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地,流传最广的长咒是《大悲咒》。我第一次知道有《大悲咒》,还是缘于那位让我背《心经》的居士。但真正持诵《大悲咒》,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我曾将此咒推荐给我岳母。她老人家喜好书法,一有时间就抄写《大悲咒》。抄一遍下来,往往是大汗淋淋。如此坚持数年,直至撒手西去..
净土
诚实是随顺法性的善行
佛言: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谗贼斗乱,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于傍快喜。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不能自知,为恶无耻。自以强健,欲人敬难。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
心向内缘 辗转增上
一、皈依三宝伏烦恼,显发心地智光明皈依是学佛的开始。皈依三宝,就是帮助我们树立生命的宗旨,明了修行的路径,找到共学的友伴。三宝:佛宝、法宝、僧宝。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佛,两足尊。两足即福足、慧足。唐朝宗密禅师的《金刚经纂要疏》中..
修空观的三种观法
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好,我们今天先..
如何做好临命终时的准备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缘,是建立在阿赖耶识的缘起。唯识认为说阿赖耶识它蕴藏着很强大的一种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当它成熟的时候,它就会变现果报,让我们来受用。那么这种力量,在经论里面解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带业往生是带什么业
净土法门的特点就是带业往生。离开了这个本质特点,那么这个净土的特别法门也就跟通途的法门没有两样了。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都是业障深重的罪恶生死凡夫。即便我们有机会信仰三宝了,也持五戒乃至菩萨戒了,但是试问:我们举心动念,你说就清净了吗?念头当中都是业啊!行为上的乖..
达照法师学佛常识释疑
一、问:人活在红尘,杂念太多。该如何做,才能入佛之门?答: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二、问:想成佛,想向法师学法。答:想成佛就要学佛,学佛就是学习佛的正法,学习正法就要如理的皈依、发心、持戒、正见、修止观,好好努力吧!三、问:什么叫恶知识?怎样..
印光大师的嘉德懿行与对净土法门的贡献
时光如梭,在不知不觉中,一代宗师印光大师(1861-1940)已经离开我们七十周年了。七十年对人生来说是漫长的,当我们回忆印光大师时,在读着他的著作,瞻仰他的遗物时,从中分明感受到他老人家就在我们身边。我想,七十年时间,他的色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和思想将永远指..
控制心识的两种力量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生命其实它是一个相续的水流。这个水流它主要是两种力量构成的,一个是熏习力,一个是因缘力。这两种力量就推动着水流,往人天去,往三恶道去。这个..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难
我想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佛法修学的法门是广大的,所以当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你要先掌握它的核心的一些法门,它的重点在哪里?基本上净土法门跟圣道门,有些法门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标是不同的。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最关键的一个重点,就是了生脱死这一块。..
有三心者,定得往生
着一个地方掘下去,一定见水。如果东掘掘,西掘掘,处处有始无终,永不见水。所以,修念佛法门,贵在一心专注,一句佛号念到底,不换题目。有一些人贪心太重,看见人参禅,他想打打坐;看见人持戒也不错,他想持持具;看见人学密,他想学学密咒。古德说,这是叫“门门不了、帐帐不..
要建设当下的“唯心净土”
我们要建设当下的“唯心净土”,并以之为建设人间净土的法要。所谓“唯心净土”,是依据“心净则国土净”来阐述,只要保持自心的纯净快乐,开采自性的灵山宝矿,发现自心的佛陀,当下就是佛国净土。——星云大师..
立志做一个能征服魔军的统领
学佛修行,应立志做一个能征服魔军的统领,以信仰、道德、慈悲、戒律、忍耐、禅定作为护身盔甲,战胜贪嗔愚痴,长养善法功德,建设人间净土。——星云大师
放弃自我主导权,真如才会显现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业力,当然我们也曾经受了很多的果报,所以因果的相续,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现在这个业力的问题,已经没办法去解决了,因为这个业太多了,现在的关键在哪里?就是说你要怎么去操控业力,你有两个选择:用自我来主导它,我们习惯性面对生命的时..
放弃主宰权,你才可能往生净土
诸位,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诸位知道吗?当你的生命堕落到三恶道的时候,如果你有善根,你容易从三恶道里面弹出来,你的时间就不会太久。因为你的善根是金刚种子。你看佛陀讲一句话说七佛出世尤为蚁子,八万大劫尤为鸽身。你看有些人做蚂蚁,七佛出世还..
