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早就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人就是活在苦里。一个人只要有情绪,就会有烦恼;只要有烦恼,结果就是苦。所以,佛陀讲的四圣谛“苦集灭道”里的“苦”,其实就是人的情绪。只要有情绪,就有苦,就是这么个概念。一切都是我们的“心”造作、拼凑、和合出来的,..
佛教徒
现代放生有哪些问题?如何合法科学放生?
一、放生的经典依据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戒有止持和作持,止持是不做恶,作持是主动行善。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杀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还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经。一是《梵网经..
佛教财富观给我的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的冲击
导师说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金钱的来源不当,不正确的使用,对财富的执著成了万恶之源!所谓净财必须来源正当,懂得合理的使用,对财富起不贪著之心,导师开示:无论我们贪著什么,它都会成为伤害我们的利..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读后感
师兄们好!学习这一课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我认为,消极和积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定性,两者是相对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5座城市
在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其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必然会形成一些佛教文化中心。其中,有几座城市对于佛教文化的发展,尤其重要。1、洛阳洛阳被许多佛教徒认定是佛法东传的第一站——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迦叶..
历史上的《峨眉山志》与佛教文化
峨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绵远的峨眉山佛教文化不能不体现于山志及其编纂过程之中,无论编志者是否信仰佛教。峨眉山之有志书,至晚当追溯至唐宋时代。《峨眉山神异记》3卷,北宋《崇文总目》、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并著录,后者题为汉张道陵撰。但此书系后人依托之作;..
为什么七月被称作孝亲报恩月?
目犍连尊者在出家以前,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对于父母以及所有长辈都十分尊重。每天早晚都要向父母问候,并且经常帮助母亲操持家务。由于目犍连的母亲有大手大脚的粗心习惯,做饭或吃饭时总会撒落很多食物在地上,目犍连总是顾及母亲的自尊心,在母亲离开后,才把这些掉落的粮..
佛法在中国的流变:融合与方便
文/刘立丰宋代以后,佛法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佛学(禅宗)与儒学相互融合,更汉化了;二是从禅宗的兴盛转为更加方便的法门——净土宗的兴盛。白化文在《汉华佛教与佛寺》一文中说:“汉化佛教至此基本成熟和定型化,已经把原始佛教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了。如果释..
关于放生的三点意义
索达吉堪布于厦门放生开示[2011年2月4日上午]今天与各位佛友一起放生,在放生之前,为酬部分佛友之请,我简单说几句话。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环境也很悦意,到处都是美丽的鲜花。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我们正在做着非常殊胜的事情——放生!从整个人类的利益,以及人与自然的和..
末法时代,大圆满法和净土法门具有殊胜加持
末法时代,大圆满法和净土法门具有殊胜加持在末法时代,大圆满法和净土法门具有殊胜加持,对无数众生来讲,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门。我相信,长期研习佛法且有多年闻思修行经验的人,都能认同这种观点。上师如意宝曾说:“我们应在一辈子当中不断修行,但修行一定要抓住重点:在..
养好心,素颜也可以美美的
为什么有些人有强大的毅力来圆满自己的人生,而有些人即便遭遇小小的挫折,也会一蹶不振?现在很多年轻的大学生、企业家表面看来充满青春能量,但实际上内心却脆弱无力,在感情、工作或生活中遭遇一点点风雨时,就开始苦不堪言、绝望不已,甚至走上自杀之路。现在有的统计中说:在..
静波法师:“三法印”都不知道,你学的什么佛?
很多佛教徒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都在学佛,但是他不知道“三法印”为何物。当我说“如果说一个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是什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佛教徒”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说:“‘三法印’到底是什么?”“三法印”就是印证佛教的标准,他是不是佛教,用“三法印..
嘎玛仁波切:只有时时观修无常,才算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生命是无常的,对现在红尘中一切都吉祥顺利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有太大感觉,而我每天看别人给我发的信息,就能有很深的感触。我的圈子比你们大一些,经常联系的可能就有几千人,每天都有很多人发信息给我倾诉,希望得到开示与加持。有一天,我做了一个统计,把这天给我发信息的人大..
戒除邪淫邪淫乱静损德障菩提
现在我们来说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法律认定的,都称为邪淫。佛陀制戒是允许在家弟子,正式夫妻间正常生活,但是禁止非夫妻关系的生活,以免社会造成不安以及教团的复杂,这是佛陀当时制定的。如果大家按照这规律的话,那么社会就不会有桃色纠纷的问题一..
人间天:轮回的亲人现在在哪里?
孝道是泛中国圈以外的国家很少提及的事情。如果说做个好人,在中国第一首要标准就是孝。如果这个人千般好,万种能,但就是不孝,他的千万种好也都不值得赞叹;就算他有千万种好,若不孝在中国这个氛围下不能算是好人,就不要说是善人了。孝这个词在每个人心中理解不尽相同,最常常..
