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

儒佛道解决了生死之间的生命学问题

2018年9月15日-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中国武汉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以及生命科学的实修实证者,展开了深入而广泛地探讨。现特开设“对话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专栏,刊发论坛工作人员对与会嘉宾的采访,以飨读者。儒佛道解决了生死之间的生命学问题郁..

海涛法师:碰到好的或不好的,完全决定在你的念头,念头决定一切

各位,当你心里对某一个事情不满的时候,你要赶快「嘛呢呗美」,你赶快「阿弥陀佛」。当你觉得这个事情被欺负了,这个习性又跑出来了,甚至你的嘴巴要开始去骂他了,你赶快停止,你一定要转念,因为我们是佛教徒,佛教徒要保持「正知正念」。「正念」,就是慈心、悲心、菩提心、善..

慧律法师:拜神与拜佛有什么差别?

问:师父,拜佛与拜神有什么差别?慧律法师答:我们中国是一个有拜神、拜祖先传统的一个民族,所以拜神变成我们传统的风俗习惯。你要是问他,拜神在拜什么?他不知道,父亲这样拜,母亲这样拜,祖父这样拜,祖母这样拜,自己也就拿香跟着拜。人家说拿香跟着拜就是这种人,他根本不知..

慧律法师:佛教徒对风水要持什么样的态度?

佛教徒是采取中道的态度。这风水对我们凡夫来讲确确实实是有的,如果对一位证果的圣人如佛陀、菩萨、阿罗汉通通没用,他会飞天钻地,神通来去自如,什么风水都没作用。所以,我们中国人说地灵人杰,风水就是一种环境。当然我们是凡夫,它当然会影响我们的心,我们如果住一间很小的房子,心..

信愿法师:《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和会门之会通别时意(五)

【观经四贴疏讲义】《观经四帖疏》〈玄义分〉和会门之会通别时意(五)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上回我们研究到第一卷〈玄义分〉七门料简的第六门“和会门”。和会门第五段是“会通别时之意”。“会通别时之意”分为二点:第一点是成佛别时意,第二点是往生别时..

初学佛应克服的哪些误区

现在人一般误以为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甚至有一些初学佛者受到这种风尚的影响,生起强烈的悲观厌世情结,忘记了大乘菩萨道的慈悲济世精神,忽略了佛教是世出世间的圆融。初学佛法时,大事未明,见地不正,远离愦闹专心致志地修学佛道,是非常有必要的。遁世是放下一切,一心修学,..

这么一个法门,把它牢牢的抓住,生大欢喜!

【一切机缘悉观察,先护彼意令无诤,普示众生安隐处,此方便者所行道。】这两首偈,教我们学习菩萨智慧、善巧、方便,弘法利生的事业才一帆风顺。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记住、要学习。我们把经文念一遍:『一切机缘悉观察』,「机」是我们讲机会,「缘」是讲缘分。机会、缘分遇到了、..

网络弘法和网络学佛应注意什么?

现在有许多法师和居士在积极弘扬佛法和宣传佛教,有的通过举办佛学讲座来弘法,有的则利用网络佛学平台来说法,各路人马在各自的道场大显身手,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妙招,好不热闹。大家积极高涨的弘法热情应该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这真的是一件大好事,有利于中国佛教在当..

一篇文章了解观世音菩萨的多重身世

文/温金玉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人心中最为亲近的菩萨,百姓习惯称为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据印度婆罗门教经典《梨俱吠陀》记载,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天竺(今印度)已经有了“观世音”。不过,那时的观世音并不是人身,而是..

佛性是什么?是我们最基本的善良本性

在我们这个课程里,我们并不把佛性叫佛性,我们把他叫做“基本的善良的本性。”之所以要用这个名词而不用“佛性”,就是因为每当别人提到佛性,你就会想到佛,马上想到你自己的佛堂,佛堂里有一尊佛,那个佛身上都是金色的,然后怎么样……所以当我们提到佛或佛性的时候,我们总把..

嘎玛仁波切:认识罪障常常忏悔

罪障是总称,可分为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四种。这些会对解脱形成障碍,因此称为“障”。一、业障:指自性罪和佛制罪(1)自性罪:自性的意思,是说只要去做,本身就属于罪业。比如十不善和五无间罪等一切罪业,就是自性罪。不管是不是佛教徒,不论有没有受戒,任何人只要杀..

皈依三宝是佛教徒的根本

皈依三宝是佛教徒的根本(图片来源:资料图)《优婆塞戒经》:“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白话注解】:皈依三宝太重要了!如果你为了打破各种苦恼(包括恐惧、烦恼、各种各样的情绪化的东西)的困扰,怎么办?还有如果你想要解脱、快乐、上..

法医警官披露因果报应实例

(图片来源:妙音莲池网)我是一名司法医学警察,就是俗话说的法医。我工作的这个实验室专门为两所中级法院和四个区县公安分局提供司法医学鉴定上的支持。简单一点说,如果哪里发生了命案,就会把尸体送到我们实验室,由我们进行检查,找出死亡原因,出具一份报告,递交给法院或..

圣严法师:详说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文/圣严法师本节补述于民国七十五年九月廿四日观音法门很多,大致分为显密二门。密法多用观想,必须身口意三业齐修,修学者必须师师传承,师弟亲授,修行时必须供养、作观等仪轨坛场,而且不是短时能够成办。显法则不拘形式,不限时地,不择师资,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效验。所以本..

