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

厚道者路宽

《佛光菜根谭》说:“得理而能饶人,是谓厚道,厚道则路宽;无理而又损人,是谓霸道,霸道则路窄。”人要有容人的雅量;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战国时代的蔺相如“相忍为国”至今为人所传诵。清朝雍正因为康熙的一句“好好爱护你的兄弟”,尽管后来诸王离心障碍,企图谋篡,雍..

星云大师对话刘长乐--畅谈修养之道

星云大师:有修养的人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彭诗婷(主持人):禅宗将修行分成三种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有体悟之后会发现原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但到了第三种境界会明白原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了佛光山的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和凤凰卫视..

缘分,离不开珍惜二字

所谓缘分,就是遇见了该遇见的人;所谓福分,就是能和有缘人共享人生的悲欢。缘分浅的人,有幸相识却又擦肩而过;缘分深的人,相见恨晚从此不离不弃。有的缘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属上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亦可求的,属中等缘;有的缘分是可遇而无需求的,属下等缘。无论何等缘分,..

有佛法就有办法

在我这一生中,俗家父母生养我的色身,固然劬劬劳苦,但十二岁出家以后,佛教却给予我教育,长养我的法身慧命,让我受用不尽,更是功德巍巍。我在佛教里近一个甲子,深深体会出佛法的妙处,如果有人问我佛法有什么妙处?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佛法,就有办法!」年少在丛林参..

环球人物专访星云大师:先把我们的心治好

“师父,您的眼睛真的看不见吗?为什么和您说话,总是看到您在直视着我们?”“我能看到你们的心。”“师父,今天台湾的气温有38摄氏度,我们都穿着短袖,您怎么还穿着3件衣服?”“对,里面还是毛线衣,我冬夏都这样穿,哪怕电视台采访,打几小时摄影灯。心静自然凉,人要学会忍..

万般烦恼的根源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师最近又说‘非心非佛’呢!”法常听了,不为所动:“别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马祖..

六个维系爱情的妙诀

女人问男人:“有朵花长在悬崖上,去摘的人有摔死的危险,你肯不肯去摘给我?”男人想了想,说明天告诉她答案。女人的脸顿时有些阴了。第二天,女人看见男人留的一张字条:“我不会冒险去摘那朵花。因为你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我要留着双脚跑来给你开门;你常常迷路,我要留着眼睛..

感恩天地之德

宇宙山河、天地日月、花草树木,都有生命。大自然有同体共生的生命,你爱护它,它就有生命;你破坏它,它就会失去生命的用途。《礼记》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宇宙天地无始以来,自有其轨则,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

何苦一定要生气呢

把心放空,让心柔软,这样我们才能包容万物,洞察世间……你常遇事小题大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吗?你常为生活中的小事耿耿于怀吗?你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改变一生吗?有时,我们不能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事情,但可以改变心情。以一种积极的方..

星云大师2014致护法朋友的一封信

各位护法、朋友们,大家吉祥!今年佛光山开山四十八年,我也迈入八十八岁耄耋之龄了。回顾我云水弘法的人生,深刻体会到“走出去,就有希望;走出去,就有未来”的道理,时值马年初春,祝福大家生活发展、事业顺利,“骏程万里”,向前有路!自开山以来,继我之后有心平、心定、心..

静波法师:转变观念与临终关怀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应该说在佛光寺举办的第三届佛教常识培训班是非常殊胜的一件佛事.那么在这样一个培训班中作为一个法师有一种天然的使命.这种使命是什么…就如《华严经》所说的‘生为佛子当做佛事’.这是责任和使命.所以今天要与大家来结法缘,同样在《维摩诘经》..

静波法师:入不二法门品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承蒙慧雄大和尚的盛情邀请,来到新加坡毗卢寺跟大家交流、探讨《维摩诘经》中的入不二法门品,应该说因缘非常殊胜。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带着一种美丽的心情,跟大家一起探讨生命、事物的真实相状,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因缘,同..

静波法师:修心诀

静波法师讲《修心诀》语录笔记1.业障是什么?习惯。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定力。2.修行就是改变心,回归心。3.解脱自在。4.佛法管理我们的情绪。理性的。超越。5.正知正见。6.佛者,觉者。7.修行是改变心,挂碍。8.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9.不在乎妄想时,如果你不在意它,..

