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

出家沙弥净人须知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善根。出家跟俗世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沙弥、净人阶段要完成由世俗人向出家修道人全方位的转变,不仅外在形态上剃除须发,穿上僧服,而且观念上也要随之转变,沙弥班开设的相关课程就是为帮助大家完成这种转变:..

大安法师:持戒对于念佛往生具有三层重大意义

编者按: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告诫弟子们今后应以戒为师。古德有云:“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而皆称为学者,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成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成圣德,故依此而修者必证圣果。一、戒学:戒..

大安法师:沙弥净人须知

本人代表东林寺常住对已经出家的沙弥师和即将出家的净人同修表示衷心的欢喜。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善根。出家跟俗世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沙弥、净人阶段要完成由世俗人向出家修道人全方位的转变,不仅外在形态上剃除须发,穿上僧服,..

净界法师:在念佛之前你要具足的信心

第一个弥陀大愿力,就是佛力不可思议,你对弥陀本愿的摄受,要完全有信心,你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你,你要相信这件事;第二个自性功德力,就是你在念佛的时候,你那个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第三个是名号功德力,你所念的这个佛号,法力不可思议。这个弥陀的力..

圣严法师:学佛必须放弃现世生活的安乐享受吗?

原始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学佛是否必须放弃现有生活的享受?不一定,要看情形,无目的的享受应该收弃,有理由的享受必须维持。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

昌臻法师: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必须掌握四大要领

“都摄六根”就是一心,“净念相继”就是不乱。打念佛七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要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根据什么经典呢?主要就是根据《阿弥陀经》。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就是持名念佛,持念佛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

开悟和没开悟的人心境之区别

原文: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

一手拿着糖,一手拿着鞭子

在世间修行不容易。常常会有种种逆因缘来干扰。单就时间来说,就很不容易保证。为了争取每天有一两块充裕而又宁静的时间用来专修,我一改从前白天打坐的习惯,决定每天早晨三点五十分起床,洗漱完毕,从四点开始,一直坐到六点半,然后再做饭、吃了上班;晚上从八点开始,一直坐到..

圆瑛大师:《佛说阿弥陀经》之求往生以发愿

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见者:释迦以佛眼观见。是利:即是持名念佛,临终往生之利。故说二字,承上句,因佛鉴机已定,了知持名念佛法门虽是难信;然时机既至,必有信受奉行之众,故无问自说也。此言者,即此种..

印光大师:孝心即是菩提心

【原文】令严临终,神识清爽,念佛而逝,可生西方。然无论已生未生,为人子者,固当常为礼拜持诵。以期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增品位。又此之礼诵,非特有益于亡人,实有大益于存者。以孝亲之心而礼诵,较彼专为自己礼诵者,功德更大,以孝心即是菩提心故也。汝父宿世甚..

星云大师:佛教的女性观

一、女人与男人宇宙一切有情众生,虽然有智愚贤劣、富贵贫贱的种种差异,但是究其性别不外为雌雄男女之别而已。而男女之间虽然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如果细加推察,女人和男人也有其各自的特性。一般的观念里,男人所表现的是阳刚、力劲的美,虽然男性中也不乏风流倜傥、英姿翩翩的俊..

印光大师:父母乃儿女之模范

人生世间,数十年光阴瞬息即过,若或虚度,则欲再得此光阴,决无可得之时。人之成败,全在幼时,幼时若已空过,若至二十岁时,已经失其机会。汝父母俱以余为师,余于汝颇存希望成一真正淳善之器,以慰汝父母爱汝之心。汝宜立大志向,学做好人,切不可随顺恶少,胡作非为,凡行一事..

星云大师祈求佛陀:以慈悲神力加被外滩亡者

星云大师:佛光山开山宗长2015年1月1日,在凤凰佛教频道的推动下,全球佛子为上海外滩跨年夜踩踏事故罹难者祈福,这一活动得到了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更在佛教界引起轰动。星云大师亲自书写《为上海外滩跨年夜踩踏事故罹难者祈愿文》为亡者祈福,全文如下:慈悲伟大的佛陀!我们..

大安法师:念佛法门的宗旨是信愿行

信愿行三法,信是什么呢?信,从事相上来说,就是信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种两土苦乐的对比,要相信,相信这个世间是苦,就会产生厌离心;相信极乐世界是乐,就会产生欣求心。这是从两土的苦乐去相信,然后从自己的根机和对佛力的相信..

虚云大师:现在老了,假把戏不玩了,不再骗人了,不造地狱业了

不论小乘大乘渐教顿教,真正到家都不容易。佛说三藏教,谓诸修行人修因证果,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期才能成功,独禅门修证很快,可以“不历僧祇获法身”。两相比较,前者要经千辛万苦才能成功,真是为难;后者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当下顿断无明,就可立地成佛,快得很。其实..

信愿法师:何为善男子?