要有出离牢狱的心
修道,那就是像一个人披上盔甲,上战场,一人和万人去作战啊,是要有一种慷慨,像荆轲去刺秦皇这样的一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这种悲壮啊,不是你死就是我死啊。跟百万魔军去打仗,就是对决啊。真正的精进,它是培养我们的意志力,我们如果没有巨大的这种动力机制,我们是精进不了..
如何对治第六意识的粗重分别
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对有些事情我们的分别是特别的重、也特别的快,面对这种粗重的分别,已非单纯的自我说服就能够解决,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治?我们修无分别智的空观,要兼修事修。所以你无分别智以后,后续要提起佛号,赶紧提佛号。空观的智慧,它相应的快,..
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孝之极致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也。奈何世俗凡情,只知行孝之显迹,不知尽..
增长业与不增长业
我们看到业果的相续跟不相续的两种因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业果的转变。当然这当中第六意识扮演重要的角色。首先我们先面对业力的问题。我们前面说过,轮回要出离,除了佛力的加持以外,我们必须面临两个因缘的逆转:一个业力的逆转,一个思想的逆转,这两个都必须靠第六意识。我们..
菩提心生起的四种因缘
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它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去引导你的生死业力,让它趋向两个方向:第一个趋向无上菩提,第二个趋向西方净土。现在我们来谈谈引导的功德。我们看事修。那么前面的理观它是调伏颠倒妄想,它直接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息灭我们心中一切的..
极乐净土在哪里
“极乐净土在哪里呢?”“十万亿的佛土以外。”也就是在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其实,这只是比较上的说法,真正从法性上来讲,净土是没有远近之别的,净土就在心中,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星云大师..
众生之类,是净土行
净土是人人欣乐的境界,我们如何修行,才能到达净土佛国呢?佛陀曾说:“众生之类,是净土行。”意即唯有勤度众生,才能证得净土,因为离开众生,就没有净土可言。——星云大师
人间佛教并非新创
人间佛教并非新创,而是释迦牟尼佛一脉相承的教法,乃从净化心灵根本之道做起,但并不因此而偏废物质方面的建设,而是教人以智慧运用财富,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事业,从而建立富而好礼的人间净土。——星云大师..
净土行人如何对待儿女婚嫁问题
【原文】今之儿女婚嫁,一本于自主,只可随他去。否则彼等后来或有怨言。然虽云无怨言,一旦情爱稍歇,则离婚别配者,不知有若干数也。国家将兴,必从伦纪上振兴。国家将衰,必从伦纪上废弛。伦纪不讲,说什家教。家教既无,国岂能有贤人乎。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儿女事若了,当令..
僧人的生活——闻钟而起,闻鼓而眠
世人多羡慕僧人,就连宋朝的仁宗皇帝也说:“若得为僧,出入于金门之下,行藏于宝殿之中。春听莺啼鸟语,妙乐天机;夏闻蝉噪高林,岂知炎热;秋睹清风明月,星灿光耀;冬观雪领山川,蒲团暖坐。板响云堂赴供,钟鸣上殿讽经,般般如意,种种现成。”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僧人的生活是..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单刀直入、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信愿持名,乘托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究竟成佛。净土法门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乃释尊一代时教归宗结顶之法。第经历代祖师大德的弘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如..
扫除临终的一切障碍
我们佛教的修学,相对于其他的宗教来说,算是比较多元化。一般来说我们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五大类,就是我们说的五乘的修学法门。这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它的修学的重点,把它分成三大重点,就是你整个一生当中,从一种颠倒凡夫到临终的正念,主要..
佛法解决人生三大问题
人生所要面对的有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都平等地存在着。这三个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生活问题、生死问题。这三个问题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着,也将伴随人类永远存在。虽然地藏菩萨的大愿是要度尽一切众生,但那只是地藏菩萨的慈悲心愿,实际上众生是..
修空观,把生命归零
那么我们讲到这个,我们凡夫的造业呀,从浅到深有两种差别:一个是善恶的差别,一个是染净的差别。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教育呀,他也会因为恻隐之心、慈悲心,去做一个慈善的事业,比方说布施呀,比方说持戒呀,比方说忍辱了,他会造一个善业,但这个善业有没有办法超越生死,..
发愿为先——愿立则道业可成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资粮:信、愿、行。信的内容: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以及深信自己罪恶生死凡夫没有办法靠自力得到救度,唯有仰靠他力——这句佛号。那么这个愿就是:你这个信怎么体现出来,是要靠这个愿作为你信心的表达,有这个愿马上就能产生一种行持,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