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为何愤怒的情绪是一种谬误的自我感?

问:西方的心理治疗鼓励人们表达愤怒。是否有任何适当的表达愤怒方式,而不会被视为安忍的对反之物吗?你个人对于那些鼓励患者要“让所有愤怒憎恨全都发泄出来”的心理学家和治疗师,会怎么来谈论愤怒和憎恨这个问题?答:我想各位在此必须先了解会有许多不同的情况。在某些事例中,..

没钱没关系 能孝顺父母 让父母高兴 就是在学佛

没钱没关系,能孝顺父母,让父母高兴,就是在学佛(资料图)佛法里面经常讲发心,你有没有学佛、有没有修行就在于这个心。若是心没有发出来,那就不是在学佛、不是在修行;心发出来了,都是在学佛、都是在修行。小孩子上学,到学校里面学知识,这些知识也可以变成智慧。知识是知识,..

日常生活中的行菩萨道

发愿后一定要付出行动,才能真正圆满达成。依愿力付出行动的时候,叫做行菩提心,就是开始行菩萨道了。愿力很重要,一旦发了菩提心的大愿,做任何事情就是在累积很大的功德,就连刷牙都变成利益众生成佛的因。为了家人做饭,因为他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是你能力范围内可以利益的对..

忿怒本尊并不代表愤怒

问:请问忿怒本尊的角色是什么?答:这个问题不容易解释。我想它的基本哲学是指人的七情六欲,像是愤怒等,通常是以一种力量的方式呈现,而能引发迅捷的行动。所以有关忿怒本尊这一方法背后所蕴含的一般原则就是,在人类陷入愤怒或其他伤害性情绪状态时,会出现一种独一无二的产生..

目标不一样,结果自然有差异

对佛教修行人而言,由于追求的目标不同,最终获得的成就也会有所差异。成就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小乘的成就。小乘的成就分为两类:一,声闻乘;二,独觉乘。小乘成就是指对轮回生起了出离心,打破了六道轮回的执著,断除了烦恼障,获得了个人解脱,并证得阿罗汉果位。声闻乘修行..

依法不依人

佛法是智信,而非迷信。我们学习佛法时,要依靠正法,不能依靠说法者的名声地位。就算再有名气、地位的人,如果讲的法不符合正法,就没有意义;如果符合正法,例如,内容符合了因果取舍、出离心、菩提心的教言,则讲法者的名声地位等外相如何,就没关系。这并非否定善知识的重要性..

让佛菩萨助我们一臂之力!

夏坝仁波切(资料图)佛菩萨只能助我们一臂之力。真修者不求那么多,应达到无所求。求的越多,说明贪嗔痴就越重,越自私,内心越混乱,应该求的是自己发生改变,内心日日有进步,夜夜有增长,让自己的心变得更完美、更殊胜、更如法。亲近善知识后该如何修行,这是问题的关键。在善知..

文殊菩萨亲传教授的成佛秘诀!

文殊菩萨(资料图)佛教经典浩如烟海,而该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其中主要的共同点又在哪里?它最精华的核心是什么?成佛的窍诀又是什么?让时光退回六百年前,来看看代表一切智慧总集的文殊菩萨,对宗喀巴大师讲了些什么?到底什么才是一切佛经的至心要义?早在六百年前,宗喀巴大师同样..

回向还有这些你不知道的好处

关于回向的重要性,之前跟大家强调过很多次,比如做完功德以后若不回向,功德就不会圆满,并且难以存留,果报很快会穷尽。这次从另一个角度讲回向巨大的功德。第一,把我们的善根福德做回向,是一种分享精神,这本身就是一种殊胜的布施。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对一个智者来说,自已的..

学佛到底学习佛的什么

将这一切的努力与付出,当成一种快乐的奉献佛跟众生的差别在哪里呢?佛永远都是为众生服务,到最后成就了自己;众生则只为自己服务,最后却使自己堕落、痛苦终生。所以,不用担心付出后得不到回报,就像诸佛菩萨一样,付出了那么多慈悲,到最后他们成为了佛或菩萨。而众生呢?佛陀在..

