众生?

  问:不动己心,何来慈悲之心?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普渡众生?答:内心宁静、坚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生起真正的慈悲。弘扬佛法是为开导群迷,帮助众生减少无明烦恼,随着烦恼的减轻,众生内心会越来越宁静喜乐,所以无论是传播佛法的目的还是结果,都不是让众生心生迷乱。不知“不乱他心,何以传播佛教教义&rdquo..

行菩萨道的人,开始要以慈悲心为主,一切行事作为以不离慈悲心为原则。

行菩萨道的人,开始要以慈悲心为主,一切行事作为以不离慈悲心为原则。但在一个团体中,由于每个人的修为不同,心也不同,有关团体的事务,要如何做才不会违反慈悲心?这是慈悲与智慧的问题,我们以实例来说明。例如药师山要发起济贫工作,则由理事会通过每个会员要捐多少钱。像这样做可能违反慈悲心,因为很可能有些会员基于家庭经济..

慧广法师:要用豁达、慈悲的真理来熏染自己的心灵

一信徒问师:师父,生活在红尘俗世中的我们,不得不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负能量,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畅通的时代。所以,为了不要受到负能量的熏染,我们该怎么办呢?师答:很简单啊:关掉电脑,远离手机,不看电视,少读报纸,但这个简单的方法,估计没有一个人有勇气能坚持下来,那我们就必须给自己营造一个善的环境。或者..

宗萨仁波切:慈悲和空性是同时产生的

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角。今晚我们谈的是对普通佛教徒主要的两件事:第一件是慈悲心,第二件是成佛的信心。我们要谈慈悲的式,并不是神的一种力量,也不认为慈悲..

慈悲与智慧都要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网友问:自己想过好生活必然会遇到与他人的关系。如何能做到处理好关系又不至于对他人产生依赖?  学诚法师:慈悲与智慧都要有。菩萨修行,也就是修这两个方面。

慈悲

慈悲(佛教解释)  《佛学大词典》  慈,梵语maitrya,maitri^,巴利语metti;悲,梵语karun!a,巴利语同。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众生苦为己苦之同心同感状态,故称同体大悲。又其悲心广大无尽,故称无盖大悲(无有更广..

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佛教解释)  慈悲喜舍,是《阿含经》到大乘诸经中反复倡导的精神。慈、悲、喜、舍的无限扩大、无限深化,称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名“四无量心”,或称“四梵住”(四种清净无染的心)。概述  慈(梵maiteya),音译为“弥勒”,著名的弥勒菩萨即以之为名。慈由“友..

达真堪布: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没有慈悲心;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没有智慧

  想降伏敌人,就要降伏内在的敌人。内在的敌人就是嗔恨心,它才是伤害我们身体,破坏我们相续的真正敌人。若是你心不动,这些敌人也拿你没办法。虽然他们能骗走你的钱,但骗不走你的心;虽然他们能打到你的身,但打不到你的心。心动才是伤害,心不动不是伤害。都是消业还债,都不是无因无缘,不是平白无故的,都是应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