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定

佛前供一朵花 弥勒菩萨都说不尽他的福德

布施的功德得随你的心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么动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这朵花,就没有把这朵花放到他脑壳上。用手捧着到寺庙里..

印光大师珍贵开示:读诵及研究佛经的正确方法

诵经时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

参禅 究竟是坐还是卧?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那么,如何才是禅呢?紫柏大师曾经这样说过: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禅不是闭眼打..

积小善为大德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下七日的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地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它们安全后,才继续他的旅程。七日后..

如何对治乃至超越抑郁症?

引言:近期,年仅28岁的青年艺人乔任梁因抑郁症自杀的事件,再次将抑郁症的名词引入人们的视线,也让这个在当代频发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在扼腕一些才华横溢的年轻生命悄然陨逝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怎么对治乃至超越抑郁症?今年5月,在钓鱼..

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六道轮回与十二因缘图示下面讲十二因缘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先讲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顺起推就是生死流转,逆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出生死的还减法。十二因缘是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次第..

隆莲法师:《心经》浅释

受、爱,取、有、生、老死。顺起推就是生死流转,逆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出生死的还减法。十二因缘是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次第,众生流转生死是从无明开始的,无明根本就是俱生我执,是人本来的属性,俱生我?是说这种我执不是别人教你的,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流转生..

参禅,究竟是坐还是卧

参禅,究竟是坐呢?还是卧呢?还是站呢?六祖大师说,禅非坐卧;坐、卧、立都不是禅。所以,六祖大师曾对志诚禅师说:“住心观静是病,不是禅。”那么,如何才是禅呢?紫柏大师曾经这样说过: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禅不是闭眼打坐,闭眼打坐只是进入禅..

圣一长老揭秘“八戒”背后的大学问

佛教的八戒八戒到底是哪八戒?修行第一讲受戒,受戒之前是皈依三宝,原来三宝也是戒?皈依佛戒,皈依法戒,皈依僧戒,故三皈依又称三皈戒。皈依佛戒不要迷,皈依法戒不要走邪路,皈依僧戒不要染污,所以称为三皈依戒,三皈依便是戒的体,从体起用便应受戒,欲想得人身要受五戒:杀..

人生怎样才快乐

今天讲的是“怎样才快乐”。我的快乐是喝点茶,看看书,观观心,把所有的这些信息全部都关掉,这就是快乐。我的快乐跟你们分享的话,就是这样的。怎样才快乐呢?我可能谈不上讲快乐的窍诀,但总的来讲,我也看了许多前辈大德的经典、论典,以及一些窍诀、教言,与沉迷在茫茫无边的..

佛教小故事:舍下执着才能成佛

《佛教小故事》舍下执着才能成佛过去有一位金碧峰禅师。有一天,阎王翻开生死簿,说:“奇怪!金碧峰八十岁了,他的寿命应该老早就结束了,怎么现在还没到我这里来报到?”阎王派了两个小鬼,告诉他们:“金碧峰的寿命老早就满了,到现在还没来报到,你们去抓他。”小鬼找到了金碧..

如何通过诵经调伏心性?

调伏就是功夫“调伏”的涵义很多,调伏你刚强的性格,要柔和圆融。不是讲调伏,要调伏到相应。你要坐禅,调身调心调息,调到相应处了,就叫“瑜伽”,要相应,必须经过调伏。包括你拜忏、礼佛、诵经,都必须经过调伏的阶段。例如,你念经的时候尽打妄想,不念经没有事,一打开经本..

宗舜法师:抄写佛经的礼仪和好处

一、古以写经增福延寿抄经,古称写经,即书写佛教经典。大乘佛教特别强调受持、读诵及书写经典的功德,如《法华经·法师品》云:“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

“宝宝”别不开心了 佛教有几个调心妙招

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作为佛教徒,只是虔诚还不够,必须还要修养。修养的方法甚多,第一是要调心。这个心字,佛法最着重。佛法把万法摄归色心二法,色法是属于物质的,心法是属于精神的,但一切物质的色法,都是从精神的心法所创作的,所变现的,起信论所谓“心生则一切法..

宣化上人:为何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你?

现讲一讲魔的境界,你如不修道,魔不来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你,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没有修道时,是个穷人,魔等于土匪一样,土匪不会去抢穷人,因为知道他根本没有东西可抢。你一修道,就等于人发财一样,土匪就来抢你的财宝,所以修道就有魔,所谓“魔是磨眞道,眞道才有..

你知道吗?抄写佛经有十大好处

抄经有极大的功德一、古以写经增福延寿抄经,古称写经,即书写佛教经典。大乘佛教特别强调受持、读诵及书写经典的功德,如《法华经·法师品》云:“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

佛念得越多 才有办法了生死

修行人念佛以消宿世来的业报我们生是由业感而生,却往往带着更多的业而去,如果不知入佛门修净业,在茫茫红尘中,为声色所役,为物质等欲乐所缚,贪嗔痴业造得越多,命终后,堕得越深。既然知道进佛门,听了佛法,便当多念佛、拜佛、布施,将来才有个好去处。学佛人念佛,便是要在..

