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

凡人只贪恋眼前的小乐享受 看不到佛法中的大乐

我们平时总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怕遭恶果,预先断除恶因,所以罪障消除,功德圆满,直至成佛。经文里经常讲,菩萨对贪嗔痴慢的念头如避火坑,起心动念都恐惧的不得了,绝不敢去造作贪嗔痴慢的恶业。而凡夫为了欲望,为了自己的利益造作种种的恶业,没有恐怖的心。但是,等..

夫妇分为“有缘”的,和“有怨”的两种

我们修道人要觉悟,要远离世间憎爱二苦。这个世间人,以为爱是一个最好的一件事了,所以男女也相爱,父子也相爱,岂不知这个爱就是个苦啊!说:「我知道爱别离苦,当然是苦了!」就没有别离,也是苦的。你讲这个爱,爱到极处,爱的反面就是憎了,就是憎恶。为什么生出憎恶来?就因为..

修学这部经,竟有如此的功德!

《法华经》中,世尊宣讲了三种净土:兜率内院弥勒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娑婆世界灵鹫山本师释迦牟尼佛净土。在佛教史上,游历过灵鹫山净土的高僧,大众所熟知的只有慧思大师与智者大师两人,但通过修学《法华经》往生弥勒净土与西方极乐净土的就非常多了。现举几则《法..

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

或问心念纷飞,当作何方便?予曰:佛言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或曰:得无类告子之强制其心而不动乎?是不然!告子之不动心,念起即遏,遏捺令静。今之制心,是制使归于一处,不杂用心。则彼是灰心不起,此是用心不二;彼是豁达空,此是思惟修,两不同途,未可并论。一处功成,则随..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

浮躁的社会,心静者胜出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环境中,激烈的竞争,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强烈追求物质生活的欲望给人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使一些人的心态浮躁得宛若汤煮,身上或多或少充斥着匠气、俗气、躁气,心烦意乱者有之,神不守舍者有之,着急上火者有之,归根结底..

佛法的修行逻辑:“苦 集 灭 道”四圣谛

现今有许多佛教徒将四圣谛略称为苦、集、灭、道,其“略称”的深层原因其实是:首先,漠视苦圣谛直接告知世人生命现象的存在就是苦;轻忽集圣谛所说明的是生命现象的集起;不理会灭圣谛所交代的是生命现象的永灭;不肯面对道圣谛是为了指导生命现象永灭的实践。于是,苦成了一个圣谛..

他是国际知名导演 也是一个禅修的诗人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法国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曾这么评价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日本导演黑泽明称阿巴斯的作品“无与伦比”。作为导演的阿巴斯众所周知,不过很多人不知道阿巴斯其实也是一个诗人。在我看来,..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您,让我看到了佛法本色

朱伟:佛法修行,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修正磨合心性。我特别欣赏您在《次第花开》里说的那样,您的作用就是帮助人把身上背负的包裹里不必要的东西给扔掉。我的理解,人本身应该就是有大道、有佛心的,往往是被日常生活中各种事情层层包裹起来,包裹得密不透风,您的作用是帮助人卸下..

离轮回快乐得究竟快乐

离轮回快乐得究竟快乐——《三主要道颂》出离心修学分享本期法义阐述了出离心的重要性,如何修习出离心,出离心达标的标准这三方面内容。第一点是出离心的重要性。出离就是要出离轮回,出离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出离,要发起出离心,同时还要有出离的能力,出离的能力是空性见。为..

你的粗糙享受在拖累你

关于享受,其实任何众生都在享受。享受这两个字,受,就是色受想行识的受,就是觉受。所以你不懂得这个受,你就会搞不懂怎么享用这个受。天界有分欲界,色界,无色界。越往上,他的色身越微细,然后受用的东西越清,越细腻。越往下,受用的东西越粗糙。好比狗吃大便,猫吃老鼠,受..

黄夏年:佛教的学与修

学僧学习(网络图)当代佛教教育的开展,是在西方基督教教育思想传入东方以后而兴起的。在此之前,东方国家的寺院是国家教育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一些佛教占绝对统治的地区,寺院教育甚至承担的就是世俗教育的责任,由是培养了不少人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在中国古代,则是被..

李利安:信仰蕴含着佛教文化的无穷魅力

信仰(图源:网络)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无论是不是佛教徒,在危急时刻,都可能会脱口而出一句“观音菩萨保佑”。直到今天,每到农历2月、6月、9月的三个19日,烧香拜观音的人更是挤满了寺院。然而,真正了解观音菩萨的人却并不多,这样的礼拜大多只是为名为利或为自己排忧解难。而..

居士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

居士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起床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心中应该想什么呢?有没有看见自己躺在床上要起来的那一刹那之间呢?这都非常重要。很多人修行,忘记了刚开始的这一刹那。他已经起床了,牙都刷完了,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的..

“洗心问禅”观后记:听禅 也是一个洗心的过程

“洗心问禅”观后记2017年11月5日,湖南长沙洗心禅寺的“洗心讲坛”第9期开讲,腾讯佛学进行了直播。上午开讲“洗心问禅”,下午综论“关爱生命,超越生死——心性修养与防癌、抗癌”,希望通过对医学与佛学、禅学交融之探讨,让听众在了解禅学的基础上,藉着医学的理论、佛法的智..

王阳明:工作即修行,成就人生事业

有一位地方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偶尔会呈恍然大悟之态,眉飞色舞。月余后,他却深表起遗憾来:“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身为官员,好多政事缠绕,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修行啊。”王阳明接口道:“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工作来修行?”该官员吃..

