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贤老和尚的故事:谦虚恭敬

2019-11-13 佛教故事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海贤老和尚看这个世间什都好:顺境好,逆境也好;善缘好,恶缘也好,没有一样不好,一切都好。他曾告诉弟子们:“在我眼,一切都好,没有啥不好的。见啥都说好,见啥都高兴,心才能经常充满法喜,心才能清净,才无烦恼,才不生气恨人。没有这好那坏之分,也没有这好吃、那不好吃的,一切都随缘,心就安心踏实了!”

他对一切人事物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心;心清清楚楚,知道一切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哪有不好?又何况《华严经》上说,“一切生本来是佛”,“一切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说来,就更不能轻视别人,小看别人了。所以,在生活中培养自己谦虚的品德,没有傲慢,对一切人都尊敬,对一切人都欢喜,清净平等心才能现前。

老和尚一生没有毁谤过人,没有批评过人。《无量寿经》中说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海贤老和尚做到了,一生没有说他人的过失,没有看不起谁,对人一律是真诚、恭敬(恭敬面有谦虚),这是佛的教诲,海贤老和尚的身上统统具足。

中国人讲礼,礼中最重的就是威仪。“曲礼曰:毋不敬,若思,安定辞,安民哉。”《礼记・曲礼》中这几句话,把礼的精神讲绝了。

“毋不敬”与普贤菩萨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是一个意思,都是第一句话就先讲要一切恭敬,由此可知,世法、出世法的教育,都是以礼敬奠定做人的基础。老和尚见什都好,见什都高兴,真的是“毋不敬”!

释迦牟尼佛常说的十善业,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毋不敬”是意业,心存著“孝敬”二字,对人、对事、对物常保著恭敬之心,不敢有丝毫的轻慢。什要恭敬?因整个宇宙和自己是一体。一切法是从自性生,自性是真心,是理体,换句话说,一切法跟自己的关是一体。

“若思”是身业,就好像自己很专心地在思考一个重大的问题,态度很严肃,这是讲身要端庄、庄严。说话要“安定辞”,言语肯定、柔和,这是口业。对待我们的言语,佛经上告诉我们要“不妄语、不两舌、不语、不恶口”,这就是安定辞。

这三条做到了,效果就是“安民哉”,家庭安和,社会安稳,天下太平。这几个字每个人都能做到。

《礼记》上接著说,“敖不可长,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否则便与恭敬心相违。内心如果恭敬,人自然就谦虚,自然能放下望。只有与清净心相应了,与道德相应了,孝敬才能落实,才能生作用。

老和尚往生前的一年,说到当家的话题时,老和尚对一位居士说:“咱不识字,咋去当家?……我现在光念我的佛。”我们这个年代,佛法衰了,居然还有一个小庙争做住持、争做当家师的,海贤老和尚谦虚,没有拿自己当老大。

恭敬别人的人有福,谦虚的人有福。《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是有吉有凶,好中有坏,坏中有好,唯独有一卦只有吉没有凶――六爻皆吉,这卦叫谦卦。易学家解读此卦:得此卦者,吉利平安,万事可达;谦虚忍让的人前途大好。

谦卦的卦像是“地山谦”,上面是地;下面是山,山在地下,内高外卑,居高不傲,这是谦的意思。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智高、德高、行高,对一切人、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应是谦虚,是样样不如人。把这个道理用在生活上,我们就会对任何人――包括最愚痴的人、业障深重的人,都谦虚恭敬。

海贤老和尚具足谦虚、恭敬、真诚、清净,这是福德;老实、听话、真干,这是他的善根;他的老师传授他一句佛号,这是缘:人具足这样的善根、福德、因缘,怎会不成就!

老法师在讲经时说,依他的判断,海贤老和尚二十岁出家后,念上三年,就能得到功夫成片。得到功夫成片,就意味著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肯定见佛,这是净宗学人的目标。如果这时还有寿命,自己不要了,求佛带他到极乐世界,没有问题;如果再多念上三年,他能得事一心不乱;再有个三五年,他可以得到理一心不乱,这是最高的境界了。

所以老法师判断,海贤老和尚所证得的,跟宗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应该在同一个阶层,他证得的时间应该是在四十岁上下。证得这个地位,往生到极乐世界,他已经是实报土往生,也就是三辈九品往生里的上辈上生。这是大成就,不可思议!恭录自《海贤和尚》

下一篇: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来佛古寺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