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
妄语
宣化上人:不要错过受五戒的机会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受五戒、八戒的人,都叫“优婆塞”、“优婆夷”,受过菩萨戒,就叫“菩萨”。本来只有出家人受菩萨戒,但因菩萨是自利利人的,所以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萨戒。在佛教,受戒是很要紧的,想受戒的人,不要错过机会。你受一戒也可以,受两戒也可以,受三戒也可以,受四..
宣化上人:发愿和打妄想有什么不同?
问:每当诵经及念佛号时,身体都会觉得很热,甚至会有全身肿胀之感,这种现象是否为自性虫子活起来之故?宣化上人:自性虫子是什么样子?黑的?白的?黄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执着它干什么?你因为紧张才会有这样的情形;你不紧张,不矫揉造作,就不会有这个烦恼。问:散乱心念..
口出妄语必会伤身
编者按:你是否曾经被一句话伤害过?你是否图一时之快,用口舌伤人?请看今天的《智慧法语》,那些邪恶、刻薄、刺激、讥讽的言语都是伤人的刀剑,不仅对别人,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伤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常说关怀、勉励、劝慰、赞叹的语言,这样可以使大家都能得到利益。夫士之生..
智敏上师:三皈的信仰不丢,就不会堕入邪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智敏上师讲授董其昌行书《心经》明崇祯六年书于长安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赞叹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从这个地方看出,它的功德那么大,所以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在印度,婆罗门..
宣化上人:自己的佛你若不皈,你依到什么地方去?
自己的佛,你若不皈,你依到什么地方去?你依靠外边,那都是向外驰求的。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凡夫不会”:这一般的凡夫,不明白皈依的道理。“从日至夜”:从白天到夜里,“受三归戒”。..
宣化上人:修道人不可自吹自擂,规规矩矩依法修行才是正途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不能说我有境界,听到虚空中有人在说话。那简直是着魔,不是入定。修道人。要“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连自性都不认识,还要另外头上安头,弄出一个神或菩萨,这是错误的思想,愚痴的行为。修道人,时时要回光返照..
净土法门:别让这三种意业障碍了你
十善业中身业我们说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就是: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那么意业又是什么呢?所谓意业三类就是不嫉、不恚、不痴,其实嫉、恚、痴就是贪、 、痴。1.不嫉--“嫉是嫉妒”有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自己是一棵草,旁边也是一棵草,他恨不得旁边那棵草燃烧……..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业果的详细分类
因果报应详解――业果的分类陀乐寺阿旺嘉措金刚上师佛法中的因果律内容很广,今天只跟大家讲因果报应。因果报应,简单地说,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的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业障即十恶业造成的,所有的快乐都是因为善业造成的。一、业的分类业的释义是造作。造作,即有意识的发起..
宣化上人:怎样才能得到佛的拥护和加被?
于这六种的戒律不违背,那你才能得到佛的拥护和加被。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什么叫戒律?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这就是戒律。你不要到那个戒律本子上去找戒律,这是人人都能做到,人人都可以行的。所以你若能谨守这个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
宣化上人:什么人是魔王的子孙
什么人是魔王的子孙宣化上人慈悲开示:佛教徒必须具择法眼,认清真理,明辨是非;不可人云亦云,同流合污,鱼目混珠,以假乱真,将贼作子,自误误人,自欺欺人,犯大妄语,堕拔舌狱,永无出期。例如有等修道者,不求明眼善知识,盲修瞎炼,愚不可及。竟至大言不惭,自谓我得上人法;..
地藏菩萨能满众生一切所求,还能灭一切重罪
【彼从十一劫来。庄严此世界成熟众生。是故在斯会中。身相端严威德殊胜。唯除如来无能过者。】地藏菩萨从久远劫来,常常方便教化人心向道,尽力转化这污秽世界,使令净化庄严。而且使没成熟的众生得闻法修行,成就佛果。地藏菩萨因此功德特别大,因能感果,自然所感身相端严与其它..
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简称往生咒,是《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焚香跪拜佛像,合掌念诵此咒,日夜各二十一遍,能灭五逆、十恶、谤法等重罪。诚心念此咒,阿弥陀佛常在头上保佑,怨家不能伤害,可享安乐之福。最大效用:佛光普照,事事顺利,吉祥如意,幸福平安。..
看到不如法的事该不该说?
于非法事不谴责,于诸善说百般驳,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世间很多人,对不如理如法的事,不但不予以谴责、呵斥、批评,还百般驳斥对自他今生来世都有利的善说妙论,经常宣说它们的过患。世间就是这般颠倒,好的论典没有人看,对不利身心健康等邪论却趋之若鹜。其主要根..
若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
别让这三种烦恼障碍你
所谓“意三者:嫉、恚、痴”:十善业中身业我们说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就是: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那么意业又是什么呢?“意业三类就是不嫉、不恚、不痴,其实嫉、恚、痴就是贪、 、痴。嫉是嫉妒。”1、不嫉有一位诗人曾经这样说:自己是一..