虚云老和尚苦行报母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苦行五台、燃指供佛,最后虔诚祈请,在梦中得以亲见母亲乘龙而去。老和尚行举,虽非子奉母旁之平常奉孝,却以一个佛教徒独有的方式,展现了可歌可泣、令人震撼的行孝之心。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常念及“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
嘎玛仁波切:真慈悲也会表现成忿怒相,但心中的慈爱不会变
任何一个师父,不可能永远都是笑眯眯,说话慢悠悠的。每位具德上师都需要具备调伏众生的千百万种方式,无论用什么方式,上师们的心会散发着慈悲喜舍的无量光芒。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天天对你笑的上师,最好在世间上找个伴侣,而且这个世间伴侣还必须永远都能陪着你,提供给你最好的..
盂兰盆节与放焰口的由来
《佛教的孝道思想》南公怀瑾上师着述(内容节选)在西晋初期(约公元二百六十五年),中国佛教到了每年农 七月半一定要诵念的《盂兰盆经》,也经由竺法护的手中译成中文,流传开来。盂兰盆的「盂兰」两字,塬义叫解倒悬,即是解救倒悬的痛苦。这部经同孝道的牵连,那更大更深了。我的家..
如何修学戒律?
以往,学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来修学,甚至将戒律当做一切,只见戒律而不见佛法,使持戒成为一种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为。事实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学体系的一个基础,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学戒、持戒。在此,我想从佛法修学体系的五大要素,来谈谈如何修学戒..
爱因斯坦说 科学的终结归宿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资料图)编者按:佛教诞生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上,主要传播在东方世界,近代以来,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广泛交融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佛教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同。许多地位显赫的人要么是佛教徒,要么是佛教的赞同者。其中世界公认的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自传..
建议堕胎的罪业非常大
温馨提示:阅读前,让我们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六)问:顶礼堪布。我的一个朋友怀孕,几个月了,但在医学检查时发现孩子有缺陷,医生从优生优育角度,建议把孩子拿掉。但我的朋友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这段时间非常痛苦,因为她知道堕胎就是杀生,罪业相当重。请问这件事该怎么..
一个人最好的伴侣是什么?
问:佛教认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注定要寂寞终身吗?索达吉堪布答:很多人都要寻找终身伴侣或者暂时的伙伴等等,其实父母、子女、配偶等都不可靠,你认为他是永恒的,一辈子都会陪着自己,可是过一段时间他就跟别人跑了,留下自己品尝痛苦,因此毫无可靠性。有些世间人,看起来完..
世间人很需要这样的终身伴侣,你不会再感到孤独和寂寞
很多人都要寻找终身伴侣或者暂时的伙伴等等,其实父母、子女、配偶等都不可靠,你认为他是永恒的,一辈子都会陪着自己,可是过一段时间他就跟别人跑了,留下自己品尝痛苦,因此毫无可靠性。最好的伴侣是什么呢?“觉性智”,觉悟的智慧是永恒的,永远不会离你而去。世间人很需要这..
祸从口出,不要成为“键盘侠”
若闻一切刺耳词,是两舌等语之罪,恶业利刃轮自己,今当摈弃语过失。《修心利刃轮》的颂词,从不同角度宣讲了我们即生中出现的种种状况,也阐述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应对的方法。当我们真正遇到这样的境遇时,若能如法修行,从中就能获得解脱。在生活中,他人经常会以刺耳的语言,..
你是否有意无意中剥夺了许多众生的宝贵生命?
平时我们逢年过节、宴请宾客,其实造的杀业也非常严重。但在《前行》中,此处只是以藏族女人为例,说明即使是女人,杀生也相当可怕。昨天讲了,藏族女人在结婚时,男方要宰杀无数羊只。从此之后,女人每次回娘家,家人也要杀一个众生来款待她。而且亲友们在宴请她时,如果摆上其他..
有智慧的人应认识到佛法的价值
有智慧的人应认识到佛法的价值佛法对众生具有重大的利益,如果没有佛法,众生会被烦恼和业力牵引,在轮回中一直痛苦下去,但听闻佛法后如理行持,就会从根本上改变在轮回中流转的命运。因此,值遇佛法之后,每个人都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此时应当好好把握。在世间,学生时代对人的..
别忽略,那些灵魂深处的追问
/有答案了吗?/人往往拥有很多而不自知。一直追求那些没有得到的东西,对已经拥有的,却不知珍惜和满足。比如问一个盲人最想要什么,他可能说是“光明”;问一个囚犯,他可能说是“自由”;问一个乞丐,他可能说是“食物”;问一个普通的世间人,他可能说是“一辆好车”;问一个修..
为什么有人越学佛越苦恼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佛陀开示我们:应当经常忆念身体乃是四大和合而成,只有假我,没有实我。我只是寄生于四大缘起法之中,是假名,四大也是假名。因为四大因缘和合的色身本身就是无自性,所以我们应视..
学习纠正了我的错误知见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学习心得2018-8-23莲冠导师在本课为我们开示了三个内容: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这次学习纠正了我的一些错误知见,分享给大家。学习了欲望的分类和欲望的属性让我认识到佛教将人类的基本欲望分为财、色、名、食、睡。其中一些基本的、物..
佛法照镜,发现卑微又自信的自己
同喜班复习课二通过对第三单元《社会篇》和第五单元《人生篇》内容的复习重温,我们学习了佛教怎么看待社会、人生,从宏大的宇宙,到具体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生命的痛苦到生命的回归,纠正了以前我对佛教及佛教徒错误、片面的认识。通过《社会篇》三个主题的学习,佛法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