念佛真能消业吗?答案出人预料

每一位正信的佛教徒都了解,念佛的目的并不是在求福消灾,而应该在以佛心来代替凡心(凡夫的心是贪嗔痴慢疑等等),使人心光明清净。所以念佛不应只是口念,而应心中常以佛为榜样,随时学习佛的大慈大悲心去救众生,使自己能提升境界,将来能成圣成佛才有意义。因此长时间念佛的人,..

信愿法师:净土三经「往生」一词之出处(一)

【往生仗佛力】净土三经「往生」一词之出处(一)晚上借着大家虔诚在我们道种寺大殿打佛七的殊胜法缘,信愿继续来向大家报告《往生仗佛力》。前面我们看了第一点往生之义,下面请看第二点:净土三经「往生」一词之出处。既然往生是指前往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得到永生不死,所以一..

我十恶不赦的罪恶邪淫的现实果报!

弟子罪孽深重,禽兽不如,早就该下地狱了,幸闻佛菩萨点化,幸闻佛法幡然悔悟,痛哭流涕!弟子决心用此生一心皈依三宝!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 弟子是70代生人今年39,当时因家庭条件有限,人口又多,所以自小就是和妈妈及几个弟弟一起挤..

科学研究已证实,禅修对身心有诸多好处!

科学研究已证实,禅修对身心有诸多好处。日本京都大学有一位佐藤幸治教授,他在《禅的效验》一文中说:坐禅有多种功效,如安定情绪、增进思考力、治疗过敏性疾患……下面就此略加说明。1.增强忍耐力禅修可以增强人的忍耐力。现代人的一个缺点就是缺乏忍耐力,许多人看似很成功,实..

嘎玛仁波切:切莫等到躺在手术台上感受恐怖恶报时,才后悔当初杀生的残忍

虽然现今医术和保健方法看似可以延长人的生命,但实际上寿命的长短是与生俱来的,除非今生经常积德行善,能让生命得到些许延续,否则想改变寿命,很难。但很多人都不明白,也不想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是寿命还未尽,只是福报尽了,那念经做佛事还可以有作用,比如修药师佛、长..

嘎玛仁波切:骄慢就会欺压一切,修行人要警惕傲慢

现在有些人,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或为了聚集大众,贪图名利,希望获得他人的赞美,或是为了和别人辩论,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这些心态都是不正确的。有些人喜欢研究佛法,也能用优美的词句,开讲佛法,但对调伏自己或别人的烦恼,却没什么帮助,因为他们大多都是能说做不到的人。..

静波法师:礼佛不是拜偶像

有的佛教徒立场就不坚定,说佛教拜偶像。佛教徒且以为庄严,是我们修学的楷模,它代表佛教徒的信仰。佛像是表法的嘛,同他们以为的不一样!如果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那你就只能把佛像砸了,就会改变信仰;我们并不是执着!如果说是拜偶像,我们还不改变,自己错误的认识就停留在这..

信愿法师:念佛行者所指真正的往生之义为何?(四)

【往生仗佛力】念佛行者所指真正的往生之义为何?(四)念南无阿弥陀佛和阿弥陀佛相应,所以你如果念五欲、念子孙、念名利、念财宝,你就是阎罗王的人。你如果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是阿弥陀佛的人,请问诸位菩萨:你要做阿弥陀佛的人,还是要做阎罗王的人?要做阿弥陀佛的人请鼓掌!所..

圣严法师:广学多闻与一门深入,如何抉择?

近代的思想家胡适之先生曾经说过:“为学应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博览群籍是学问的基础,一门深入是学问的造诣。如果仅是博大而不精深,不能成为学问,只能算是常识,所谓门门通,门门稀松;不能在任何专门的范畴中出类拔萃、登峰造极,就不能够见其成就和独到的特色,那不..

居家学佛八要点

一、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

佛教咒语的来源与持咒的作用

咒的作用应该是被肯定的;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语句所组成的符号,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咒语的出现,一般是透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由神灵所传授,而为民间所采用,不论东西方,都有咒语的流传、使用和信仰。在中国民间,符咒并用。符是用笔绘成的符号,也是代..

嘎玛仁波切:反省时要有依靠

“反省”也称为“忏悔”。就是说,坦白自己的身、语、意等一切所犯的过错。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有自己的起心动念,因为一切的行为其前提都在于一念。反省、忏悔的时候,让心要先有个依靠。比如我做错事了,我愿意跟好朋友讲,因为我觉得朋友靠得住,朋友就是我的依靠。佛教讲一定要..

刘素云:无量寿经55集文字稿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十五品经文,这一品经文的题目是:【浊世恶苦第三十五】这一品经文,世尊苦口婆心地告诫我们,劝导我们要明了事实真相,认清现实的环境,必须要断恶修善,才能够真正离苦得乐。世尊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把今天社会的状况给我们..

宗性法师:保持一颗平常心,笑对人生各种苦!

文:宗性法师有的人说我一辈子感到很快乐,我没感到痛苦。其实,人的痛苦是太多太多,有些苦甚至我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佛法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苦包括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蕴炽盛苦等。01生苦我们生下来就是苦,我们都不记得生下来的样子..

无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要读此三经

宣化上人何谓三经?就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经典是释迦牟尼佛金口所言,阿难尊者所述,后来记载于贝叶,流转于世,成为佛教徒必读必诵的经典。万佛圣城所有出家人和在家人,皆要背诵这三部经典,最低限度能背诵楞严经;或者会背两部,或者会..

圣严法师:感化、感动、感谢、感恩

圣严法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体实践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从“四感”-感化、感动、感谢、感恩来着手。感化-知惭愧、常忏悔许多佛教徒都是拿经典来教化他人、感化他人,拿佛法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佛法是来帮助我们修行的,不是拿来度量人的。可惜很多人不仅以佛法度量人,并且以世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