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

证严法师《净因三要》

净因第一要一.孝养父母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世间之孝与出世之孝道在寻常日用中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修学佛法,主要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染,清净自我的心地。所谓清净心,即人性本来没有沾染污秽的这分善性——善良的本性。既然本来就是善性,本来就清净,为什么还需要净化呢?..

证严法师《静思语集锦》

1、众生之苦从欲所生,因欲生忧,因爱生怖。2、人生的价值是自爱、爱人,而非私爱和痴情。3、不踰越做人的规矩,人生就会海阔天空。4、肯付出就是造福,不执着就是智慧。5、受人批评,应感恩对方。6、修行,就是要知道做人的目标。7、付出并不是为了功德,而是本份。8、真正的宗教..

人生如梦,但可以选择自己的路

每个人出生时,赤裸裸地离开母亲身体,那种痛虽然彻骨,但只是剎那间的、很快就过去,不是真正的苦。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事情,但人人害怕死亡,以为死是最痛苦的。其实不然,生是死的开头,生与死不足畏,最可怕的是,中间几十年的人生,我们造了一些什么业,又将受到怎样的..

逆境与是非

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世间没有一样很容易的事。没有逆境的事,不值得我们作为人生的灯塔。逆境在佛教中称为“增上缘”,碰到逆境来,应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逆境就如磨玉的磨石,不磨不发光!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

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们常问:天堂、地狱在哪里?就在人间!如果每一个人都有佛的慈悲,当众生有苦难,立即想尽办法去帮助,希望对方快乐、幸福,形成一个爱的社会,这不就是菩萨净土在人间、快乐天堂的境界吗?反之,因为一念非分之心,生起贪、瞋、痴、慢、疑种种污染,就会为人心、为社会带来苦难..

饱满的稻穗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辩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来尊重..

在顺逆境中不为所动

佛陀说“睹境不动难”,意思是:身在顺逆境界之中,而能不被它所动,确实不容易。有一次慈济委员联谊会,数千人潮来自南北,但聚会的场所连医院的大厅都无法容纳了,所以换了新的场地——在纪念堂工地地下室。这是临时的场地,音效及通风设备非常差,当天气温..

一念间,火宅或净土

人实在离不开因缘,有人结的缘是劣缘、恶缘,有人结的缘则是善缘、好缘。佛陀曾说「世间如火宅」,而火宅之中亦有清凉的境界――净土。一切唯心,境界能由我们自己去选择,同样一个境界,我们用心去体会,欢喜的是净土,苦恼的即是火宅。无明心火,足以燎原有一位苦恼的妈妈,她的..

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2.知恩报恩为先,利人便是利己。3.尽心尽力第一,不争你我多少。4.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5.忙人时间最多,勤劳健康最好。6.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7.心量要大,自我要小。8.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9.识人识己识进退,时..

圣严法师《心的五四运动》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业我们要把佛法落实在人间的社会。把佛法送到每一个人的家庭里,让每一个家庭都能接触佛法的“慈悲之光”“智慧之光”。为人间带来温暖,让人人都能身安、心安、家安、业安,这个才是真正可靠且究竟的平安。安身:在于生活的勤..

圣严法师《开放的心境》

一般人思考事情时,总是喜欢从自己的角度来看,所以遇到挫折时,若不是怨恨他人,就是觉得自己很差劲、没有前途,心情因而变得很沮丧、无奈,意志也跟著消沉;但是,遇到顺境时,又觉得自己的福气好、能力强、贡献大,仿佛有著三头六臂,可以呼风唤雨、八面玲珑。其实,这两种极端..

圣严法师《现代人的修养工夫》

佛法认为心静可以产生智慧,可是当生活不顺利,不论是事业、家庭、学业、感情……,需要运用智慧来处理问题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没办法将心安定下来,更遑论发挥智慧了!通常人在非常忙碌的情况下,连心里也是非常忙碌,心很难安定下来,这时候便需要一些修养的工夫。如..

圣严法师《如何利用人生的低潮》

有很多人因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所以总把人生过程中的高潮与低潮、得意与不得意,当作好坏的标准,得意顺利的时候就庆幸自己交好运,不得意不顺利的时候,就哀叹倒楣。如果真的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没有所谓得意与不得意的问题,也不会有所谓低潮和高潮的问题了。..

圣严法师《人,为何而活》

问:如何在生命的逆境中,将受伤、瞋恨的心转为感恩心,并感恩伤害我们的人?答:感恩的意思是说,我从对方身上学到了经验,使得自己更成长、更提升。受到伤害,是很痛苦的一桩事,被折磨也是很痛苦的,但是往往也是锻炼自己意志的时候。在这样的状况下,还能一步一步走的稳,跌倒..

圣严法师《大悲咒与大悲忏的修行入门》

经忏,种类繁多,以观音为主的《大悲忏》仅是其中之一。是与观世音菩萨的甚深因缘罢,整个飘摇、动荡的青春,我日日所拜、所持的,即是《大悲忏》。但是,《大悲咒》与《大悲忏》是不是一样呢?两者究竟有何关联?又有何差别?《大悲咒》与《大悲忏》两者系出同源,皆出自《大悲心..