怎么才能达到与世无争的境界呢

问:很羡慕那些与世无争的人,怎么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慧广法师答:能遵循因果规律,努力放下自己,全心成就别人的人,才是与世无争的人。事实上,你的问题,恰好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已。别不承认,修行和放下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不是消极的。但是你理上走偏之后,就会出现..

佛教徒的拜佛行为是不是偶像崇拜?

拜佛是在为自己积聚功德(资料图)文:济群法师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教本质的一种最大的误解和歪曲。拜佛的目的和利益,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忆念佛的功德及积集功德资粮。我们向自己国家的国旗致敬,是不是因为这块布很神圣呢?当然不是,但..

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验证了佛法真实

时空是假相(资料图)文:大虚法师现在由我来告诉你们,佛法到底有多了不起!大家都知道,在近现代,一百多年来,有很多科学家是专门研究宇宙的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在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时候有三个很惊人的发现,居然和佛陀在两千多年前所讲述的宇宙真相非常相似,这个你们可能就..

供僧是给我们种下解脱缘

哪怕一个凡夫僧也是我们的福田出家人是创造智慧财富的人。有人说:“出家人游手好闲,不干活,出了家也不管家,在社会上就靠别人养活。出家人是不是废物啊?”出家人能够放下万缘,让身心清净,让大脑冷静,能具有智慧,是不是人群当中的明灯啊?智慧是不是财富?答案是肯定的。清..

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人可以了解,不要说凡夫不明白,即使十地..

为何一修道 魔障就会来找你?

修道有所成就时就会遇到魔障现讲一讲魔的境界,你如不修道,魔不来找你,你一修道,魔障就会来找你,为什么呢?因为人在没有修道时,是个穷人,魔等于土匪一样,土匪不会去抢穷人,因为知道他根本没有东西可抢。你一修道,就等于人发财一样,土匪就来抢你的财宝,所以修道就有魔,..

虚云老和尚与戒尘法师"斗禅"

1956年8月,时年十九岁的绍云法师从安徽省含山县到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投靠虚云老和尚求出家。老和尚问:为何出家?他答:为了成佛。老人家听后很欢喜,随即收他为徒,并亲自为其剃度,取名宣德,号绍云。当年冬月,即去南华寺受具足戒。然后返回云居山常住,随众出坡。绍云..

虚云老和尚:《西游记》这部书是怎么来的?

《西游记》这部书的来由是这样的世上流传的《西游记》、《目莲传》,都是清浊不分是非颠倒。真的成假,假的成真。《目莲传》说目莲尊者,又扯到《地藏经》去,把地藏变成目莲等等,都是胡说。玄奘法师有《大唐西域记》,内容所说,都是真实话。惟世间流传的小说《西游记》,说的全..

净慧长老:小三关都没过 会耍嘴皮有何用?

盘腿是出家修行的第一步初习定者必须过好“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这里的三关与开悟中的三关相比,是最起码的基本功,所以称之为“小三关”。了生死的第一步就是要修定,而盘腿子又是修定的第一步,腿子盘好了才有机会入定。学佛的人既要能讲,又要能坐。如..

广钦老和尚:佛经戒律不是用来看别人过失的武器

佛经戒律不是用来看别人过失的武器日期:一九七九年十月某日地点承天禅寺年龄:八十八岁事由:老和尚在客堂对某某师开示。“看经要能解意,解意要能并行,只有能自观自行才是在利用经,才名为转经,否则便是被经转。如果看经、看戒得到一点知解,便拿来批评他人,侦察他人有无做到..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欢喜,但摄心正念,必有所得。谓业消智朗,然有浅有深,不可即生满足想。摄心正念,善境或愈显,或即泯,切勿以为念。但使念不离佛,佛不离念即已。见善境,心地清凉,了无躁妄取著之心,亦不必定是入定。此是了知唯心..

虚云老和尚:在寺院感到清净欢喜说明你很有善根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缘殊胜,各方信心男女居士们这样踊跃地来参加,种下这一成佛的正因,可说是稀有难得。释迦牟尼佛说《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人生在世..

仁爱之心 从护惜虫蚁开始

教育儿童要爱惜生命,即使是弱小的昆虫,诸如蚂蚁、蚊子、知了等等,都不能去践踏、伤害,而是应该怜爱、护惜它们。一个人如果从小对小小的昆虫都能够去爱惜,就会有慈爱之心,长大了也就绝对不会去犯上作乱,也绝对不会去杀人放火。连昆虫都那么爱护,怎么会对人产生歹意恶心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