婆罗门女 沙谤佛因缘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时,有五百位六神通具足的大罗汉比丘随行。有一日,佛告诉舍利弗,过去久远劫前,当时有佛名尽胜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尽胜如来弘化于波罗奈国时,随行的有六万八千大罗汉比丘。舍利弗!那时,尽胜如来..
关于开悟的三个误区
今天我们简单地说一说开悟与不开悟的问题。到禅堂里打坐参禅,毫无疑问,都是发了愿,要打破生命的疑团、明心见性,这个叫开悟。但是,如果在修行中老是把开悟——“什么时候能开悟啊”这件事放在心上去向往、想象、推度,那永远开不了悟,因为这种心已经成为..
大彻大悟的人什么样子?《净空法师法语精华录》(文字版)
1五伦怎么相处?夫妻是别,别是不同的任务。一个家庭,两桩大事:第一个是物质生活,这个是男子来承担,古时候是打猎,以后是农耕,要维持家庭的生计;母亲怎样把孩子教育成人,所以家庭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谁负责任?母亲负责任。这是大事,你家里头有没有后代,后代里头有没有圣..
《了凡四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
这位居士的经历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陈炳会居士闭关东林及其学佛小记2014年10月25日下午,作为来自海内外百位佛子中的一员,陈炳会居士第三次走出东林关房。谈起自己的修学历程,陈师兄打开了的话匣子一发不可收拾,从她的学佛因缘,至三次闭关东林的经历,再至二十年来的各种奇妙感应事迹,随着她侃侃而谈的话语,将..
人生在世总要记住,不跟人对立,不跟人结怨 《净空法师法语精华录》(文字版)
1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人生在世总要记住,不跟人对立,不跟人结怨,无论他是毁谤我,是羞辱我,是障碍我、陷害我,统统忍受。佛说了,「一切法得成于忍」,我们今天讲了三种忍。佛还进一步,不但要忍,要感恩。什么恩?你能忍,你以善心来对付,业障消了,功德培下去了,在这个地..
业有善、有恶,重的善就是大善,重的恶就是大恶 《净空法师法语精华录》(文字版)
1法布施,劝人学佛,劝人念佛,劝人求生净土,这个功德可大了!他要真听懂了,真的念佛往生,这个人往生是你劝的,是你对他的法布施,他已经得到果报,他会感恩你,他会报答你,在你临命终时,你要是热心求生净土,他会跟在阿弥陀佛身边接引你往生,你见到阿弥陀佛,也见到这些人,..
在家修行的基本要求
五个禅七马上就要结束了,就在禅七结束之际,老天爷连续考验我们。随着气温下降,在南方没有防御严寒的设备的情况下,水管暴露在外边,以前从来没有结过冰,现在水管也结冰了,水塔里水上不去,也下不来,这么多人饮水、洗脸都成问题。所以今年这个禅七非常特殊。大家能够克服困难..
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
在法供养里面,如说修行这是根本,也可以说七种法供的总说,后面的六种是别说。在论里面也讲到:“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这就是说,你能够依于佛的教行,这才谈得上是正确的修行。如果不行,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为什么我们..
是励力忏悔,还是带着罪业离开人间?
励力忏悔,还是带着罪业离开人间?每天祈祷金刚萨埵、多念些百字明,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也许有人认为自己非常清净、善良,不需要忏悔,但不一定是这样。其实我们都造过许多恶业,不说其他的,单是产生嗔恨心等恶分别念,对凡夫人来讲就不可避免。前段时间,湖北武汉的某学校里,..
饿鬼--奔突在饥渴与恐惧中的魅影
世人无论见不见鬼,都常说“见鬼”;无论怕不怕鬼,都乐于看到鬼之传奇的上演。在上古时期,人们就有了鬼的观念,《左传》等古籍中就记载了不少关于鬼的内容。人们将祭祀作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而祭祀的对象,便是鬼神。按照民间一般的观念,人死后会变鬼,生时..
净空法师法语
忍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有时看似济世的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古今圣贤都重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的。“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大局群众利益,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经云:“若以..
开悟的境界弱怎么办?
不管做什么事情,有些人很有思想,包括我们这边的有些发心人员,从他发心的行为上看,他不容易退,比如说他发愿三年中发心做事,在三年之中遇到任何违缘、痛苦,他都会坚持下来,始终如一。但有些人,不需要任何外缘,只要一点点风吹草动就会背弃初衷。从两、三年的发心,或者一件..
饮酒之过患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顶礼文殊智慧勇士!顶礼传承大恩上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在座的出家人和居士,饮酒的人恐怕不一定有,因为我们学院有规定,佛教的戒律中也有规定。但外面很多的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