藏历持众月初十,莲师荟供日,千劫佛节日,作何善恶成十万倍!

各位同修好,今天是1月7日,藏历十一月初十,为莲师荟供日。请大家断除一切恶业,尽力行持荟供、放生、斋戒、观修出离、菩提心、空性慧等善法,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以大悲心功德回向众生,除障积福,远离战争、灾难、世界和平、众生安乐!【莲师心咒】:嗡啊吽班杂格热班玛色德吽..

这样修行是绕远路了

现在有这种现象:不闻思而修持。有些人没有闻思,就开始修持仪轨或本尊;还有些人只限于打坐,说是参禅。这都是没有闻思而修持,是不如法的。若是没有足够的闻思,不懂得佛理,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等,不可能修成本尊,也不可能获得本尊的加持。若是觉得自己得到了本尊的加持,修成..

忆念本尊及胜义菩提心的窍诀——敦珠法

不管怎样,如果你不能几个月或几年长期的勤于修持这些法门,你的心是无法永保平和的。你所谓的禅修将会是不清明的,而且你的生命也将终老于这种浑沌的情况。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难过的事。你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最适合我的方法呢?"如同佛所说的:借此禅修及忆持,即使是成熟的五无..

听法的发心——大乘目标是利益众生

我们依靠众生,累积了无边的善根资粮,并在未来不断利益着自己,最后成就佛果。大乘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所谓的以发菩提心摄持,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得到人天福报,乃至成佛果位,而去做每一件事。[妙法甘霖]之每日闻思每天一句法语甘露,携手走向成佛之道。..

以慈悲善待亲友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视身边的人为有缘众生,并努力去利益他们,即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大乘修行人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而并非单纯自己解脱。以恭敬心善待众生,为他们奉献,即便是吃喝玩乐,也成为有意义之事了。我们身边的人,包括家人、朋友,都是与自..

自己表面上也发了菩提心,可面对他人的成功,好像很难发自内心地随喜,甚至有些许嫉妒。该如何去克服?

问:自己表面上也发了菩提心,可面对他人的成功,好像很难发自内心地随喜,有时甚至还会有一丝嫉妒。该如何思维去克服?索达吉堪布: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本来众生的快乐应该由我来给予,但现在他们以自身的福德,获得了名闻利养,对此我又怎能心生嫉妒呢?就像作为儿子,本来需..

16—17年度冬季第二批牦牛放生圆满成功:释迦牟尼佛成道日82头牦牛大放生!【慈悲善行,感恩转发】

致亲爱的金刚道友爱心人士:1月5日腊八节——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圣殿莲花绿度母放生组圆满完成了2016——2017年度冬季第二批牦牛放生活动,共放生牦牛82头。这无疑是集聚大众全部力量的一次伟大善举,是在大家共同爱愿之下完成的庄严的一次性牦牛放生!在此感恩主要功德主新加坡绿..

只要有心 手机也可以成为最好的佛堂

现在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初学者非常虔诚,皈依以后发心勇猛、决心很强,有些人甚至非常渴望放弃俗世、出家修行。实际上,这个想法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学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冲动的决定,也不是外在形式的大幅变化。学佛要注重内在的进步、精神的提升。外在形式..

为什么度别人容易,度家人这么难?

调伏自己的相续,才能调伏他人的相续。若是自己没有解脱,很难帮助众生解脱。我们经常讲:自度度他,自觉觉他。唯有自度,才有度化其他众生的能力,唯有自觉,才有方法令众生觉悟。若自己没有内证,想让他人获得这种觉悟是很难的;若自己没有到达彼岸,想要帮助他人到达彼岸,也是..

早死早往生,这话对吗?

有些老年人习惯说“我不想活了,我想赶快死,往生极乐世界。”这种想法对吗?根据佛教的经论,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除非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或是达到了来去自由的修证境界。那么,往生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佛陀在《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中,明确..

