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学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来修学,甚至将戒律当做一切,只见戒律而不见佛法,使持戒成为一种形式、片面而孤立的行为。事实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学体系的一个基础,必须将其放在整个修学体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学戒、持戒。在此,我想从佛法修学体系的五大要素,来谈谈如何修学戒..
禅宗
寻回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
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就是这念心能时时放得下、提得起、能真真实实地活在当下。当下这念心能安住,不起心动念,不打妄想,烦恼就会一天天地减少,不再轻易为外境所转。这份心灵上的充实,就是法喜,也就是不随外境因缘生灭的清净与自在。修行的目的..
袁宏道以神力摄引弟弟神游净土
明朝的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是湖北公安人。他的哥哥袁宗道,字伯修;弟弟中道,字小修。他们三个人先后考中进士,而且也都偏好禅宗。万历年间,袁宏道出任吴江的知县(县长),后来又做了礼部的主事。他辞病回乡之后,先跟李卓吾学禅,信心和理解都相当通达明利,而且喜欢..
净土法门:净宗法门的方便
人家叁年为什么念成功?就是我刚才讲这个道理,绝不容许烦恼延续下去,就是你的妄念不能让它延续。第一个念头是妄念,第二个念头又是妄念,第叁个念头还是妄念,那你就麻烦,你就造业了。第一个念头是妄念,第二个念头阿弥陀佛。这个妄念不管它是善与恶,恶念是妄念,善念也是妄念..
梦参老和尚:开悟并不等同于成佛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佛,明心见性之后还需要学习。如果不识文字就从文字学起。例如六祖大师虽然做到了明心见性,但因为不识字所..
智证法师:佛教中的“不二”的含义
文/智证法师我们出去旅游,常常会在一些佛教寺院或景点,看到写有“不二”或者“不二法门”的匾额及题字。有时也会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朋友,将自己在旅行中拍摄到的“不二”发到网上,他们觉得佛教中竟然也有如此有趣和潮流的词。当然,如果当你看到“不二”这个词,也像那些朋友以..
净念相继如母忆子
讲几句用功的话。佛在楞严会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么说;过去佛这么说、现在佛这么说、未来佛也这么说,说什么呢?说:十方如来呀,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十方如来可以说是一切佛,可怜、悯念众生,就像妈妈想念自己的小孩一样。妈妈虽然想,要是孩子离开妈妈,他走在外方,..
净土法门:做听话的学生
所以我在早年,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这边有位法师、同修邀请我到这边讲经,讲《楞严经》。第一次来我在这住四个月,九龙住两个月,香港住两个月,在这边讲经认识圣一法师。非常难得,圣一法师道场在大屿山宝林寺,宝莲寺的后面,还得走路走半个小时到他那个宝 ,禅宗道场,难..
净土法门: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实际上就一个字
做人,特别是学佛,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道,实际上就一个字,「诚」字。诚到极处就是至诚,至诚就能感通。这是什么?上跟诸佛如来通,下跟一切众生通。这是李老师传给我的,传给我四个字「至诚感通」。传给江逸子只有一个字,写在他手心 头,就是「诚」字。老师告诉我,发心学教,..
不为欲望驱使修一颗清净心
欲望是人的一种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诱惑。儿女情长的欲望让人承受心智的折磨,金钱利益的欲望让人迷失原有的锐利。无欲则刚,修一颗清净无欲之心,情感便能坦然,利益才可长久。弘一法师在讲到生死二字时曾有论断:“生死是大事,能真正知道了生死才算是一个觉悟的人,如不知生死..
佛教的禅茶和禅茶诗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其一曰"苦":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释迦牟..
品茶禅坐:茶禅境界与开悟相通
茶如果只像开水一样,仅是解渴;如果只像咖啡一样,仅是提神,断不能由单纯的物质成为文化的载体。在禅林公案中,茶与佛教的开悟顿悟相通达,终于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吃茶去”中禅意深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茶禅一味”作为固定词组的成型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禅林法语与“吃茶..
学佛需要有“仪式感”吗?
常说“大道至简”。禅宗的修行就是要追求一种最简单的生活,它提倡的就是穿衣、吃饭、走路里边都蕴含着大道,所以禅宗在佛教里是一种最高明的修行。但是对于这样一种简单的修行,它对人的根机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我们没有上等的根机,想通过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去体会大道..
佛法在中国的流变:禅宗的突起
文/刘立丰太虚大师曾说过:“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谈中国的佛法,不能不不谈禅宗。禅宗是中国特有的。隋唐时期禅宗已经成熟,还传播到朝鲜和日本等地。为什么说禅宗是中国特有的呢?因为中国禅和印度禅有本质的区别。胡适在《禅宗是什么》一文中举了两个例子:故事一..
