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母亲的教育

2016-01-18 佛教故事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自襁褓至幼年之时,其衣食住行皆依赖于母亲者多矣。故凡为人母者,应善加体察子女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好习惯令其长养之、保持之,坏习惯令其彻底掀翻改悔。自古女人有“相夫教子”之天职,如周朝之太姜、太任、太姒三太,孔母颜氏、孟母仉氏等。她们在家庭中不但注重子女的后天教育,并且还极其地注重胎教。欲培养非常之子女,非有非常之母亲不可。只有伟大的母亲,才能培养出非凡的子女来。

教育子女并非易事,对子女应平等爱护,逗机施教才是。如有因教育子女而伤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事,则应效法古人采取“易子”之教。大凡子女有逆、有顺。对逆者应折服之,对顺者应摄受之。折摄之事,特别是做母亲应运筹好帷幄才是,否则适得其反。

今就略说母亲教育子女的良苦用心之事,以作弄引。

一、孟母的故事

儒之《三字经》云:“昔孟母,择邻处。”

亚圣孟子,三岁失恃,其母以纺织维持生计。其母便将全部希望寄托了孟子身上,故对孟子的成长十分关注。为了能给儿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曾三次择邻。

第一次因家住墓地附近故,孟子经常和同伴门做一些模仿送葬类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迁居到一个市场附近。可是,发现孟子很快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孟母就第三次迁居到一个学堂的附近。当时学堂里的先生不仅教学生们读诗书,明白做人的道理,还教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和接物的礼仪。

自从住到学堂附近后,孟子不但能将学到的经典,常常背给母亲听,还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学堂先生的行事和礼仪。孟母看到学堂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选择在此地定居了下来。这件事后来被称作“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子长大成婚后,孟母也时刻不忘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帮助孟子不断发现和改正德行上的不足之处。

一次,天气非常炎热。孟子正准备走进自己的房间,抬头忽然看见妻子由氏,挽着上衣袖子,两只手臂露在外面。十分注重礼仪的孟子心中感到不悦,便停住脚步没有走进房里。

古时候的人们非常注重男女间交往的礼节。如果不是家人或特殊关系,男子一般是不会单独进入女子所在的房间的。

由氏见孟子没有进入房间,便明白了他的意思。她难过地到婆婆那里去辞行说:“妇人在自己房里看见丈夫,本来是不行宾客礼节的。现在丈夫用宾客之礼要求我,说明是我做的不好,才使丈夫将我当宾客看了。妇人家做客时是不能够留下过夜的。所以,现在我只好向您告别,回到爹娘那里去。”

孟母听完儿媳的话后,立刻召唤孟子。孟子听到后不敢怠慢,马上快步来到母亲面前说:“母亲,您有什么吩咐吗?”

母亲对孟子说:“《礼记》里讲,如果将要走上厅堂的时候,声音一定要高一些,好让里面的人知道而有所准备。如果将要走进房间,迈过门限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避免见到人家的疏漏或过失,使人感到尴尬。现在你自己对礼还尚且不明白,就去责备人家,岂不是背离了礼的精神吗?”

听了母亲的一番话,孟子深刻地反省到了自己对礼的内涵并不真正明了,惭愧之心顿然升起。只见他向母亲深施一礼说:“感谢母亲的教诲,及时帮助儿子指正过失,并使我对礼有了进一步认识。现在儿子知道错了,一定认真反省改过,请母亲放心。”

孟子对母亲说完,当着母亲的面,转身向由氏施礼道歉说:“刚才是我的错,使你受到了委屈,现在我真心地请你留下来……”

由氏见孟子如此真诚,也就欣然点头。这时候,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夫妻二人的内心也随之充满了喜悦。母亲深明义理,保全了儿子和儿媳的家庭幸福。

二、玉琳国师的母亲

玉琳国师,乃顺治皇帝的国师。玉琳国师之所谓成为一代高僧,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毋庸多言,在此只录国师出家后,其母所写的一封信,足以说明慈母望子成龙之心也。其文如下:

“我与汝夙有因缘,始得母子情分。恩爱从此永绝!怀汝时,祈神祷佛,愿生男子,胞胎满月,命若悬丝!生下男子,如珍宝爱惜,乳哺不倦,辛勤劳苦。稍为成人,送入书堂,或暂时不归,便倚门悬望。

父亡母存,兄薄弟寒,吾无依靠。娘无舍子之心,子有丢母之意,一时汝往他方,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