佛教本质上不相信鬼神的力量

然后在我的阿赖耶识当中,要毁灭某一种能量,种子,也是我自己,佛菩萨也没有办法把我们的硬盘,我们的阿赖耶识上面的什么东西抹掉,什么东西删除,佛菩萨也是没有办法的。佛,只是告诉我们如果你不愿意面对屏幕上的东西,那你就要删除这个硬盘上的文件,因为这个屏幕上的东西是来..

现在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该如何走好学佛这条路?

问:现在生活压力好像越来越大,人们也更加忙碌,刚皈依的佛教居士,会面临更多各方面的压力,该如何走好学佛这条路?索达吉堪布:学佛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认识佛陀,并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这样的佛法要靠上师开示,自己同时要发菩提心、闻思修行。只有依照这种途径,修学才会..

现代人充满痛苦和不安的根源是什么?

呐喊面对如许多的苦难、不安,如何才能化烦恼为菩提?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而当下多数人却越来越烦恼?物质生活真是烦恼的根源吗?佛陀早就告诉过我们:诸受是苦。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

如何思维能让自己生起对旁生等恶趣众生的悲心?

问:如何思维能让自己生起对旁生等恶趣众生的悲心?索达吉堪布:只要设身处地观想:一切众生都当过我的父母,当它们正在遭受痛苦时,我应当发愿替它们代受。或者想:倘若这些剧烈的苦痛落到我身上,那将如何忍受得了?从而发誓今后不害任何众生,一定要度化它们……这样再三思维就可..

祈竹仁波切:在遇到困难和委屈 他用手指着自己说…

面对自己(资料图)轮回里面没有自由,轮回的原因就是我执,而我执却是我爱执的部属、使者,所以我们应当远离为自己贪图安乐的心,甘愿为了利益众生而受苦。消除我爱执是大乘不共于小乘的成就;去除无明我执,则乃大小乘共同的成就。小乘境界虽然能去除我执,却还剩下我爱执尚待消除..

为什么说要靠众生来救度自己

有了众生的力量,才有办法清净自己的业力所有的因果报应都与众生息息相关。因为对众生造了恶业,才会有所谓的冤亲债主。真正形成冤亲债主的业力,造作者是谁呢?就是我们自己。正因为有众生作为对境,我们才会造作罪业。现在要消除这些业力,也要依靠众生的力量和因缘,要对众生慈..

佛法要义问答:我执与爱我执的区别

问:我执与爱我执的差异为何?我执与爱我执几乎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爱我执会帮助我执、我执会帮助爱我执,两者很难分开。虽然如此,我执和爱我执是不同的,为什么?因为对空性的认知越深入,我执就会逐渐地减少,可是爱我执不会就此而减弱。声闻阿罗汉、独觉阿罗汉已经完全断除了我..

三要行——结行回向

我们做任何善事,在前行时发菩提心,以此累积资粮;正行时,以空性见修持,不让善根福德毁坏;而要让福报增长的最佳方法,就是功德圆满之后,无私地回向十方六道众生。发愿和回向的差别,在于有没有完成善根。发愿,是为善根设定目标,但没有做任何善行之前的愿力;回向,是做了善行..

佛法要义问答:如何对待死亡及死亡的修法

问:对「我会死去」感到畏惧,要如何去除这种畏惧?对死亡的畏惧有两种:一、「今生未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未造利他的业。如果我死亡了,后世会到那里去呢?」因为未做善行而感到畏惧。这种畏惧可经由前后世的认知而避免——「我只要精进修行,后世定可安乐」,为了后世而努力、精进造..

索达吉堪布:什么叫回向?为什么要作回向?应如何回向?

善根日日增上之结行回向殊胜:所谓回向,回者回转、向者趣向,即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大乘义章》云:“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也就是说,依靠发愿使善法在特定方面成熟,就是回向。以比喻说明:一块黄金是用来做马桶、装饰品,还是做佛像,这主要取决于主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