经文的意义我们要深入探讨。下品上生的行者,平生造作了很多的罪业,造作罪业之后还没有惭愧心,可是临终佛菩萨,为什么要赞叹他是善男子?为什么?他明明平生就造了许多恶业,为什么佛菩萨这么慈悲,还赞叹他是“善男子”,为什么?说看看为什么?因为他念佛对不对?好!太好了一..

净界法师:没有平常的正念绝无临终的正念

我们总有一天会到达死亡。我们绝对不能忽略了烦恼的势力,你平常都不对治它,临终的时候就有问题了。比如房间里面有垃圾,你不去扫它,它不会自己消失掉。这是因缘所生法,佛法不讲自然外道。我们生生世世在内心当中栽培了爱取烦恼,你不把它消灭掉,它永远是在的。当我们念佛的时..

净界法师:你平常千念万念就是为了临终正念

我们净土宗很重视临命终,你平常千念万念,就是求得临终正念。所以这个临命终对净土宗来说,可以说是判定一个人成功失败的标准。所以我平常跟烦恼很多次的作战,有时候成功、有时候失败,但这都还不算成功失败。真正的成功失败,是临终那一个最后的大决战——真妄交攻的大决战。成..

以孝亲之心礼诵,功德更大

【原文】:令严临终,神识清爽,念佛而逝,可生西方。然无论已生未生,为人子者,固当常为礼拜持诵。以期未往生,则即得往生,已往生,则高增品位。又此之礼诵,非特有益于亡人,实有大益于存者。以孝亲之心而礼诵,较彼专为自己礼诵者,功德更大,以孝心即是菩提心故也。汝父宿世..

大安法师:因果报应迟速不同 前世今生绝不落空

编者按:慧远大师有《三报论》,阐释三种报应方式,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俗语有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话虽浅显,道理却很明显。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人往往受罪、处境不好,恶人往往得势,他就觉得还有什么因果报应?由于这样的..

弘法利生需要剿灭个人的私欲

摧灭嫉心,不忌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暗。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戚。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胜,莫不尊敬。(《佛说无量寿经》)前面用了..

圣严法师:只畏苦果不避恶因,众生依然难逃劫数

佛教不相信定命论,但是相信因果论。因果是可以改变的,过去已造的因加上现在的因,可以改变它的结果。但是佛说:定业不可转,重业不可救。所谓定业,是造了极大的恶业,如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僧、出佛身血;又如毁谤三宝、杀人越货、纵火决堤、强暴妇女等重大的犯罪行..

宣化上人:观世音菩萨是帮助阿弥陀佛弘扬净土法门的助手

我们天天念观世音菩萨,可是观世音菩萨是什么意思呢?「观」是观察世间所有的声音。观也是看,但不是向外看,而是看众生的心,看哪一位众生的心没有妄想。空了,就得到开悟。所以说「十方同聚会,皆共学无为。」十方的善男信女聚集在一起,共同修无为法。念观世音菩萨,也是一种无..

净界法师:我们遇境逢缘,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观!

那么智慧的观照应该怎么观照呢?就是我们遇境逢缘应该怎么去用这个智慧来观察人生呢?我们这次的唯识学课程,讲出了三种观照:第一个是空性的观照;第二个是菩提的观照;第三个是净土的观照。这三种观照你都具足了,你就可以成功的把阿赖耶识的业力,转成往生的力量了。好,我们今..

净界法师: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跟弥陀感应道交

禅观是把心带回家;那么净土的人,是从家里面再重新出发,往净土方向走去。一个是把心带回家,一个是重新出发。我们看净土的功德利益,有两种:一个是现世的安乐,一个是来世的解脱。看第一段的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

莲池大师: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无几呢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噫!盖有之矣,子未之见也。且参禅人得理之后,终不哓哓以自鸣也。龙天推出,然后声振一时,而名垂后世。彼曹溪佩黄梅之心印,苟不失口于风旛,一猎人之守网夫而已。清素受慈明密记,苟非邂逅于荔枝,一丛林之闲老汉而已,子何..

大安法师:因果报应迟速不同,前世今生绝不落空

编者按:慧远大师有《三报论》,阐释三种报应方式,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俗语有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话虽浅显,道理却很明显。戒贤论师德高望重,但却身患重病,饱受折磨。(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大安法师一些人难以相信的就是这个善恶,看到善..

为何念佛得悟的人寥寥无几呢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于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噫!盖有之矣,子未之见也。且参禅人得理之后,终不哓哓以自鸣也。龙天推出,然后声振一时,而名垂后世。彼曹溪佩黄梅之心印,苟不失口于风旛,一猎人之守网夫而已。清素受慈明密记,苟非邂逅于荔枝,一丛林之闲老汉而已,子何..

在忆佛念佛中破除障碍、增长福报

你用什么心态来念佛?你必须把你的生命完全投入到弥陀的本愿海当中,那么依止这样的心情把佛号提起来。那么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指的是今生能够见佛,当来指的是临命终见佛。那么见佛有两种:一个是必定见佛,一个是去佛不远。那么这一段经文在古德的注解当..

弘一大师“惜福”

弘一大师是近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俗名李叔同。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