既不还家,只得任从汝便,再不望汝归也。不愿汝学‘王祥卧冰’、‘丁兰刻木’,但愿汝如目莲尊者,度我生方,如其不然,郁结犹存。”

三、憨山大师的母亲

憨山大师(1546一一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父亲姓蔡讳彦高,母亲洪氏。因母生平敬信观音大士,感梦大士携童子入屋而怀孕大师。大师生下是个双层的白色胚胎,洗浴时溢香满室。

稍长,性喜寂静,善于思考,聪明颖悟。因感无常而出家为僧,经过种种艰难迫境,遍参知识,终于以非同常人的毅力登峰造极,在佛教史上谱写了自己的光辉伟业。与莲池、紫柏、藕益等,被后人尊称为明朝四大高僧。之所以憨山大师有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

据说在大师七岁的时候,其母送他入社读书。为了让他能专心读书,树立高远志向,第二年就转入了隔河的学社读书。因路途较远不便于回家,其母就将大师寄托在了亲戚家住;又为他不分心读书,只允许一月回一次家。

一日,大师回家探亲。还毕竟是刚断乳的小孩子啊!因特别眷恋乳母而不肯离家去读书,母亲百劝不听。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用连拉带曳地用棒子赶到了河边。但他到了河边死活也不登舟,出于无奈的母亲横起了心,把在河边徘徊不肯登舟的孩子一棒子打落了河中,头也不回地径直跑回了家中。

大师在河中拼命地挣扎,被河水呛了个半死,连呼救命。正巧闻讯感来的祖母,赶紧找人把他搭救上岸来,又随祖母回到了家中。其母见子回家,怒气又从中生来,恨恨的骂道:“不争气的小子,没有淹死你,留着又有什么用呢?”于是又抡起棒子将大师赶出了家门。大师见母亲对自己竟如此地残暴,就把眷恋家母的心彻底地死了,此后就再没有回过家一心地读书了,终于学业有成。

其母的这一举动连大师的祖母都看不惯,她责备大师的母亲说:“你对孩子也太狠心了啊!”

其母则说:“并不是我不疼爱孩子,而是我怕不能死心读书啊!”。

毕竟孩子是自己的骨肉啊!其母则每于夕阳西下的时候,隔河遥望孩子的身影而流泪痛哭,等待孩子的到来。

唉!多么伟大的母亲啊!天下苍生又有谁能品尝出母亲的流泪棍棒呢?

四、杨岐禅师的母亲

杨岐禅师,乃禅宗杨岐派的创始人,但他是位大孝子,并且因行孝而成就了自己的道业。他生来就是个独生子,出家后,因母亲年事已高,不能从事劳作,自力更生,又无人照顾。就接到了寺院奉养,住方丈室之东。但出家人没有积蓄,难以供养老母三餐粥饭。也不能用常住的财物奉养母亲,处于无奈。禅师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走廊的路灯底下借亮编草鞋,换钱奉养母亲。

一次,老母问禅师曰:“儿啊!你每天晚上在干什么?”

禅师答曰:“在路灯下编草鞋,换钱养母啊!”

老母一听此话,便声色俱历的呵斥道:“你真是一个不孝之子啊!你要知道那路灯是常住的公灯啊!是为黑夜中的行人照亮用的,而不是供你编草鞋用的。你怎么公私不分啊!你这样做真是有玷于宗亲啊!”

杨岐禅师听了母亲的这番训斥后,心有所悟,想想也是。从那以后,他就备了两盏灯,分为上灯与下灯。做自己的私事时就用上灯,办公事时就用下灯。禅师公私灯的分明,早已传为佳话。正因如此,禅师后来终于开创了杨岐一派,成为一代宗师,被后人尊为杨岐派的开山祖师。禅师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只有天下伟大的母亲,才能培养出天下伟大的儿子。

为了纪念大师公私分明、深信因果、孝顺恩亲的高尚节操,一般寺院库房有“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联。当然,下联讲的是宝寿禅师的故事,在此不赘。

总之,伟大的子女是由伟大的母亲栽培、教育而来的。如上四位母亲,其孟母、玉母乃以顺摄感化之方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而憨母、杨母是以逆折呵斥之法教导孩子为人处世的。这几位伟人母亲教育子女的事,亦可作为今日为人父母者之借鉴。

来源:佛弟子文库

下一篇:以平常心来看待祸福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