佛法在中国的流变:佛法的全盛期
文/刘立丰佛法经历了传入期和发展期,到了隋唐达到了鼎盛。佛法在隋唐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各种宗派。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几大宗派:禅宗、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律宗、唯识宗、净土宗和密宗都是隋唐时代确立的。从佛教的兴盛可以看出当时经济发达、思想解放。天台宗、华严宗..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
佛经翻译家对中国文化之影响
文/刘川出自:《作家》一、佛经翻译的历史盛况中国人知道有佛教,是在西汉武帝通西域之后。现在翻译界有许多学者,以为佛经翻译是东汉安世高开启的,其实不然。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出现的,当时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
打坐参禅不能得度的话,禅宗的传承是不是多余?
微友:法师您好!如果“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那么末法时代禅宗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既然打坐参禅不能得度,那么禅宗的传承是不是多余?仁山法师:阿弥陀佛,您好!法门无量,都是随众生需要而说。不必把种种法门拿来对比,要知道门的作..
观音菩萨真会现身?这位老和尚就曾见过
圣一老和尚(资料图)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大菩萨。遇到苦难时,观音菩萨可以闻声救苦,“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那么,您见过观音菩萨吗?您相信观音菩萨真的会现身说法吗?香港佛教界泰斗、香港天坛大佛筹建者、香港宝莲禅寺第四代住持圣一老和尚就曾经..
六祖禅法之三句口诀
简略地介绍六祖禅法,有三句口诀,这三句口诀,就是在《六祖坛经》里讲到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无相、无住”,这个“三无”,是六祖禅法的核心。什么叫“无念为宗”?无念,是佛教经常..
念佛窍诀仅一个字
宋朝的草庵禅师是一位禅宗的大德,同时也是弘扬净土的。在草庵禅师《念佛诀》一文中,把念佛跟念死的关系解释得非常透彻。“念佛诀”,就是念佛的窍诀,这个窍诀是就是“念死”,以“死”字来念佛。如果你不懂这个窍诀,则念佛很难相应。草庵禅师在..
宏海法师:弥陀要解
第一讲好,各位,请大家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好,请放掌。当家师父慈悲,各位常住师父慈悲,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是农历的四月十六,《弥陀要解》的第三讲。在前面的两讲中,我们已经给大家做了一个算..
人必自助,而后人助之
有一位年轻的学生,和同伴到远方旅行,长途路遥不堪疲困而停止向前。同伴催促他:‘我们可以帮你做一切事,但只有吃饭、睡觉无法帮忙。’年轻学生说:‘吃饭、睡觉我会,不用你们协助。’同伴说:‘走路也是一样,我们无法帮助!’信徒问禅师如何开..
好好参一参腿疼的是谁
常怀敬畏心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总不出行住坐卧。禅堂的外面写的是“止语”,希望大家不要散心讲话,在禅堂里没有必要讲话就不用讲,确实有要讲的话,就轻声低语。行香时要跟着前面一个人,前后相隔一步半,为什么呢?隔远了掉大了,隔近了容易踩到前面师父的鞋子。跟圈..
除了有形的房屋外,身心要住在那里
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你住在那里?’为了‘住’的问题,有的人一生劳碌,希望买得一间房子安住;有的人不断搬家,也是希望找到好房子居住。其实,就是有好的房屋,好的房间,你如果不安心,无论华厦美屋,或是洋房别墅,一样的不快乐。身心不得安住,是人生苦..
欲识佛住处,只这语声是
打禅七的目的是求悟道,功成熟了,这个道就悟,为什么要求道呢?别的不求,不求做大官,不求作大富翁。做大官不能了生死,做大富翁亦不能出苦海,惟有求道不但度自己出苦海,亦可以度人出苦海,得道以后,自己了生死,亦能助人了生死,所以要求道。道要求,何以说悟呢?昔迷今悟,..
参禅的方法究竟是怎样的
禅宗一门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语文字可以表达。过去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那时大家都默然不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互相默契。当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因此迦叶尊者是禅宗的初祖..
老修的安住
我是一名老修,12年进入三级修学前,我已经学佛16年了。我组织了一个学佛小组,每周请一些法师和居士来讲经,还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后来遇到济群法师,在法师的指点下我们又开始学习《略论》。我个人喜欢禅修,参加了内观禅还有藏传佛教的一些禅修活动。我还在一..
嘎玛仁波切:如何看“众生自性是佛”
所有众生的相续,不论是否证悟,都具足如来藏。《喜金刚・二品续》中有记载:“众生本为佛,然因客尘遮,垢净现真佛。”众生和佛,在如来藏上平等无二,那两者到底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在于业力。众生是佛性还被烦恼障、所知障遮覆的自性佛,佛却是已经净化了二障的离垢佛,也就是如..
什么是参话头
问:什么是参话头?答:参话头,究竟参的是什么呢?参,就是寻找,比如参“一念未生前是什么”,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让我们顺着这个话头一路追寻下去。在参的时候,无须以意识穷根究底,寻找答案。凡是通过意识思维而得的,皆非参禅所要寻找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