抄经心得:佛法是一种终极智慧

一佛,就是觉悟了的你自己,以及给予你启发和帮助的人或物。有位僧人说,学佛,可以先学儒和道(言下之意是学佛首先应该学好儒和道,尤其是中国人),因为儒和道教会你做人,把人做好了,做到了极致,就会接近佛的境界,甚至无师自通佛法,了悟佛的智慧,成为圆通万物无上智慧之精神..

佛法就是活法 你逃避的正是你要面对的

学佛了,你要明白,佛法是不会抗拒困境和挫折的,你不能埋怨谁,更不能埋怨自己...佛法就是活法(图源:网络)01很多人总会认为,他的敌人是那些伤害他的,障碍他的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知见。我们总认为我们的敌人有很多,实际上,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自己!你的烦..

每一个新的起点都需要回望初心

初心(网络图)金秋九月,回学校办事。走在校园马路上,依然是那么匆忙。无意中回头,看到路边一块大石头,上书刚劲有力两个大字:初心。立在石头前,盯着这两个大字,久久不愿离开。倘是上学期间,或许只是看一眼。但现在不一样了。不久前的两个月,也就是七月,我毕业了。毕业之后..

一代高僧大德:梦参长老生平

梦参长老生平(图源:网络)上梦下参老和尚,当代佛门耆宿,一代高僧大德。公元1915年7月13日,农历乙卯年六月初二,梦参老和尚诞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开通县,今天的吉林省白城地区,俗姓刘,名瑞庭。1928年,加入东北讲武堂军校。“九-一八事变”后,跟随东北讲武堂退至北京。1931年,..

祈愿梦参老和尚乘愿再来

今日听闻梦参老和尚圆寂,内心不胜悲痛。梦老年岁已高,身体长久欠安,心里知道圆寂是迟早的事,但今日圆寂,仍令人感觉悲从心来。梦老可以说是深山里头的一盏灯,我第一次拜见梦老,是好几年前去五台山普寿寺,里头规矩很严格。几百号人排队,让梦老给摩顶。先是比丘,再比丘尼,..

也谈佛教经济的问题

关于经济的问题。许多学佛人比较不爱谈钱。或者觉得谈钱就比较低俗。其实,这世界上,真的能搞懂钱这回事的。不是很多,尤其是佛教上。佛教很多戒也不谈钱,但其实从其它方式来谈钱。比如唐朝佛教的发展,是在百丈清规定了以后。你看,这其实也是经济的问题。你处理好经济后,你更..

继程法师:舍下一分,得一分自在

‘人生是苦’。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可的,因此我们有著许多方法以求离苦而得乐。但是很多时候人又很矛盾的把这个观念放在一旁,看到佛教直接提出这个说法时,又说佛教是消极的宗教。‘人生无常’。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承认的,因为人生、世界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过程中。但..

李银河:幸福感是修行成功与否的一个指标

幸福感(资料图)修行的目的之一是时时刻刻能够感觉到幸福,幸福感是修行所达境界的最明显的指标。修行越成功,幸福感越强烈。修行越不成功,幸福感越微弱。无论是宗教的修行还是世俗的修行,幸福感都是重要指标。幸福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人活着,每日每时的心境是最重要的,既..

念佛之人当孝敬双亲,不可偏执速死求往生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分别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我的一位亲戚,约四十多岁。在十多年前,本应结婚成家,忽然婚变,女孩离他而去。从此不谈男女感情事,一心学佛,吃素听经。最近听说身体欠佳,故而对生活产生厌倦,迷恋净土。时..

谛闲法师法语集

在宁波天童寺讲法华经上堂法语(师拈拄杖云。)光照东方万八千。何曾有意落言诠。文殊弥勒空□唱。好似眉毛分两边。且如天雨四华。地摇六震。一光既放。十界全彰。可谓通身吐露。彻底掀翻了也。即本邑护法某某了达本有家珍。悟明诸法实相。所以闻法又请法。见僧便斋僧。是真精进。..

《黄帝内经》里的三句话,把疾病的起源都讲透了

第一句是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容易脑溢血,眼睛充血,咽喉上火,口臭,鼻炎中耳炎。思则气结,思虑太过,气机就容易板结,不是长包块,就是生癌肿,所谓的甲状腺肿,肝囊肿,肠息肉,子宫肌瘤,脂肪瘤,只不过是气结在不同脏腑部位的产物而已,名虽不同,气凝其痰血,使血水结..

禅到底可说不可说?迷人口说 智者心行!

禅法(网络图)禅门中人每每偏执禅可说或不可说。执禅不可说者,以为佛陀明明开示说,“胜义谛者,谓心行处灭,无复文字,离于一切见闻觉知”,六祖亦告诫我们,禅“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固谓禅决定不可说:执禅可说者,以为佛教提倡布施波罗蜜,而诸布施中法布施为上,..

以和气迎人,以静气养身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弘一大师以和气迎人与人交往时态度温和柔顺,一片慈悲,真诚关怀,就能化解一切的不和、误会、冲突、矛盾。《增广贤文》里有“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

邪淫放纵会损耗自己的婚姻福分

各人的命运是不同的,有的人婚姻缘厚,有的婚姻缘薄,厚的人结婚较容易,薄的人结婚就难,没有婚姻缘的人结不了婚。但也不是一定的。个人的行为是会影响婚姻和缘分的,两个人之所以能结婚在于福分是对等的,当然这个对等,不一定是完全对等丝毫不差,是在一个范围之内,有上下活动..

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值遇佛法

“许多人只有到了老年才真正开始关注心灵和生命价值的问题,这确实有些晚,但与他们相比,更多的人哪怕死亡迫在眉睫,也不会去思考自己将何去何从。”——希阿荣博堪布《次第花开》(2017年新版)转眼,离皈依那天已经过去三年了,回想起来还像是昨天的事情一样,扎西持林的蓝天青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