圣严法师《人生与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如果人生而没有目的,生活便显得十分空虚。如果生命欠缺意义,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何必要生活着受苦。假使生存而没有价值,不仅生存的本身变成多余的赘物,而且也白白地浪费了世界的许多资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菩萨行者是来修道还愿。人生的意义,则因人的身体难得..

圣严法师《知足是幸福的起点》

幸福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过程中,有多少人漏失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又有多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心力追求幸福,换来的却只是白发苍苍和一声声的唏嘘,这都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虽然财富、健康、名位、权势都是一般人所喜爱的,但这些并不等于幸..

圣严法师《化危机为转机》

法鼓山所推动的‘心五四运动’,是展现人文关怀最主要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灵环保’,那是指观念的转变和导正。所谓观念的转变,举例来说,我们一般人的观念都是不喜欢遇到困难、挫折,都希望自己顺顺利利,不要有逆境出现;也都会祝福人家一帆风顺、平..

圣严法师:顺境与逆境

工作中难免有顺境、逆境,很多人都怕碰到逆境,觉得挫折就是很大的打击。其实,如果没有逆境现前,一般人不容易成长。所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挫折也是一种经验、一种过程,逆境更是一种考验、一种锻炼。如果能够面临逆境而心不乱,没有怨、没有恨,而是以冷静的智慧来处理,..

圣严法师:身残心不残

身体障碍有不同的等级、类别,造成障碍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例如有些小孩一出生就得了蒙古症,有的一出生就少了一条腿,或是聋哑、眼盲、畸形。有些身体障碍则是后天造成的,例如因为小儿麻痹症,或是意外事件、战争、灾难等,而造成的颜面或肢体伤残。因为后天因..

圣严法师《禅的本质》

在开始讲这个题目之前,先澄清一个观念:禅是不能讲的,透过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禅,已经不是禅的本身了,过去,我无论教禅或打禅七,一定严厉诃骂学生的知见障,破斥学生从知识上获得有关禅的零星知解,而我现在又来讲禅,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诸位务必了解一点,做为最初的方便引导,..

圣严法师《放下的幸福》情绪管理智慧

简体版序:放下自己也放下别人当恼人的情绪来袭时,如何重拾愉快的心情?禅的态度是:知道事实,面对事实,处理事实,然后就把它放下。简而言之: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人生,真的有很多不公平要去接受。生活,难免出现逆境。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用智慧把责任负担起..

圣严法师《佛教入门》

如何理解佛教对于中国人而言,不论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因为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

圣严法师《智慧100》

第一篇智慧之眼■.智者多闻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法句经.多闻品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牢记不忘,且能条理分明。此处所讲的多闻是指一方面经常追求新知识,一方面又不断地..

圣严法师:得了忧郁症要怎么办

问:因忧郁症轻生的情形经常发生,虽然很多人还没有严重到想自杀的程度,但在生活中也是被忧郁缠身,闷闷不乐。如果得了忧郁症,应该怎么办?圣严法师答:媒体曾经报导,台湾人患忧郁症的比率很高,特别是二十到二十九岁的年轻人,六成有忧郁症倾向,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年轻..

圣严法师《平安的人间》

自序法鼓山推动「建设人间净土」的社会运动,是以心灵环保为主轴,以安心、安身、安家、安业的四安为行动;又以提倡礼仪环保、生活环保、自然环保,来配合心灵环保,成为四环运动,以促进人间社会的平安快乐。本书的集成,是出于法鼓文化编辑群的确定,所收的十二篇文章,均曾见于..

圣严法师:逆境也是无常的

一般人遇到无常,很可能的消极:「既然无常就不要管了!既然是无,还能做什么呢!」这是错误的无常观。正确的无常是指,因为无常,时间非常有限,所以必须珍惜,必须赶快趁现在自己还有用的时候,赶快充实自己、奉献自己。例如你不有三天的时间可用,三天就要当成十天来用。例如我..

用佛法来补福报

我从小就是没有福报的人,一生皆在逆境中度过。由于福报不够多,以致于缺少宽宏大量的心,偶尔也会对人悭吝或与人计较。所谓宽宏大量,就是一方面要把自己所拥有的与他人分享,另一方面也要原谅他人的过失。我的智慧不够,修证不够,禅定不深,学识不足,涵养不够。正因为我知道自..

如何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长自我的智慧与慈悲?当从惭愧、忏悔、感恩的三方面努力。“惭愧”的意思是自知对不起自己称为惭,自知对不起他人称为愧咎。一般自负、自大、狂傲、骄慢的人,不会产生惭愧心,总觉得自己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像这样的人,在智慧..

智慧与福报

一、福慧双修一般人拜佛都想祈求福报,但是有福报却不一定有智慧,若无智慧,福报本身就可能带给我们困扰。有福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有了智慧,才知道如何运用福报和增长福报。因此佛教主张“福慧双修”,主张“悲智双运”,那才算是健康的修行。不管是福慧双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