静波法师:欲望少一点,快乐就多一点

前语释静波: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哈尔滨极乐寺住持。1963年生,1986年到哈尔滨极乐寺出家,1988年9月考入中国佛学院,1992年毕业后攻读研究生,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有些人认为,佛门就是远离尘世,不理会世间人情,这当然是一种误会。从..

静波法师:佛教的悟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同学:能够再一次和大家结缘,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所讲的佛教中的“悟”,只能是一种知见上的东西,至于怎么样去悟,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一、佛陀的意义佛陀是什么?“佛”字,就字义而言,翻译为“觉者”。“觉..

静波法师:对构建和谐世界的思考

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该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这是客观理性的选择,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表现。而和谐是建立在一个共同规范基础上的彼此认同、求同化异。“和谐”,在佛教看来,是和合,是和平,是能够使人心情愉悦的..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今天在这里能够有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同大家结一次法缘,来表示我的法供养。《维摩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诸供养中,法供养圣。’当然,作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是他应该做的本份之事。今天我向..

文珠法师《楞严经七处破妄十番显见》

一、前言楞严经是佛教三藏教典中的一部大乘经典,佛灭度后,弟子们结集成经,弘传于印度,竟因年久失传,唯独龙宫藏有此经。后来,有一位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发现此经,文义俱妙,细读之下,叹为希有,默诵于心;离开龙宫后,录呈国王,王视为国宝,藏于国库,不准流传他国。据..

印光大师法语摘录之信愿篇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已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

印光大师论念佛圆通章的闻思修

印光大师非常重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赞叹弘扬不遗余力,不仅将此章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选定为《净土五经》,而且在对弟子的开示中,随机指示,反复阐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妙法。下面汇集大师文钞的相关开示,分述如下:一、赞楞严经大..

济群法师《学佛释疑》

问: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答: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不..

济群法师《生命的回归》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问题是:生命的回归。生命盛开在我们目光所及的每个角落,使世界充满勃勃的生机,也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并发展。从广义上说,不仅自然界的一切机体都蕴涵着生命的力量,甚至星辰和整个星系,也都有自身形成、发展及消亡的生命过程。在一切生命现象中,人生无疑是..

印光大师嘉言录--释普通疑惑

●以下论理事: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中略)然因..

东林祖庭对济群法师的专访

(8月13日下午,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抵达东林祖庭。恰逢东林净土文化进修班开学,应代住持大安法师盛情邀请,济群法师为进修班学员举办了一场佛学讲座。13日晚,东林祖庭网站对济群法师进行了专访,以下是采访实录。)记者:法师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专访。..

佛法对心理问题的解决

我是首次参加心理学界的论坛,本着交流和学习的态度而来。听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受启迪。我觉得,佛学界和心理学界有共同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就这一点来说,佛学和心理学的目标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就目前发展来看,也偏向西方式的治疗方..

济群法师《普贤行愿品》

第一章导论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净慧大和尚慈悲,让我给大家讲《普贤行愿品》,我本人对这部经典没有什么研究,正好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界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为日常修持的功课。在我们早晚的课诵文中..

如何面对欺骗的行为

问:如何面对欺骗行为?是否无条件地接受?济群法师答:关键看这种欺骗是什么性质的。如果行骗者确有很多迫不得已的苦衷,我们可以本着慈悲心接受。但有时候,这种接受可能使对方更加放纵,对他有害无益,这就必须加以制止。在菩萨道修行中,应对方式有二:一是摄,一是折。摄,是..

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

问: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济群法师答:现代社会是个功利社会,自然会有很多人把生意场上的一套带到寺院,带到佛菩萨面前。或是带着投资心态供养三宝,希望得到更大回报;或是自己不想努力,事事都想依赖菩萨;甚至自己想干坏事,也要去求菩萨保佑。看到这些,我觉..

大安法师:修行的高低是看德行

修行的高低看德行,不在于外在的东西,无论是哪毕业的,无论是在家出家,真正有德行的就是真正修行的人,简单的说明:皈依了佛就该向佛学习,学习佛的觉悟,学习佛的慈悲,学习佛的愿力,学习佛的正知正见,学习佛那种大舍,学习佛陀无我救世、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高尚品德。我们..

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悯人之孤”,就是怜悯他人之孤,这些行善积德都是雪里送炭啰。这个感到悲痛的就是天下有很多“茕茕无告”之人,就是孤独无依。这些孤独无依之人呢——一般说文王施仁政,一定是首先关顾四种人,叫鳏、寡、孤、独。“孤”就是一生下来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